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说部
名称来源
斯里兰卡传赤铜鍱部最初自称分别说部,《善见律毘婆沙》记载其来源于第三次结集前阿育王和目犍连子帝须的问答:“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归入分别说部的其他诸部各持本名。
历史
分别说部的传承,相传可上追到优婆离。在七百集结之后,上座部在印度西南阿槃提(Avanti)地方,发展为分别说部。其分化的确定时间,现已无法考据,学者研究称在阿育王即位时,就已经出现。阿育王进行第三次结集时,以分别说部的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随后僧遣摩哂陀,将佛教传入僧伽罗国形成赤铜鍱部。现存的巴利律藏,据说就是当时传入。
部派佛教最早期的分化主要是由戒律问题引起,即“律分五部”,在巽伽王朝灭法后佛教复兴,最早分立出来的法藏部持《四分律》,此后的化地部持《五分律》而饮光部持《解脱戒经》,它们均归入分别说部。《巴利律藏》和《五分律》没有提及阿毘达磨藏,《四分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对应《舍利弗阿毘昙论》。
根据清辩《异部精释》与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中,分别说部之后分成四部,化地部、法藏部、迦叶部与铜鍱部。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即是由赤铜鍱部大寺派演化而来。
基本学说
分别说部的学说以《舍利弗阿毘昙论》和化地部的宗义为代表,法藏部和饮光部的教义接近于印度东南的大众部,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自称“应理论者”,有时总称这些部派为“分别论者”或“分别论师”。
说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发智论》记载了分别论者在心性、缘起和见道等方面的不同见解,《大毘婆沙论》有详细的诠释:
提婆设摩《识身论》将沙门目连的如下宗义批判为“诽谤、违越、拒逆世尊所说契经”:
《大毘婆沙论》记载有认为“无过去未来”者但未明确称其为分别论者。《异部宗轮论》记载法藏部以目连(勿伽罗)为祖师,在赤铜鍱部《论事》的觉音注释中称“有无所缘心”是北道派的观点。
《异部宗轮论》记载化地部的宗义:
赤铜鍱部《发趣论》记载了关于有分的理论,在《解脱道论》等著作中有相关解说。
学术研究
后世论师经常把“分别说”解释为佛说教法应区分为真实说或假名说、真谛或俗谛、了义或不了义。印顺法师认为,分别说的起源,可能在于将现在、过去、未来三世取分别的看法,与三世平等观的说一切有部作区别,因此得名。
印顺法师认为“大毘婆沙论”所说的分别论者,为分别说部在印度大陆的学派,是指在罽宾区流行的化地、法藏、饮光部,尤以化地部为主流,说一切有部视为论敌的犊子部有时也被这样称呼。后期的大乘论才注意到赤铜鍱部,而指称其为分别说部。
在现代佛教研究中,很多人认为法藏部与赤铜鍱部中的无畏山派,与大乘佛教间有紧密的关系。
部派表
分别说部
参见
补特伽罗论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