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谯国桓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16
转发:0
评论:0
起源谯国桓氏本为齐人,是齐桓公的后裔,以齐桓公谥号命氏。西汉中期,桓荣的六世祖迁入谯国龙亢。西汉末年,桓荣自洛阳跟随朱普学习《欧阳尚书》,后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议郎、太子少傅、太常。汉明帝继位后,为感谢老师,拜桓荣为五更、关内侯。桓荣之后,其子孙承袭家业,累世传袭《欧阳尚书》,成为经学世家。晋元帝时期,散骑常侍桓彝子五人均典要职,尤以桓温、桓冲二人为代表。桓温消灭成汉后,名声震主,地位隆高,成为一代权臣;桓冲接掌桓温权位时,由于性格较温和,未有以权臣的姿态凌驾皇室,但其朝中地位同样崇高。桓温之子桓玄后来更曾篡夺皇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几乎覆灭东晋。但桓楚政权不得人心,未达两年而遭刘裕等人击溃,桓玄死后其堂弟桓谦奉还国玺于晋室,《晋书》再以桓石绥之死,标志着桓楚政权的灭亡。桓楚败亡后,桓氏家族亦走向没落。东汉时代桓氏家族成员第一代桓荣:官拜议郎、太子少傅、太常、五更、关内侯。是东汉桓氏经学世家...

起源

谯国桓氏本为齐人,是齐桓公的后裔,以齐桓公谥号命氏。西汉中期,桓荣的六世祖迁入谯国龙亢。西汉末年,桓荣自洛阳跟随朱普学习《欧阳尚书》,后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议郎、太子少傅、太常。汉明帝继位后,为感谢老师,拜桓荣为五更、关内侯。桓荣之后,其子孙承袭家业,累世传袭《欧阳尚书》,成为经学世家。

晋元帝时期,散骑常侍桓彝子五人均典要职,尤以桓温、桓冲二人为代表。桓温消灭成汉后,名声震主,地位隆高,成为一代权臣;桓冲接掌桓温权位时,由于性格较温和,未有以权臣的姿态凌驾皇室,但其朝中地位同样崇高。桓温之子桓玄后来更曾篡夺皇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几乎覆灭东晋。但桓楚政权不得人心,未达两年而遭刘裕等人击溃,桓玄死后其堂弟桓谦奉还国玺于晋室,《晋书》再以桓石绥之死,标志着桓楚政权的灭亡。桓楚败亡后,桓氏家族亦走向没落。

东汉时代桓氏家族成员

第一代

桓荣:官拜议郎、太子少傅、太常、五更、关内侯。是东汉桓氏经学世家的始源。

第二代

桓雍:桓荣之子,早死。

桓郁:桓荣之子,嗣爵。官拜太常,继承父亲担任帝师。

第三代

桓普:桓郁之子,桓郁死后嗣爵,其爵一直传至曾孙辈。

桓延:桓郁之子。

桓焉:桓郁之子,先后担任光禄大夫、太常、太傅、大鸿胪。

桓俊:桓郁之子。

桓酆:桓郁之子。

桓良:桓郁之子。

第四代

桓衡:桓焉之子。

桓顺:桓焉之子。

桓麟:桓酆之子。

桓鸾:桓良之子,官至议郎。

第五代

桓典:桓顺之子,曾与大将军何进共谋诛灭宦官,官至光禄勋。

桓彬:桓麟之子,著名文学家,与蔡邕齐名。

桓晔:桓鸾之子,以志行闻名于世的名士,最后死于合浦郡的狱中。

东晋时代桓氏家族成员

先代

桓彝父亲桓颢:官至郎中。

第一代

桓彝:东晋散骑常侍、宣城内史。

第二代

桓温:桓彝之子。东晋权臣,曾三度北伐和平灭成汉,官至大司马。

桓云:桓彝之子。袭爵,官至江州刺史。

桓豁:桓彝之子。东晋将领,官至征西大将军。

桓秘:桓彝之子。官至辅国将军、宣城内史。桓温临死时与桓温子桓熙和桓济合谋杀死将接掌桓温兵众的桓冲。事败后被朝廷弃用。

桓冲:桓彝之子。桓彝幼子,有武干,受桓温器重。官至车骑将军。

第三代

桓熙:桓温长子。初被立为世子,但因才能不高,桓温将兵众都交给桓冲。桓温临死时曾与桓济和桓秘谋杀桓冲,失败后被徙至长沙。

桓济:桓温之子。与桓熙谋杀桓冲失败,被徙至长沙。

桓歆:桓温之子。封临贺公。

桓祎:桓温之子。愚笨,五榖不分。

桓伟:桓温之子。东晋将领,官至安西将军、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使持节督荆益宁秦梁五州诸军事。

桓玄:桓温幼子。袭桓温爵。东晋官至相国,后篡位建立桓楚。最终被刘裕所主持的讨伐军击败并被杀。

桓伯子:桓温二女,嫁王愉。

桓氏:桓温之女。嫁王敬弘。

桓序:桓云之子。宣城内史。

桓权:桓石康之兄。

桓石虔:桓豁之子。东晋将领。

桓石秀:桓豁之子。博览群书,喜好老庄,不贪荣誉爵位,亦擅长骑射。

桓石民:桓豁之子。东晋将领。曾派兵击杀苻丕。

桓石生:桓豁之子。东晋官员。

桓石绥:桓豁之子。东晋官员,后投桓玄。桓玄败死后被杀。

桓石康:桓豁之子。东晋将领。

桓女幼:桓豁之女。嫁予颍川庾友之子庾宣,她曾向桓温求情,令庾友全家免于被杀。

桓蔚:桓秘之子。散骑常侍、游击将军。桓玄后封其为醴陵王。

桓嗣:桓冲之子。官至江州刺史。

桓谦:桓冲之子。受桓玄倚重。桓玄败死后投奔姚兴,后被杀。

桓脩:桓冲之子。东晋将领,官至右将军。桓玄篡位后任抚军大将军。后被刘裕主持的讨伐军杀害。

桓崇:桓冲之子。

桓弘:桓冲之子。

桓羡:桓冲之子。

桓怡:桓冲之子。

第四代

桓亮:桓济之子。桓玄败死后,自号江州刺史,后来又自号镇南将军、湘州刺史,最后战死于益阳。

桓濬:桓伟之子。

桓邈:桓伟之子。

桓升:桓玄之子。封豫章王,桓玄死后亦被捕,于江陵被杀。

桓放之:桓序之子。

桓洪:桓石虔长子。襄城太守。

桓振:桓石虔之子。桓玄篡位败死后曾攻陷江陵劫持晋安帝,后在与刘怀肃的作战中被杀。

桓诞:桓石虔五子。嗣爵。

桓稚玉:桓石秀之子。嗣爵。后获桓玄封为临沅王。

桓胤:桓嗣之子。嗣爵。累任秘书丞、中书郎、秘书监。桓玄后任其为吏部尚书。

桓尹:桓脩之子。

其他族人

桓石松:桓振、桓亮等死后,呼应殷仲文等人,欲拥立桓胤再起。

桓希:桓玄篡位之后,任梁州刺史。后被益州刺史毛璩杀于汉中。

桓山客:桓楚之辅国将军。

桓珍:桓楚之辅国将军。

参见

谯国桓氏世系图

桓楚

桓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桓姓郡望谯国郡
谯国郡,亦称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谯郡下辖的龙亢县为桓氏郡望的具体所在地。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怀远县、鹿邑县、永城县、濉溪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固镇县间一带地区。《续汉书》载:“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六叶”。谯郡桓氏支脉有三,一出龙亢县(今怀远县龙亢镇),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之。一出相县(今淮北市西北),东汉桓谭属之。一出铚县(今濉溪县南临涣镇)桓氏,东晋桓宣、桓伊属之。龙亢、相、铚三县,东汉均属沛国,魏景初二年(238年)割入谯郡。《晋书》卷六四《武陵王遵传》:“〔桓〕伊与桓温疏宗”。《世说人名谱》列桓伊为龙亢桓氏“别族”而附之于龙亢桓氏之后。据此可知,铚县桓氏与龙亢桓氏宗族相通而支脉疏远。
· 谯国桓氏,中国古代最大的桓姓士族
谯国桓氏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桓姓士族,自东汉到唐朝都一直很活跃。而其中的一支龙亢桓氏在历史上可谓是大起大落。史载谯国桓氏是齐桓公的后裔,在西汉中期迁居到沛郡龙亢县(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到桓荣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桓荣是东汉初年名儒,学习《欧阳尚书》,成为著名经学世家。汉光武帝时,被任命为议郎、太子少傅、太常。汉明帝时拜为关内侯。桓荣及其儿子桓郁和孙子桓焉三代都曾为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的老师,成为当时有名的世族。三国时期的桓范为桓荣的六世孙。曹魏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大司农,以清廉节俭著称。当时为辅政大将军曹爽谋划,成为曹爽的智囊。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等人一同被司马懿处死,并诛灭三族。东晋时桓荣的十世孙桓温在未满周岁时就得到当时名将温峤的赞赏,故以“温”为名。《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为人豪迈爽朗,有雄风高节,姿貌奇伟,脸上有七颗星...
· 恒氏谯国郡
东汉时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域。其中豫州刺史部治所为谯(今安徽亳州),辖区在今河南东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注:东汉时期行政名称,比如幽州是蓟县(今北京市),豫州是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等等,并非指的是县城。《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这些只是地界名称并没有实权。类似今天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北京虽然属于华北,但是北京管辖华北,同样的道理谯县虽然是沛国地界,但是谯县管辖沛国。谯县代表是豫州。豫州刺史部相当于现在中央一级政府,直接管辖两郡,四国,九十七个县》。东汉置建武十八年(42年)在谯治豫州刺史部,管辖2郡4国,97县,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分沛国立谯郡治谯县。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改...
· 敖氏郡望谯国郡
东汉时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域。其中豫州刺史部治所为谯(今安徽亳州),辖区在今河南东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注:东汉时期行政名称,比如幽州是蓟县(今北京市),豫州是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等等,并非指的是县城。《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这些只是地界名称并没有实权。类似今天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北京虽然属于华北,但是北京管辖华北,同样的道理谯县虽然是沛国地界,但是谯县管辖沛国。谯县代表是豫州。豫州刺史部相当于现在中央一级政府,直接管辖两郡,四国,九十七个县》。东汉置建武十八年(42年)在谯治豫州刺史部,管辖2郡4国,97县,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分沛国立谯郡治谯县。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改...
· 娄氏郡望谯国郡
①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改为谯国,旋复为郡,属豫州。西晋为谯国。南朝宋移治蒙县(今河南商丘县北二十二里老蒙墙寺)。北魏正光中属兖州。北齐废。②即南谯郡。东魏武定七年(549)改涡阳郡置,治所在涡阳县(今安徽蒙城县)。隋开皇初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