三藏
历史由来
释迦文佛(世尊)涅槃之后,弟子为能维持佛所传的教理,由弟子摩诃迦叶主导,选拔五百位弟子代表,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召开佛典的编集大会,称为“第一结集”或“五百结集”。
经
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由侍奉世尊 25 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阿含经》即为经藏,《阿含经》有四大部,即《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又称四阿含,是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之研究资料,尤以《杂阿含经》的更重要,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公元148年,安息国僧安世高译出一些阿含别生经。现传阿含经有两种译本,就是南传巴利文三藏的五部,与汉译的四阿含。现存汉译《杂阿含经》缺佚两卷。
汉传佛教的经藏有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等。
律
即毘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佛陀入灭后,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叶窟举行结集,由持戒的优波离背诵戒律,一日诵一律,分八十次诵出根本律法,经大会认可确立。汉传佛教以《四分律》、《五分律》与《僧祇律》三者为主流,而其中又以《四分律》最为人所接受。《四分律》与《五分律》共百条,故又称为百众学。
论
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著作称为论。南传佛教称论藏中包含了四种有关于生命终极的究竟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论藏成立于西元元年前后(距今约2000年前),此时佛教已由“初期佛教”进入“部派佛教”。部派的分裂,造成异说纷起,部派成立各自的论典。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一共有七部,称为“上座部七论”:《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北传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论藏基本组成包含“一身六足”:《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论》、《界身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发智论》。
五藏
除三藏之外,佛教又有五藏的分法。
《三论玄义》记载,法藏部的经典,在三藏之外,又有菩萨藏及咒藏,合为五藏
大乘佛教晚期也发展出类似的分法,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在三藏之外,又加上般若藏、陀罗尼藏,合称五藏。
参考资料
林朝成,郭朝顺着,《佛学槪论》,三民书局,30页,2000年,95714310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