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二项式定理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4
转发:0
评论:0
历史杨辉三角形二项式系数的三角形排列通常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布莱兹·帕斯卡的贡献,他在17世纪描述了这一现象。但早在他之前,就曾有数学家进行类似的研究。例如,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于公元前4世纪提到了指数为2的情况。公元前三世纪,印度数学家青目探讨了更高阶的情况。帕斯卡三角形的雏形于10世纪由印度数学家大力罗摩发现。在同一时期,波斯数学家卡拉吉(英语:Al-Karaji)和数学家兼诗人欧玛尔·海亚姆得到了更为普遍的二项式定理的形式。13世纪,中国数学家杨辉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卡拉吉(英语:Al-Karaji)用数学归纳法的原始形式给出了二项式定理和帕斯卡三角形(巴斯卡三角形)的有关证明。艾萨克·牛顿勋爵将二项式定理的系数推广到有理数。定理的陈述以几何的方式解释二项式定理根据此定理,可以将x+y的任意次幂展开成和的形式其中每个(nk){\displaystyle{\tbinom{n}{k}}}为...

历史

二项式定理

  杨辉三角形

二项式系数的三角形排列通常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布莱兹·帕斯卡的贡献,他在17世纪描述了这一现象 。但早在他之前,就曾有数学家进行类似的研究。例如,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于公元前4世纪提到了指数为2的情况 。公元前三世纪,印度数学家青目探讨了更高阶的情况。帕斯卡三角形的雏形于10世纪由印度数学家大力罗摩发现。在同一时期,波斯数学家 卡拉吉 ( 英语 : Al-Karaji ) 和数学家兼诗人欧玛尔·海亚姆得到了更为普遍的二项式定理的形式。13世纪,中国数学家杨辉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 卡拉吉 ( 英语 : Al-Karaji ) 用数学归纳法的原始形式给出了二项式定理和帕斯卡三角形(巴斯卡三角形)的有关证明 。艾萨克·牛顿勋爵将二项式定理的系数推广到有理数 。

定理的陈述

二项式定理

  以几何的方式解释二项式定理

根据此定理,可以将 x + y 的任意次幂展开成和的形式

其中每个 ( n k ) {\displaystyle {\tbinom {n}{k}}} 为一个称作二项式系数的特定正整数,其等于 n ! k ! ( n − − --> k ) ! {\displaystyle {\frac {n!}{k!(n-k)!}}} 。这个公式也称 二项式公式 或 二项恒等式 求和符号和符号,可以把它写作

后面的表达式只是将根据 x 与 y 的对称性得出的,通过比较发现公式中的二项式系数也是对称的。 二项式定理的一个变形是用 1 来代换 y 得到的,所以它只涉及一个变量。在这种形式中,公式写作

或者等价地

 

证明

数学归纳法

当 n = 1 {\displaystyle n=1} ,

假设二项展开式在 n = m {\displaystyle n=m} 时成立。若 n = m + 1 {\displaystyle n=m+1} ,

组合方法

考虑 ( a + b ) 7 = ( a + b ) ( a + b ) ( a + b ) ( a + b ) ( a + b ) ( a + b ) ( a + b ) {\displaystyle (a+b)^{7}=(a+b)(a+b)(a+b)(a+b)(a+b)(a+b)(a+b)} ,共7个括号相乘,从7个括号选出其中的4个括号中的 a ,再从剩余的3个括号中选出3个 b 相乘,便得一组 a 4 b 3 {\displaystyle a^{4}b^{3}} ,而这样的选法共有 ( 7 4 ) {\displaystyle {\tbinom {7}{4}}} 种,故总共有 ( 7 4 ) {\displaystyle {\tbinom {7}{4}}} 个 a 4 b 3 {\displaystyle a^{4}b^{3}} ;其他各项同理。

同理, ( a + b ) n = ( a + b ) ( a + b ) . . . . ( a + b ) ( a + b ) {\displaystyle (a+b)^{n}=(a+b)(a+b)....(a+b)(a+b)} ,共 n 个括号相乘,从 n 个括号选出其中的 k 个括号中的 a ,再从剩余的( n - k )个括号中选出( n - k )个 b 相乘,便得一组 a k b n − − --> k {\displaystyle a^{k}b^{n-k}} ,而这样的选法共有 ( n k ) {\displaystyle {\tbinom {n}{k}}} 种,故总共有 ( n k ) {\displaystyle {\tbinom {n}{k}}} 个 a k b n − − --> k {\displaystyle a^{k}b^{n-k}} ;其他各项同理。

不尽相异物排列方法

考虑 ( a + b ) 7 = ( a + b ) ( a + b ) ( a + b ) ( a + b ) ( a + b ) ( a + b ) ( a + b ) {\displaystyle (a+b)^{7}=(a+b)(a+b)(a+b)(a+b)(a+b)(a+b)(a+b)} ,每一个括号可以出 a 或出 b ,而最后要有4个 a 、3个 b 相乘,这形同 aaaabbb 的“不尽相异物排列”,其方法数为 7 ! 4 ! × × --> 3 ! {\displaystyle {\frac {7!}{4!\times 3!}}} ,恰好等于 ( 7 4 ) {\displaystyle {\tbinom {7}{4}}} ;其他各项同理。

同理, ( a + b ) n = ( a + b ) ( a + b ) . . . . ( a + b ) ( a + b ) {\displaystyle (a+b)^{n}=(a+b)(a+b)....(a+b)(a+b)} ,每一个括号可以出 a 或出 b ,而最后要有 k 个 a 、( n - k )个 b 相乘,这形同 aa....aabb....bb 的“不尽相异物排列”,其方法数为 n ! k ! × × --> ( n − − --> k ) ! {\displaystyle {\frac {n!}{k!\times (n-k)!}}} ,恰好等于 ( n k ) {\displaystyle {\tbinom {n}{k}}} ;其他各项同理。

一般形式的证明

通常二项式定理可以直接使用泰勒公式进行证明. 下面的方法不使用泰勒公式

因为 ∑ ∑ --> k = 0 ∞ ∞ --> ( a k ) k x k = ( a 0 ) ⋅ ⋅ --> 0 x 0 + ∑ ∑ --> k = 1 ∞ ∞ --> ( a k ) k x k = ∑ ∑ --> k = 1 ∞ ∞ --> ( a k ) k x k {\displaystyle \sum _{k=0}^{\infty }{a \choose k}kx^{k}={a \choose 0}\cdot 0x^{0}+\sum _{k=1}^{\infty }{a \choose k}kx^{k}=\sum _{k=1}^{\infty }{a \choose k}kx^{k}}

根据除法定则, d d x ( g ( x ) f ( x ) ) = g ′ ( x ) f ( x ) − − --> f ′ ( x ) g ( x ) ( f ( x ) ) 2 = 0 {\displaystyle {\frac {d}{dx}}\left({\frac {g(x)}{f(x)}}\right)={\frac {g"(x)f(x)-f"(x)g(x)}{(f(x))^{2}}}=0}

根据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g ( x ) f ( x ) {\displaystyle {\frac {g(x)}{f(x)}}} 是常数函数.

应用

牛顿以二项式定理作为基石发明出了微积分 。其在初等数学中应用主要在于一些粗略的分析和估计以及证明恒等式等。

证明组合恒等式

二项式定理给出的系数可以视为组合数 ( n k ) {\displaystyle {n \choose k}} 的另一种定义。 因此二项式展开与组合数的关系十分密切。 它常常用来证明一些组合恒等式。比如证明 ∑ ∑ --> k = 0 n ( n k ) 2 = ( 2 n n ) {\displaystyle \sum _{k=0}^{n}{n \choose k}^{2}={2n \choose n}}

可以考虑恒等式 ( 1 + x ) n ( 1 + x ) n = ( 1 + x ) 2 n {\displaystyle (1+x)^{n}(1+x)^{n}=(1+x)^{2n}} 。 展开等式左边得到: ∑ ∑ --> i = 0 n ∑ ∑ --> j = 0 n ( n i ) ( n j ) x i x j {\displaystyle \sum _{i=0}^{n}\sum _{j=0}^{n}{n \choose i}{n \choose j}x^{i}x^{j}} 。 注意这一步使用了有限求和与乘积可以交换的性质。 同时如果展开等式右边可以得到 ∑ ∑ --> k = 0 2 n ( 2 n k ) x k {\displaystyle \sum _{k=0}^{2n}{2n \choose k}x^{k}} 。 比较两边幂次为 k {\displaystyle k} 的项的系数可以得到: ∑ ∑ --> i = 0 k ( n i ) ( n k − − --> i ) = ( 2 n k ) {\displaystyle \sum _{i=0}^{k}{n \choose i}{n \choose k-i}={2n \choose k}} 。 令 k = n {\displaystyle k=n} ,并注意到 ( n i ) = ( n n − − --> i ) {\displaystyle {n \choose i}={n \choose n-i}} 即可得到所要证明的结论。

多倍角恒等式

在复数中,二项式定理可以与棣莫弗公式结合,成为多倍角公式 。根据棣莫弗公式:

通过使用二项式定理,右边的表达式可以扩展为

由棣莫弗公式,实部与虚部对应,能够得出

即二倍角公式。同样,因为

所以藉棣莫弗公式,能够得出

整体而言,多倍角恒等式可以写作

e级数

数学常数e的定义为下列极限值:

使用二项式定理能得出

第 k 项之总和为

因为 n → ∞,右边的表达式趋近1。因此

这表明e可以表示为

推广

该定理可以推广到对任意实数次幂的展开,即所谓的牛顿 广义二项式定理 :

( x + y ) α α --> = ∑ ∑ --> k = 0 ∞ ∞ --> ( α α --> k ) x α α --> − − --> k y k {\displaystyle (x+y)^{\alpha }=\sum _{k=0}^{\infty }{\alpha \choose k}x^{\alpha -k}y^{k}} 。其中 ( α α --> k ) = α α --> ( α α --> − − --> 1 ) . . . ( α α --> − − --> k + 1 ) k ! = ( α α --> ) k k ! {\displaystyle {\alpha \choose k}={\frac {\alpha (\alpha -1)...(\alpha -k+1)}{k!}}={\frac {(\alpha )_{k}}{k!}}} 。

多项式展开

对于多元形式的多项式展开,可以看做二项式定理的推广: ( x 1 + x 2 + . . . + x n ) k = ∑ ∑ --> α α --> 1 + α α --> 2 + . . . + α α --> n = k k ! α α --> 1 ! . . . α α --> n ! x 1 α α --> 1 . . . x n α α --> n {\displaystyle \left(x_{1}+x_{2}+...+x_{n}\right)^{k}=\sum _{\alpha _{1}+\alpha _{2}+...+\alpha _{n}=k}{\frac {k!}{\alpha _{1}!...\alpha _{n}!}}x_{1}^{\alpha _{1}}...x_{n}^{\alpha _{n}}} .

证明:

数学归纳法。对元数n做归纳: 当n=2时,原式为二项式定理,成立。 假设对n-1元成立,则:

参见

二项分布

组合

立方根

平方根

牛顿法

多项式定理

负二项分布

杨辉三角形

斯特灵公式

参考书目

Bag, Amulya Kumar. Binomial theorem in ancient India. Indian J. History Sci. 1966, 1 (1): 68–74.

Barth, Nils R. (November 2004). "Computing Cavalieri"s Quadrature Formula by a Symmetry of the n-Cube".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11 (9): 811–813. doi:10.2307/4145193. ISSN 0002-9890. JSTOR 4145193,author"s copy,further remarks and resources

Graham, Ronald; Knuth, Donald; Patashnik, Oren. (5) Binomial Coefficients. Concrete Mathematics 2nd. Addison Wesley. 1994: 153–256. ISBN 0-201-55802-5. OCLC 17649857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二项式
例子a+b{\displaystylea+b\quad}x+3{\displaystylex+3\quad}x2+x22{\displaystyle{x\over2}+{x^{2}\over2}}vt−−-->12gt2{\displaystylevt-{1\over2}gt^{2}}运算法则二项式与因子c的乘法可以根据分配律计算:两个二项式a+b与c+d的乘法可以通过两次分配律得到:二项式a+b的平方为二项式a-b的平方为二项式a2−−-->b2{\displaystylea^{2}-b^{2}}可以因式分解为另外两个二项式的乘积:如果二项式的形式为其中a与b是常数,x是变量,那么这个二项式是线性的。复数是形式为的二项式,其中i是-1的平方根。两个线性二项式ax+bandcx+d的乘积为:表示为的二项式a+b的n次幂可以用二项式定理或者等价的杨辉三角形展开。参见配方二项分布二...
· 二项式系数
定义及概念考虑包含0的自然数n和k,则二项式系数(nk){\displaystyle{\tbinom{n}{k}}}定义为(1+X)的展式中,单项X的系数,亦即在二项式定理中的系数(任何交换环元素x、y中有定义),亦因此得名为“二项式系数”。此数的另一出处在组合数学,表达了从n物中,不计较次序取k物有多少方式,亦即从一n元素集合中所能组成k元素子集的数量。此定义与上述定义相同,理由如下:若将幂(1+X)的n个因数逐一标记为i(从1至n),则任一k元素子集则建构成展式中的一个X项,故此该单项的系数等如此种子集的数量。亦因此,就任何自然数n和k而言,(nk){\displaystyle{\tbinom{n}{k}}}亦为自然数。此外,二项式系数亦见于很多组合问题的解答中,如由n个位元(如数字0或1)组成的所有序列中,其和为k的数目为(nk){\displaystyle{\tbinom{n}{k...
· 定理
各种数学叙述(按重要性来排列)引理(又称辅助定理,补理)-某个定理的证明的一部分的叙述。它并非主要的结果。引理的证明有时还比定理长,例如舒尔引理。推论-一个从定理随之而即时出现的叙述。若命题B可以很快、简单地推导出命题A,命题A为命题B的推论。命题定理数学原理结构定理一般都有许多条件。然后有结论——一个在条件下成立的数学叙述。通常写作“若条件,则结论”。用符号逻辑来写就是条件→结论。而当中的证明不视为定理的成分。逆定理若存在某叙述为A→B,其逆叙述就是B→A。逆叙述成立的情况是A←→B,否则通常都是倒果为因,不合常理。若果叙述是定理,其成立的逆叙述就是逆定理。若某叙述和其逆叙述都为真,条件必要且充足。若某叙述为真,其逆叙述为假,条件充足。若某叙述为假,其逆叙述为真,条件必要。逻辑中的定理命题集合的可计算性问题(Calculabilite)我们可以通过可计算性(Calculabilite)这...
· 采样定理
简介采样是将一个信号(例如时间或空间上连续的函数)转换为数字序列(时间或空间上离散的函数)的过程。这个定理的香农版本陈述为:如果函数x(t)不包含高于Bcps(次/秒)的频率,它完全取决于一系列相隔1/(2B)秒的点的纵坐标。因此2B样本/秒或更高的采样频率就足够了。相反,对于一个给定的采样频率fs,完全重构的频带限制为B≤fs/2。在频带限制过高(或根本没有频带限制)的情形下,重构表现出的缺陷称为混叠。现在对于此定义的陈述有时会很小心的指出x(t)必须不包括频率恰好为B的正弦曲线,或是B必须小于½的采样频率。这二个门槛,2B及fs/2会称为奈奎斯特速率(英语:Nyquistrate)及奈奎斯特频率。这些是x(t)及采样设备的属性。上述的不等式会称为奈奎斯特准则,有时会称为拉贝准则(Raabecondition)。此定理也可以用在其他定义域(例如离散系统)的函数下,唯一的不同是量测t,fs...
· CAP定理
历史这个定理起源于柏克莱加州大学(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计算机科学家埃里克·布鲁尔在2000年的分布式计算原则研讨会(SymposiumonPrinciplesofDistributedComputing(英语:SymposiumonPrinciplesofDistributedComputing)(PODC))上提出的一个猜想。在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赛斯·吉尔伯特(英语:SethGilbert)和南希·林奇(英语:NancyLynch)发表了布鲁尔猜想的证明,使之成为一个定理。吉尔伯特和林奇证明的CAP定理比布鲁尔设想的某种程度上更加狭义。定理讨论了在两个互相矛盾的请求到达彼此连接不通的两个不同的分布式节点的时候的处理方案。参见分布式计算的谬论(FallaciesofDistributedComputing(英语:Fallaci...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