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9
转发:0
评论:0
数学原理1回归年平均=365.2421990741日=365天5小时48分46秒1朔望月平均=29.530588日=29天12小时44分2.8秒(长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19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和235个朔望月几乎相同。所以阴阳历若采十九年七闰法,每19年加入7个闰月,就可以协调回归年(太阳的周期)与朔望月(月亮的周期)间的时间差距,以较为简易的方式制历。中国古称此周期为一章。但由于此周期仍有误差,因此后期的平朔历法多会采取更精确而复杂的计算。量值更迭玄始历采用600年置222个闰月代替十九年七闰法。更广泛被使用的的大明历亦弃十九年七闰法。中国在战国初期已有一岁长36514{\displaystyle365{\frac{1}{4}}}之四分法。而自已知之最早历法古六历,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且除了太初历外,皆采用四分法,一章为章岁十九、章月二百三十五、章闰七。十九年七闰法一直到...

数学原理

1回归年 平均= 365.2421990741日 = 365天5小时48分46秒

1朔望月 平均= 29.530588日 = 29天12小时44分2.8秒(长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

19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和235个朔望月几乎相同。所以阴阳历若采十九年七闰法,每19年加入7个闰月,就可以协调回归年(太阳的周期)与朔望月(月亮的周期)间的时间差距,以较为简易的方式制历。中国古称此周期为一 章 。但由于此周期仍有误差,因此后期的平朔历法多会采取更精确而复杂的计算。

量值更迭

章

玄始历采用600年置222个闰月代替十九年七闰法。更广泛被使用的的大明历亦弃十九年七闰法。

中国在战国初期已有一岁长 365 1 4 {\displaystyle 365{\frac {1}{4}}} 之四分法 。而自已知之最早历法古六历,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 。且除了太初历外,皆采用四分法,一 章 为 章岁 十九、 章月 二百三十五、 章闰 七。十九年七闰法一直到玄始历与大明历才被废除 。

因为回归年与朔望月两者事实上并没有准确的倍数关系,这个数值可能因历法不同而有所改变。中国自玄始历后,就几乎都不采十九岁周期。通常越后期、越精确的历法,取值会更复杂,造成章岁之值更大。直至今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通常我们会以观测结果作为决定日期的依据。例如以观测后的定朔代替平朔,而不光以纸上计算为准。

后汉书所载单位转换

今本后汉书卷93志第三《律历下》中记有当时之推演过程,以及单位转换量值。

1 岁 (回归年)= 365 1 4 {\displaystyle 365{\frac {1}{4}}} 日( 1461 ÷ ÷ --> 4 = 365 1 4 {\displaystyle 1461\div 4=365{\frac {1}{4}}} ) = 12 7 19 {\displaystyle 12{\frac {7}{19}}} 月 ( 254 ÷ ÷ --> 19 − − --> 1 = 12 7 19 {\displaystyle 254\div 19-1=12{\frac {7}{19}}} )

1 章 =19章岁(回归年)=235章月(朔望月)=6939.75日 ( 19 × × --> 365 1 4 = 6939 3 4 {\displaystyle 19\times 365{\frac {1}{4}}=6939{\frac {3}{4}}} )

1蔀=4章=76岁(回归年)=27759日 ( 76 × × --> 365 1 4 = 27759 {\displaystyle 76\times 365{\frac {1}{4}}=27759} )

1纪=555180日 ( lcm ⁡ ⁡ --> ( 27759 , 60 ) = 555180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lcm} (27759,60)=555180} ) =20蔀 ( lcm ⁡ ⁡ --> ( 27759 , 60 ) ÷ ÷ --> 27759 = 20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lcm} (27759,60)\div 27759=20} ) =1520岁(回归年)

1元=4560岁(回归年) ( lcm ⁡ ⁡ --> ( 1520 , 12 ) = 4560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lcm} (1520,12)=4560} ) =3纪 ( lcm ⁡ ⁡ --> ( 1520 , 12 ) ÷ ÷ --> 1520 = 3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lcm} (1520,12)\div 1520=3}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章之治的章是谁?章帝简介
明章之治是什么意思?明章之治是指就是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那时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汉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明、章两代大体承继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3章帝刘炟章帝刘炟为人仁厚宽容,好儒学,年轻时颇受乃父明帝器重,即位后励精图治,能光大祖业。在位期间,章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出“王者八政,以食为本”,并亲耕农田以示鼓励;又平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垦荒,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内政方面,他一改东汉前期"苛切"政治,删简残酷刑律50余条,实行“仁政”、“宽政”。在思想文化方面,汉章帝于公元79年在白虎观召集诸儒讨论《五经》异同,并亲临主持,历时旬月,又令班固将讨论结果记录整理,编成《白虎通义》一书,将儒学推向系统化、神学化,对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识、伦理...
· 大章村章氏--章衡后裔
1057年(宋嘉祐二年),建安(今福建浦城)人章衡,举进士第一,官至宝文阁侍制,卒赐葬杭州龙井山。子章允文,荫授杭州通判,游历富春江,因羡富阳常绿之山水,辞官领族人迁居黄弹(常绿一小地名),为常绿章氏第一世祖。允文以下,历十六代传至章金,择两溪(南溪、北溪)交汇处的荒滩地而居,即大章村。住房高度密集,南北二溪环村而过,人口达到四千多人,是富阳人口最密集的村庄,并为第二大村,居民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为章姓,是全国章姓人口最集中的几个村庄之一,大章村是常绿镇政府所在地,全镇章姓户籍人口达到一万二千以上,四周分布有七十多个自然村。章氏定居大章村后,闻人代出,蔚为富阳望族。明嘉靖举人章楷,官至东昌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万历举人章应诏,出任平江县主簿、兴山县知县;1652年(清顺治九年),得中武科进士,官漕标右营游击,三年后其弟章纯,又中武科举人。清康熙初年,章钦文历官山西潞安、江南凤阳知府、湖北粮道、...
· 章邯是谁?章邯简介章邯怎么死的?
章邯,出生年月不详,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章邯是秦国的一员大将,他骁勇善战,在历史上的名声虽不及王翦、蒙武等人,却也是王翦手下的一个出色的军官。蔡东藩:“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且山东各国,无敢敌邯,独羽以破釜沉舟之决心,与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战皆胜,虏王离,杀苏角。”秦始皇时期为王翦的一员将领,秦二世时任少府,是秦国的支柱,也是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章邯出身贵族,从小就能够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只有就学习兵法,还跟随王翦参加过灭六国之战,虽说没有什么大功绩,也没有亲自率领大部队进行过大规模的作战,但是跟随着和王翦还是打了不少胜战,称得上是有经验,有良好的军事素养。章邯的崛起,是在王翦、蒙恬这些大将去世之后。此时,秦始皇已经去世,秦二世胡亥当政,胡亥在当政的时候,置朝廷于不顾,将大权都给了赵高,赵高一路诛杀贤良,假借罪名互相株连。一时间,满朝文武都不敢对赵高轻举妄动,各地百姓...
· 章均章氏宗祠
章均章氏宗祠,于1987年重修,两进间,两边厢房回廊式,喜我章氏宗祠踞于运河之滨,钱王库司之地,得江河之正势,采风水之精华,真灵地也。2006年受台风袭夺损毁,面临倒塌之虞,为“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耀祖光宗;二次重建宗祠大业于2010年经村两委,村老协发起,同宗政企有识之士以及族人的群策群力,建立了宗祠重建筹委会,决定在宗祠原址上扩建。族亲欢呼雀跃,献计策,运筹谋,出丁钱,捐财资。诸公不负族望,确定方案,督材修造,任劳任怨。时三年,新祠告竣,先祖之灵爽复有所归依,子孙之趋拜复有所伫伏。新祠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米,九间三进,三层结构,底层仓储;宗祠正门上方为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书写“章氏宗祠”四字,正门左右柱子为各省市章姓政要人士及书法家题词,二层前设太傅公家训,中设戏台,后设十五公像;三层前设会客厅,后设先祖神位;左右厢房回廊对称布局,祠内悬楹联,缀书画,匠心...
· 章氏郡豫章郡
豫章郡,郡名,楚汉之际置。治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汉豫章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孙策厘豫章郡置庐陵郡,孙权厘豫章郡置彭泽郡、鄱阳郡。[1]西晋后辖境逐渐缩小。隋唐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郡名起源编辑豫章,一作豫樟,本为木名。左传:“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杜预注:“豫章,大木”。史记引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F豫章。”张守节正义:“按温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别。”另说豫章即樟木。后汉书王符传:“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梓豫章之木。”李贤注:“豫章即樟木也。”沿革编辑西汉豫章郡,汉书但云“高帝置”。周振鹤认为是高帝初年分庐江郡所置。豫章郡,治南昌县,辖18县,南昌县、庐陵县、彭泽县、鄱阳县、阳县、馀淦县、柴桑县、新淦县、南城县、宜春县、艾县、安平县、海昏县、历陵县、建成县、南县、赣县、雩都县。[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