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郑燮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85
转发:0
评论:0
生平郑燮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壬子年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知县。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柬封书画史。著作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

生平

郑燮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壬子年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知县。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柬封书画史。

著作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寄弟墨书》。

书画成就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寥寥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以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的字形,并以兰草画法入书,形成有行无列、疏密错落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六分半书”的书体,后人亦称之为“板桥”体。

郑燮

扬州瘦西湖郑板桥观芍亭

郑燮

绍兴兰亭古迹公园郑板桥临兰亭序碑

郑燮

江南贡院郑板桥临难得糊涂。下有一段跋语“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燮

郑板桥手书对联

郑燮

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郑燮真迹

郑燮的绘画理论

郑燮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

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

轶事

郑板桥在《板桥自叙》中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

因嗜吃狗肉,曾经有大学士纪晓岚宴请郑《狗肉全席》大餐代乾隆皇帝求画趣事,画收藏于故宫。

关连项目

小品文

扬州八怪

参考资料

^ “燮”,拼音: xiè ,注音: ㄒㄧㄝˋ

^ 《板桥题画·竹》

^ 《板桥题画·竹》

^ 《郑板桥集》第176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墨林今话》

《兴化县志》卷八

《扬州府志》卷四十八

《板桥题画》

《板桥家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燮
(1693—1765)清书画家。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乾隆进士。授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济民冒犯豪绅,为上官所斥而罢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善诗词、工书画。画、诗、书,人称为三绝。所绘以兰、竹、石最为精妙,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安,书画相参,为“扬州八怪”之冠。其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诗词文章多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有《板桥全集》。
· 清郑燮自书诗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官至山东潍县知县,为政清廉,体查民情。后辞官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善画竹,其书自称“六分半书”,笔致瘦硬,姿态纵生,形成是一种恣肆错落不失法度的新章法,世称“乱石铺街”。《自书诗》茂密古彦,结实却不堵塞,活泼自由,灵巧有致,笔妙意新,令人叹绝。《竹石图轴》生动、清丽,以笔写心,书画本同源,由此可见。
· 清郑燮自书诗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官至山东潍县知县,为政清廉,体查民情。后辞官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善画竹,其书自称“六分半书”,笔致瘦硬,姿态纵生,形成是一种恣肆错落不失法度的新章法,世称“乱石铺街”。《自书诗》茂密古彦,结实却不堵塞,活泼自由,灵巧有致,笔妙意新,令人叹绝。《竹石图轴》生动、清丽,以笔写心,书画本同源,由此可见。
· 江苏-泰州-兴化郑板桥郑燮
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郑燮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出仕作官,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在文学创作上也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他的诗歌,很多是描绘穷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残暴贪婪。在绘画和书法上,他深感“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是可耻的“俗事”,而提出:“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创作中尽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意义。对待传统和前人成法...
· 茶文化―茶文茶诗―郑燮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板桥善对联,多有名句流传: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在他的诗书中,“茶味”更浓:他所书《竹枝词》云: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