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莆仙语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56
转发:0
评论:0
名称兴化话得名于兴化军、兴化府,这个名字曾经广泛被兴化民系使用,现在只有南洋的兴化府移民继续使用这个名称。今日,中国官方及学术界一般称兴化语为莆仙方言。民间一般称莆田的兴化语为莆田话,仙游的兴化语为仙游话。亦有自称为本地话。历史莆仙语是由古代中原汉语分化而来的,其起源可上溯至西汉年间。汉武帝征讨闽越时,有一部分江南籍的汉朝士兵定居于今日莆仙之地。这些士兵是定居莆仙的第一批汉人,他们讲的是闽语的原祖-古吴语(即江东话)以及古楚语。晋朝永嘉之乱之后,大批华北、中原汉人迁入福建,带来了3世纪时的中原口音,福建汉人的语言开始发生大变化。五代十国时期,又有大批中原人来到福建避难,为日后的莆仙语形成奠下基础。莆仙语与其邻近的闽南语和闽东语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学者李如龙、陈章太在其所著的论文《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一文中,列出214条莆仙语的词汇,其中,与闽南语泉州话相同的占约62%,与闽东语福州话相同...

名称

兴化话得名于兴化军、兴化府,这个名字曾经广泛被兴化民系使用,现在只有南洋的兴化府移民继续使用这个名称。今日,中国官方及学术界一般称兴化语为莆仙方言。民间一般称莆田的兴化语为莆田话,仙游的兴化语为仙游话。亦有自称为本地话。

历史

莆仙语是由古代中原汉语分化而来的,其起源可上溯至西汉年间。汉武帝征讨闽越时,有一部分江南籍的汉朝士兵定居于今日莆仙之地。这些士兵是定居莆仙的第一批汉人,他们讲的是闽语的原祖-古吴语(即江东话)以及古楚语。晋朝永嘉之乱之后,大批华北、中原汉人迁入福建,带来了3世纪时的中原口音,福建汉人的语言开始发生大变化。五代十国时期,又有大批中原人来到福建避难,为日后的莆仙语形成奠下基础。

莆仙语与其邻近的闽南语和闽东语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学者李如龙、陈章太在其所著的论文《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一文中,列出214条莆仙语的词汇,其中,与闽南语泉州话相同的占约62%,与闽东语福州话相同的约占39%,并据此推断莆仙语和闽南语同源。979年,宋太宗在今日仙游县北部的游洋镇设立兴化县,建兴化军,翌年划泉州的莆田县和仙游县归兴化军隶属。此举使莆仙语和闽南语分化,对莆仙语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因距离省城福州不远,开始吸收一些闽东语的词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莆仙语不少词汇兼有其在闽南语、闽东语的两种意思,故此同义词非常丰富。

近代以来,莆田的城里腔、江口腔原有的鼻化韵全部脱落,并且此趋势一直向南,至今湄洲湾沿岸的灵川镇东部、忠门镇北部以及月塘镇的鼻化韵亦全数脱落。在兴化平话字出现以前部分阴入白读字已舒化,而兴化平话字显示当时莆田城里腔调的阳入白读字尚未舒化,而今部分阳入白读字或已舒化,或已呈半舒化状态。

莆仙语既不属于闽南语又不属于闽东语,自成一系,颇具特点。但在早期,语言学界将闽语简单地划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两种方言,莆田话和仙游话被归为“闽南方言”的一种。不过莆田话与仙游话与泉漳一带的闽南语根本无法互通,且兴化民系对闽南普遍没有族群认同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在进行方言普查之后,语言学家对莆仙语方言进行研究,提出将莆仙地区的方言划出单独设区的主张。

音韵系统

兴化语可以分为莆田话和仙游话两种方言,以原兴化府的府城话(今称莆田话)为准。府城话以城厢音为标准音,仙游话则以城关音为标准音。莆田话的声母有十五个,韵母有四十个,声调有七个。在日常口语中,声母和声调会发生变化。

莆田话的韵母在近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鼻化韵全部失去鼻化,并入相应的阴声韵。而兴化地区西部的仙游县则依然完整的保留一整套鼻韵母。

声母

兴化语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十五个声母,即所谓的十五音。在声母上,莆田话和仙游话没有差别。(括号内的字母是兴化平话字)

β 是口语流中产生的声母。

 

韵母

兴化语的莆田城里腔,若不计入 uŋ ,有39个韵母。(括号里的罗马字为韵母的平话字写法)

在现代莆田话,韵母 ŋ̍ 拼声母 ʔ 和 h 的时候,继续读 ŋ̍ ,拼其它声母则读为韵母 uŋ ,这是莆田话音韵在近代的新发展,因为莆田话读韵母 uŋ 的字,在仙游话中,都读 ŋ̍ 。故此可以说 uŋ 是从 ŋ̍ 演化而来的,和 ŋ̍ 是互补关系,但是一般学者会将 uŋ 算入韵母数中。

鼻韵母

兴化话本来都保留着的鼻韵母。但是在兴化话发展过程中,兴化地区自东向西的发生鼻韵母丢失现象。时至今日,东部的莆田城区和江口镇所讲的兴化话其韵母体系中已经无鼻韵母,而西部的仙游县的兴化话还保留着鼻韵母。

兴化话原先读鼻韵母的字,今日在莆田话里边均读为阴声韵。

声调

兴化话有七个声调,平去入各分阴阳。具体的调值如下:

各地发音的差异

莆仙语在不同地区发音略有不同。以下根据莆仙语的使用者发音做简单总结。

辅音差异

不是所有地区都有 ɬ ,这个音在一些地方读齿间擦音 θ 。(主要是莆田北部山区)

β 这个音只见于少部分老派,大多数人的口语里没有此音。

ŋ 与齐齿音和撮口音相拼时,少部分人会读成 n ,但大多数人分得清。

h 是标准的声门擦音,与普通话和一些闽东语的舌根擦音不同

元音差异

在一些地区出现元音弱化现象:

ia---iɛ---ie

ua---uɔ---uo

yɒ---yœ---yø

uai---uoi---ui(城厢一带读ue,山区会读成oi)

iau---ieu---iu(也有读成eo或ieo的)

山区和城厢一带基本上没怎么弱化,仙游弱化较为明显,江口一带弱化最严重。

少部分人(主要是江口和三江口一带)分不清o和ɔu

ɔŋ和ɔʔ城厢荔城涵江并入œŋ和œʔ,

仙游uaŋ和uaʔ并入ɔŋ和ɔʔ,yɒŋ和yɒʔ并入œŋ和œʔ

声调差异

莆田和仙游有一定差异。(详见上面“#声调”一节)

白读阳入各地读法不一致:城厢老派读35,ʔ尾消失,仙游和新派城厢则并入阳平13,北部部分地方保留韵尾和阳入读法一样。

连读音变

声母类化

连读变声,指的是两个音节连读的时候,前字的韵尾或后字的声母发生变化的现象。在兴化语中,声母类化的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后字声母受到前字韵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又称声母类化),称为“顺同化”;另一种则是前字的韵尾受后字声母的影响而变化,称为“逆同化”。

以下是《莆田市志》中总结的兴化语连读变声规律表:

 

以下以“新妇房”和“青草”两词为例进行解释:

新妇房 ɬiŋ p u p aŋ → ɬiŋ m u β aŋ → (新派) ɬiŋ mu u aŋ

青草 tsʰiŋ tsʰ au → tsʰiŋ n au →(新派) tsʰi n nau

连读变调

兴化语也有连续变调,辞汇前字的声调会随后字声调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其变调规则很复杂。例如“外”读“ kua˩˩ ”,是阳去调,它在“外套”中读为“ kua˥˥ tʰo˦˨ ”,声调受后字阴去调“套”的影响从阳去调的 ˩˩ (11)变做 ˥˥ (55)。在“外衫”中读为“ kua˨˦ lɒ˥˦ ”,声调受后字阴平调“衫”的影响从阳去调的 ˩˩ (11)变做 ˨˦ (24)。

文白异读

兴化语存在着和其它闽语类似的汉字文白异读现象。

辞汇中的汉字念文读音还是念白读音都是约定俗成的,一般本土的辞汇用白读音,而新近产生或者从官话引入的辞汇用文音来读。有的辞汇既可以读文音,又可以念白读话,但是意义却有差别。例如“行动”一词,两个字都用白读音念为 kia taŋ 的时候,其意思是“走动”,而两个字都用文读音念为 hɛŋ tɒaŋ 的时候,其意思是“进行某种行为”。

莆仙音节表

兴化平话字

莆仙语

  以兴化平话字撰写的莆仙语《圣经》〈创世纪〉

公元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美国人威廉·蒲鲁士( William N. Brewster , 1862-1916年)奉命来兴化传教。在传教期间,他为兴化话创制了罗马字,称为“兴化平话字( Hing-hua̍ báⁿ-uā-ci̍ )”,并在教会内部推行。1892年到1897年,第一份平话字刊物《起信者》出版。1892年,第一部兴化平话字圣经《约翰福音》于首版于福州。1912年,《新约全书附诗篇》出版物。1950年12月,随着《奋兴报》的停刊,公共场合不再使用兴化平话字,平话字退出人们的眼界,时到今日,除了学者和曾经的使用者,普通民众甚至还不知道兴化话有平话字。

兴化平话字有二十三个字母:

a a̤ b c ch d e e̤ g h i k l m n ng o o̤ p s t u ṳ ,另外还有一个用来表示鼻化韵的“ ⁿ ”。

兴化话用四个符号表达五个声调(以a为例):

声母方面。兴化平话字和福州罗马字都采用浊音字母表示无气音,用清音声母表示有气音,用 c 表示/ ts /,用 ch 表示/ tsʰ /。

韵母方面,兴化平话字有福州平话字的 a̤ e̤ o̤ ṳ 四个元音字母,例如 ta̤̍h (拿), che̤ (初), gô̤ng (讲), dṳ̂ (汝)。同时,兴化平话字也有用闽南白话字的“ ⁿ ”来表示鼻化韵,例如“看”写做 kua̍ⁿ (音: kʰuã )。

声调符号方面则全部使用闽南白话字的声调符号。有的符号表达的调类和闽南白话字是相同的,例如阴平、阴入和阳入三调。有的则有差别,例如两者在阴上和阳平的标法上正好相反。

以下是兴化平话字样本:

Tai̍-che̤ ū Dō̤, Dō̤ gah Siō̤ng-Da̤̍ dó̤ng-cāi, Dō̤ cuh sī Siō̤ng-Da̤̍. Ca̤̍ Dō̤ ta̍i-che̤ gah Sio̤ng-Da̤̍ dó̤ng-cāi. Māng-beo̍h sī ciā da̤u̍h I cho̤̍ ē; hang pī cho̤̍, beo̍ seo̍h-ā̤uⁿ ng-sī ciā da̤u̍h I cho̤̍ ē.

太初有道,道佮(和)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佮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伊(他)造兮(的),含被造兮,无一样呣是借着伊造兮。 (约翰福音第一章1~3节)

 

参考文献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 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ISBN 7-80122-279-2

福建省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2-669-0

福建省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ISBN 7-101-01332-5/K·573

福建省仙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ISBN 7-80122-007-2/K·12

戴黎刚,《莆田话〈新约全书附诗篇〉(1912年)所见音系》,《中国语文》,2007年第一期(总第316期)

外部链接

Min Dialect Classification

莆仙话ISO代码

莆田话网

《莆田市志》(请参见“卷四十三 方 言”一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曲艺—莆仙俚歌
莆仙俚歌也叫“梆鼓咚”、“咚鼓当”、‘‘咚鼓”。是流行于莆仙方言区的一种说唱曲种。属于渔鼓道情一脉。原为瞽者四处漂零、卖艺为生,后由于群众非常喜爱,常在桥头、巷口、庭前、楼下围坐说唱,渐渐变为群众自唱自娱的一种演唱形式。常由业余作者编写歌词,演唱时以筒板、渔鼓为伴奏乐器。唱词是七言韵式,没有散说,内容多是来自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俚歌曲目甚多,现存约百余种,有长篇叙事诗,也有短篇劝世歌。主要曲目有《陈三五娘》、《珍珠衫》、《邹雷霆》、《包公审楼梯》、《金瓜过台湾》、《木兰讨鱼》、《壮丁诗》等。
· 金沙莆仙阮氏宗祠
金沙村阮氏大宗祠是莆仙地区祭祀忠孝堂阮氏开基始祖阮鹏的大宗祠。阮鹏约于唐僖宗广明庚子(公元880年)迁居兴化军金沙(今莆田市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由是忠孝堂阮氏在此长发其祥,其后,阮氏族裔散播后地,除了仍居住金沙上库外,或迁居莆田阮巷、黄石厚道、郊尾阮庄、漳州、潮州等地。阮氏宗祠代有重修,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大宗祠后座遭寇乱,重修;清康熙庚申年(1680年)重整金沙大宗祠;清康熙庚子年(1720年)整理大宗祠中座;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再次重修。1750年重修时的阮氏大宗祠,其样式有族谱资料为证:“比明盥沭趋谒大宗祠,则构规模丕基,式廊堂四楹,周遭有廊,前为三门,外为大庭,庭三面环以短墙,其右为祠出入路。颜篆“阮氏世居”,堂上为檩,后乃寝庙,祀协律郎侍御忠武诸公也。”1750年重修的上库阮氏宗祠式样(摘自清乾隆乙酉年阮氏世居图1765年)石牌匾“阮氏世居--俞诲书”壬午...
· 福建话考究―福建莆仙话试题
1."子婿"是什么?(皆为普通话,不是音译~)(10分)A.女儿的老公B.儿子的老婆2."啊骚"是什么意思??(10分)A.白痴B.坏蛋C.贱货D.调皮3."我们"应该怎么讲?(10分)A.古麻B.无垠C.寡辈D.云均4."冰人"是什么意思?(本地人请注意翻译)(10分)A.女儿B.姑妈C.媒婆D.疯人5."步田"是在做什么?(本地人如果没种过田的也很有难度哦!~!)(10分)A.犁田B.收割C.插秧D.施肥6."大人"到底是什么人???(10分)A.当官的人B.很有钱的人C.很势力的人D.成年人或长辈7."成房"是什么意思?(10分)A.建成房子B.完成婚礼C.儿子出世D.父辈做寿8."绝"是和下面哪个词是一样的?(10分)A.非常B.不是C.完蛋D.毁灭9.“这饭煮太縻,不好吃。”里面的"縻"是什么意思?(10分)A.生,压根没熟透B.稀,水放多了C.干了,没水D....
· 福建话考究―福建莆仙话试题
1."子婿"是什么?(皆为普通话,不是音译~)(10分)A.女儿的老公B.儿子的老婆2."啊骚"是什么意思??(10分)A.白痴B.坏蛋C.贱货D.调皮3."我们"应该怎么讲?(10分)A.古麻B.无垠C.寡辈D.云均4."冰人"是什么意思?(本地人请注意翻译)(10分)A.女儿B.姑妈C.媒婆D.疯人5."步田"是在做什么?(本地人如果没种过田的也很有难度哦!~!)(10分)A.犁田B.收割C.插秧D.施肥6."大人"到底是什么人???(10分)A.当官的人B.很有钱的人C.很势力的人D.成年人或长辈7."成房"是什么意思?(10分)A.建成房子B.完成婚礼C.儿子出世D.父辈做寿8."绝"是和下面哪个词是一样的?(10分)A.非常B.不是C.完蛋D.毁灭9.“这饭煮太縻,不好吃。”里面的"縻"是什么意思?(10分)A.生,压根没熟透B.稀,水放多了C.干了,没水D....
· 莆仙话里“随便”说成“姓蔡”的源由
莆仙人爱把“随便”说成“庆采”。据说跟枫亭蔡氏有关。“庆采”原叫“姓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日久语音产生变异缘故。话说北宋时期,在兴化府仙游县枫亭蔡氏一族,自天圣年间蔡襄考取进士之后,不断有人走上仕途。考上进士的达十数人。特别是蔡京、蔡卞兄弟同登宰相位。蔡氏成了权倾天下的一方望族。人人为之侧目。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些在朝当官的,自然就萌覆荫族人之念。这不但可笼络人心,也可抬高自己的形象。于是就动用职权筹集善款在家乡兴办义学等设施,扶助弱势族亲。那些与蔡氏权贵沾亲带故的,都得到了好处。不少贫困学子都中了进士而飞黄腾达。看到如此,与蔡氏没有关系的人,自然就眼红了。不少人也想攀附,就动了歪念,冒称与蔡氏有“亲”,混入群中。这样行为,自然被正直的人嗤之以鼻――这是蔡氏为同族办的,人家“姓蔡”,你也姓蔡?不是的,为何步列其中?这不是乱认祖宗?未免太随便吧!于是,“姓蔡”便成了“随便”的代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