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张道陵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25
转发:0
评论:0
生平张道陵祖籍江苏沛县,相传为张良八世孙。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时就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学习长生术,朝廷征为博士官,但是其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其在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造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青城山逝世(约172~178年),相传年123岁,道教称他为“祖天师”。另外据传《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五斗米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张道陵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天师道,正是以符箓见长,故世称符箓派,也叫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家族张道陵临终,将剑印传予其子张衡(称嗣师),张衡传子张鲁(称系师),张鲁是三国时割据汉中的主要势力,在汉中...

生平

张道陵祖籍江苏沛县,相传为张良八世孙。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时就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学习长生术,朝廷征为博士官,但是其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其在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造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青城山逝世(约172~178年),相传年123岁,道教称他为“祖天师”。

另外据传《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五斗米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张道陵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天师道,正是以符箓见长,故世称符箓派,也叫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

家族

张道陵临终,将剑印传予其子张衡(称嗣师),张衡传子张鲁(称系师),张鲁是三国时割据汉中的主要势力,在汉中地区实施“政教合一”的统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业,颇得民心,后来归顺了曹操。

张鲁晚年嘱其子张盛,后来均由后人或族人世袭张天师位。而张家所传的正一派道士,婚娶不出家,其道观,被人称作“子孙庙”。

历朝帝王追加了历代张天师不少“封号”与“赠号”。龙虎山也成为正一天师道的祖庭,历代张天师原居“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至今张天师已传至第64代,64代张天师现居台湾,已羽化仙逝。(1949年2月,63代天师张恩溥迁往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年前物化)。

文学影响

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中,红孩儿在试探孙悟空变化的假牛魔王时曾以“祖庭道陵张先生”的尊称提到天师张道陵。

相关条目

张天师

备注

张道陵的生平正史记载很少,主要记载于葛洪的《神仙传》以及《汉天师世家》。

链接

中国道教嗣汉天师府资讯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道陵
(34—156)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初入太学,通达五经。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令。顺帝时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建二十四治,立祭酒以领道民。后道教徒尊为天师(一说陵自称)。后裔承继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简介张天师为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张天师庙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人物介绍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
· 从张陵到张鲁讲五斗米道的由来
“五斗米道”是一个俗称,因为加入这一教派的人需要交纳五斗米作为起初凭据。它的正名实叫“正一盟威之道”,后来尊称为“天师道”、“正一道”。东汉时,张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据《道门科略》记载,这一教派禁戒科律、检视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人知好恶。以清约廉耻治民,向神明认罪盟约。此外,还有修路等类似做功德以及治病之类的事情。可见这一教派是由宗教入政治,而且科教文卫都一手抓了。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掌教,尊老子为教祖。三国战乱,张鲁占据汉中,政教合一,使用教中道人做官,后归降曹操;而关中信众被迁至江东一代,至此汉中“五斗米道”逐渐衰落。传至张鲁的儿子张盛,他从汉中迁居江西龙虎山,以此为中心传播天师道。到晋代时,豪门士族如王羲之、谢灵运都信奉天师道。元代,天师道发展至鼎盛。从第36代掌教张宗演开始,代代被元朝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第38代张与材时,更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 龙虎山天师道祖师爷张道陵的生平简介,张道陵人物事迹
张道陵,字辅汉,西汉开国大功臣张良的第十世孙《汉天师世家》记载: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道陵。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丰县阿房村,出生前,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张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后来叹息道:“这些书都无祖天师张道陵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祖二十五岁,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公元89年)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祖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
· 江苏省-徐州-丰县张道陵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确实人才辈出,冠极一时,天师张道陵就是其中之一。张道陵,即张陵,字辅汉。生于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年,殁于汉桓帝永寿二年。祖籍沛国丰县,即今徐州丰县人。他运用国学,另辟蹊径,创立了正宗“国产”的宗教派别――道教,并使之与佛教、儒教三足鼎立。他也成为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传奇式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但他的一生,确有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造谐。东汉之初,延绵二百四十余年的汉室江山,经王莽篡位之后,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建武九年(公元33年),沛国一带大水,毒瘴弥漫,瘟疫流行。家住沛国丰县的张大顺夫妇,为躲避灾疫,逃奔到吴地天目山下(今浙江省的西北部),欲投靠到曾在济州(今山东济宁市)结交的好友孙家兆寄居。不幸的是,身染瘟疫的张大顺,经过千里跋涉之后,刚入好友之家便溘然长逝。张大顺入土之夜,其妻生下一子,取名张陵。此时,正是建武十年的正月十五。从此,张陵母子便依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