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上座部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8
转发:0
评论:0
历史佛教僧团中,不问年龄、种姓、与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为上座(Sthavira),后出家者应对他们表示尊敬。如《摩诃僧祗律》中说:“先出家(受具)者,应受礼、起迎、合掌、低头、恭敬。先出家者,应作上座:应先受请、先坐、先取水、先受食”。而僧团中的所有成员,称为大众。僧团采取民主原则,僧众一律平等,都有权利参加僧团事务的讨论和表决。现代佛教研究者如印顺导师认为,“尊上座而重大众”是僧团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务上,因为信仰及戒律的看法不同,谁能够主导僧团的走向,经常引起上座长老与一般大众间的紧张关系,最终成为部派分立的原因。根本分裂所有部派共同传说,在释迦牟尼过世后,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传承。分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对戒律的见解不同;也有传说认为,是因为大天五事造成。现代学者考证认为,根本分裂的时间,应晚于七百集结,印顺法师认为其时间可能在释迦牟尼过世百年之内,阿育王即位之前。在七...

历史

佛教僧团中,不问年龄、种姓、与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为上座(Sthavira),后出家者应对他们表示尊敬。如《摩诃僧祗律》中说:“先出家(受具)者,应受礼、起迎、合掌、低头、恭敬。先出家者,应作上座:应先受请、先坐、先取水、先受食”。而僧团中的所有成员,称为大众。僧团采取民主原则,僧众一律平等,都有权利参加僧团事务的讨论和表决。

现代佛教研究者如印顺导师认为,“尊上座而重大众”是僧团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务上,因为信仰及戒律的看法不同,谁能够主导僧团的走向,经常引起上座长老与一般大众间的紧张关系,最终成为部派分立的原因。

根本分裂

所有部派共同传说,在释迦牟尼过世后,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传承。分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对戒律的见解不同;也有传说认为,是因为大天五事造成。

现代学者考证认为,根本分裂的时间,应晚于七百集结,印顺法师认为其时间可能在释迦牟尼过世百年之内,阿育王即位之前。在七百集结中,西方系的比丘僧团,以拘舍弥、摩偷罗为根据地,形成根本上座部,东方系僧团于毗舍离形成大众部,两大传统就此形成。

先上座部与分别说部

根本上座部中,在西南印阿槃提的僧团,发展为分别说部。原先在摩偷罗国的僧团,形成先上座部,向西北印度罽宾发展。现代学者综合南北传主要文献分析认为,在阿育王在位初期,形成先上座部、分别说部、大众部三系鼎立的局面。

从《善见律毘婆沙》记载来看,当时虽因为传承及地域分布,使得部派分裂,但各部派间仍是相互尊重,并没有太大分歧。但阿育王出身西南印度,在政策上可能偏向分别说部与大众部,压抑了西北先上座部僧团,使得僧团之间产生嫌隙。各部派僧团寻求政治力量的支持,以发展自身势力。在阿育王之后,各部派僧团逐渐形成不相容的态势。上座部后续分化的主要标志性文献是提婆设摩《识身论》,此论先批判“分别论者”为“诽谤、违越、拒逆世尊所说契经”,再自称“性空论者”而批判了“补特伽罗论者”,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分歧。

先上座部

佛灭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先上座部的成员中,在拘舍弥一带的僧团,形成犊子部。迦多衍尼子在恒河流域某地著《发智论》,批评犊子部的宗义,影响了在摩偷罗国与迦湿弥罗的上座部僧团,成立了说一切有部。犊子部与说一切有部的分立,形成四大部派传统。

其中以说一切有部最为兴盛,也深深影响到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而不同意说一切有部学说的旧有先上座部成员,部分迁移至山区,形成雪山部。

犊子部因对《发智论》中的一颂的解释不同,又分出四部,其中以正量部最为盛行,并取代了原先犊子部的地位。

分别说部

在分别说部中,阿育王时,摩哂陀至锡兰岛传教,在锡兰岛上形成赤铜鍱部。留在印度本土的僧团成员,则依地域,发展成化地部、法藏部与饮光部。

在锡兰岛上,赤铜鍱部先形成大寺派,之后分出无畏山寺派。现代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大寺派所发展而来。现代学者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解读出,在当时印度有被称为大乘上座部的宗派,可能是受到大乘佛教影响的上座部僧团,许多佛教研究者认为他们源起于赤铜鍱部的无畏山派。但是他们的传承并没有流传下来。

部派区别

上座部与大众部最大的不同,在于上座部重律,认为记载的古代所制戒律的一切内容都不能改变。而大众部重法,认为佛陀的律法要适应僧众所处的具体环境,在不舍小小戒的前提下,僧团可以根据共识确定戒律执行细节,比如不捉金钱戒及卖买戒的执行细节。而在戒律方面,上座部尊重上座比丘的意见,由上座僧伽的集体来决定戒律制定与戒律解释的工作;但是大众部则是认为应由僧伽的集体意见来决定戒律。上座与大众同样接受在家众参与僧团事务的讨论。

至于在教义上,上座部认为“二佛不共世”,而大众部认为有“十方及无量诸佛”,这是两派主要的不同。

上座部部派表

传统说法

现代考据

按现代佛教研究者的看法,大众部分派按上座部记载,上座部分派按大众部记载,对各部派做如下简单整理:

根本上座部

相关条目

佛教宗派

小乘佛教

说一切有部

犊子部

经量部

上座部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上座部
上座部(sthaviravāda)是早期佛教流派之一,亦称“悉他毗罗婆多部”。释迎牟尼寂灭一百年后,上座部从原始佛教中分裂出来,成为与“大众部”齐名的二个根本部派之一。其后又分裂出各种流派。它的基本特点是对原始经义的保守,即对释迦牟尼的观念上仍保持人间化,而在现实生活中则趋于学究化。其各种流派中,以“说一切有部”最有系统和最有势力,也最有代表。“说一切有部”传下了丰富的论藏著作。主要观点是:①在“有为法”上,主张三世实有与法体恒有,否认常一主宰的我,即“我空而法有”,与“大众部”的倾向“我法两空”有所不同。②在“无为法”上,主张有三种,即:择灭、非择灭、虚空。③认为释迦牟尼并不是化身佛,认为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④以罗汉为修行目的。⑤认为“心性非本清净”,心不能自缘,认为随眠就是烦恼,心性原有贪瞋,并非人人皆有可能解脱。“上座部”的思想与人间的现实有所脱节,...
· 上座部佛教
起源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转到中国,再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蒙古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此即“佛教毘舍离结集”。耶舍比丘认为此举非法,遂向民众宣说此为非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最后谈判破裂,而上座部则宣传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而在这个事件后,相传东方僧团也召集了一万僧众,自行集结出经典与戒律。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后世因此称他们为“大众部”。这是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揭开了“部派佛教”时期的序...
· 上郡
政区沿革先秦上郡秦朝据王蘧常先生的考证,秦上郡辖县可考者有:阳周县榆中县高奴县西汉据《汉书》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有户103683,人口606658。领县23:肤施县独乐县阳周县木禾县平都县浅水县京室县洛都县白土县襄洛县原都县漆垣县奢延县雕阴县推邪县桢林县雕阴道高奴县冝都县龟兹县,属国都尉治。高望县,北部都尉治。望松县,北部都尉治。东汉据《后汉书》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有户5169,人口28599。领县10:肤施县白土县漆垣县奢延县雕阴县桢林县定阳县高奴县龟兹县候官县隋代上郡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敷州为鄜城郡,大业三年(607年)改称上郡,领中部、敷城、洛川、三川、洛交5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上郡为鄜州。天宝元年(742年)复置上郡。乾元元载(753年)撤郡,设绥州。至此“上郡”成为历史名词。历代郡守秦朝□闲,秦昭襄王七年(前300年)见在任。(见《秦
· 上卿
参考资料《左传》
· 上洛
相关上京洛阳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