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科隆选侯国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3
转发:0
评论:0
历史科隆在罗马帝国时期称作“克劳蒂亚·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ClaudiaAraAgrippinensium),名称源自于小阿格里皮娜。自罗马时代就成立了教区,953年成为总教区,首任科隆总主教布鲁诺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奥图一世的弟弟;同时科隆总主教也获得了世俗领土的治理权,成为一方采邑总主教,此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之伊始。其涵盖了总主教区的世俗领土,包含位于莱茵河西岸的一整个狭长地区,其西滨临于利西公国;在莱茵河的另一侧则有西发里亚公国、伯格和马克等领地。13世纪,选帝侯制度诞生,并因1356年的金玺诏书而确立,共有四个世俗诸侯和三个教会诸侯担任此职,其中包含了科隆总主教,此外科隆总主教也获得意大利大书记官(Archchancellor)的头衔。尔后科隆采邑总主教区就被称为科隆选侯国(ErzstiftundKurfürstentumKöln)。1288年瓦林根之战(B...

历史

科隆在罗马帝国时期称作“克劳蒂亚·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名称源自于小阿格里皮娜。自罗马时代就成立了教区,953年成为总教区,首任科隆总主教布鲁诺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奥图一世的弟弟;同时科隆总主教也获得了世俗领土的治理权,成为一方采邑总主教,此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之伊始。其涵盖了总主教区的世俗领土,包含位于莱茵河西岸的一整个狭长地区,其西滨临于利西公国;在莱茵河的另一侧则有西发里亚公国、伯格和马克等领地。

13世纪,选帝侯制度诞生,并因1356年的金玺诏书而确立,共有四个世俗诸侯和三个教会诸侯担任此职,其中包含了科隆总主教,此外科隆总主教也获得意大利大书记官(Archchancellor)的头衔。尔后科隆采邑总主教区就被称为科隆选侯国(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

1288年瓦林根之战(Battle of Worringen)后科隆从选侯国中独立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总主教被迫迁出科隆,改以波恩为选侯国首都。 自此科隆总主教只有科隆总教区的教会地位,而不再是科隆的政治领袖。不过选侯国依然保有科隆以外的领地。

在16世纪其间,有两个科隆总主教改宗新教,一个是赫尔曼·冯·威德,他改宗后就选择辞退总主教职位;另一个则是盖布哈尔德·冯·瓦尔德堡,然而盖布哈尔德于1582改宗加尔文派后,不打算放弃自己的领地,试图将科隆选侯国世俗化。这导致了科隆战争,教廷雇用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佣兵,还有巴伐利亚也派出军队,以对抗为了保有新教选侯国的荷兰。1583年12月11月,科隆战争结束,新教的主教继承者放弃教区,并退休移居到斯特拉斯堡。这是一次成功的反宗教改革。最后由出自巴伐利亚公家族的恩斯特(德语: Ernst von Bayern )继任了科隆总主教之位。从此之后到18世纪中叶,科隆总主教一席经常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系成员担任。由于这段期间的科隆总主教也通常身兼明斯特和列日的采邑主教,因此科隆总主教成为了德国西北的重要领袖之一。

1795年,选侯国在莱茵河左岸的领土被法国占领,并于1801年被正式割让。随着1803年的《帝国代表重要决议》(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而世俗化,采邑总主教区解散,西发里亚公国被分给黑森-达尔斯塔特侯国。1824年,科隆再度成立总教区,只是总主教再也不握有世俗政治权力,而是单纯的宗教领袖,主教座堂为知名的科隆大教堂。

参考文献

维基共享资源中有关科隆选侯国的多媒体资源

坐标: 51°0′N 6°50′E  /  51.000°N 6.833°E  / 51.000; 6.8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黑森选侯国
历史黑森选侯国的前身黑森─卡塞尔伯国在1567年时由黑森伯国(英语:LandgraviateofHesse)(LandgraviateofHesse)分出,在“慷慨的”菲利浦一世(PhilippIofHesse,"theMagnanimous")逝世后,长子威廉四世(WilhelmIV)继承了一半的领地,包括首府卡塞尔(Kassel)在内,称黑森─卡塞尔伯爵;其兄弟则分别继承黑森─马尔堡(英语:Hesse-Marburg)(Hesse-Marburg)及黑森─莱茵菲尔斯(英语:Hesse-Rheinfels)(Hesse-Rheinfels)等领地,但后两者都只存在一代,随后分别由黑森─卡塞尔与黑森─达姆斯塔特(英语:LandgraviateofHesse-Darmstadt)(Hesse-Darmstadt)伯国继承。威廉一世时期(1785-1821)在威廉九世(WilhelmIX)于1...
· 美茵茨选侯国
历史美因茨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初期的基督徒团体,尔后形成教区。传说中的首任主教为新约圣经提到的克勒斯刻(英语:Crescens,弟茂德后书4:10)。美因茨最重要的一次扩展是在745年圣波尼法爵担任该教区主教时;虽然他被封为总主教,不过当时的美因茨并未升为总教区,直到波尼法爵的继承者圣卢尔任内才将美因茨升格为总教区。975年时任总主教威利吉斯(Willigis)下令修建了现在的主教座堂。13世纪,选帝侯制度产生,并因1356年的金玺诏书而确立,美因茨总主教被列为七个选帝侯之首,而美因茨采邑总主教区也就被称为美因茨选侯国。1244年总主教齐格费里德三世给予市民特权,于是美因茨成为由24人组成的议会统治的自由城市。1462年总主教阿道夫二世取消了这项特权,美因茨再度受总主教的治理。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战争美因兹等莱茵河西岸的城市被法军占领,总主教埃尔塔尔逃离美因兹。1793年法军在当地建...
· 特里尔选侯国
历史特里尔在罗马帝国时代就是一个重要省份,当时被称为“奥古斯都特来佛里”的她也因此很早就有了主教领导的早期基督教会团体。在查理曼大帝时代特里尔更升格为总教区,并将梅斯、图勒和凡尔登列为教省附属教区。墨洛温王朝期间,特里尔的历代主教几乎是独立的一方领主,而后时任主教威欧曼(Wiomad)自查理曼大帝那获得了所有从属于其教区的各教堂及修道院所拥有的地产的独立权,自此这些教会地产内的村庄和城堡就不再受地方领主管辖。而这项特权也由查理曼之子虔诚者路易的承认,并由当时的特里尔总教区总主教继承。843年法兰克王国因《凡尔登条约》而分割成三个王国,特里尔属于东法兰克,也就是日后的神圣罗马帝国。898年,特里尔总主教拉德柏(Radbod)自克恩滕的阿努尔夫之私生子,洛泰林吉亚王温提柏德(Zwentibold)那获得了教会地产的免税权。这是因为温提柏德当时急需盟友以助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政争中有立足点。而在温...
· 科隆
地理地理位置和气候科隆市总面积为405.15平方千米(其中莱茵河左岸230.25平方千米,右岸174.87平方千米),在面积上它是继柏林和汉堡之后,德国第三大的大城市。科隆的地理位置为北纬50°56"33",东经6°57"32"。最高点是118.04米,最低点为37.5米。科隆位于莱茵河流出中部山脉进入北德和荷兰低地前,一个被称为“科隆弯”的谷地中,这个地理条件造就了当地如下的气候特性:西南艾费尔高原为科隆(尤其是莱茵河左岸城区)屏蔽了西风,雨影效应致其降水较少,有时还造成焚风。科隆市区所在的谷地地形,地形较封闭,减少了市内空气与周围地区的交换;加上城市本身的热岛效应,使得科隆市区成为德国气温最高的地方。科隆市区较高的气温,导致莱茵河水大量蒸发;由于市内空气与周围交换率小,使夏天的科隆湿度特别高,因此特别闷热、午后多因对流产生雷雨。从大环境气候来说,科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
· 周朝诸侯国选―黎国
黎国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黎国:是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黄帝之前,没有国的称谓,都是原始部落。在部落时期黎国称“伊”,伊之后,又称作“耆”,之后又称“黎”。“伊、耆、黎”在黄帝之前仅是一种语言,黄帝的使官仓颉是根据语音的含义而创造文字的。伊:初始。耆:岁月古老。黎:黑发人。这明显地传递着老祖先的语音含义,即:黎国是黑发人的发详地。黎国是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