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诗的历史
诗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口传文学、劳动号子和民歌。古时很多诗是可以歌唱的,诗常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因此亦称为“诗歌”。
最早有纪载的诗歌是印度的《吠陀》(1700-1200 BC) 。欧洲在古希腊时期开始有诗歌,著名的诗人有荷马、萨福和平达等。古罗马时间著名的诗人有卡图鲁斯、维尔吉和贺拉斯等。一些长篇的诗歌描述了历史和神话故事,又称为史诗。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开始对诗作出论述,其著作对后来欧洲和中东的诗歌都有影响。中世纪时基督教的仪式中常常会吟诵圣诗,民间亦常常有游吟诗人到处唱诵诗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有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创作了不少十四行诗,在他的戏剧中也有不少诗歌。之后产生了抒情诗、田园诗等类型,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现代诗的定义转为宽松,即以语言作的基本创作。近代更有数字诗兴起。现在诗常常发表于专门杂志(如西方最古老的《诗》与《牛津诗歌》)、个人作品集、众作家诗选集、与英美诗歌翻译选辑[1]等。
中国诗很多时称为“诗词”或“诗词歌赋”。中国的诗词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诗词有《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等。据赵翼统计《左传》引《诗经》有二百一十七处。唐宋元是诗词鼎盛的时代,一般称作唐诗、宋词、元曲,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以前已经出现,在唐宋之后亦有很多人创作诗词。诗词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据考证有不少诗词本来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数音乐已经失传。明清两代章回小说和戏曲兴起,不少小说和戏曲之中亦含有诗词,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就有很多诗词方面的描写。民国时期五四运动推广白话文,不少人开始创作现代诗,打破了以往诗词对格律的要求。
诗的特点
诗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会文化,富于想象,语言具有节奏韵律,传统的诗歌亦常常对结构格式有一定要求。诗的特点在于除了可以阅读,亦宜于吟诵,又或者和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表演。诗常透过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让字词除了表面意义之外,蕴含另一层意义,或唤起情感共鸣。
诗的节奏
传统的诗被称作韵文(verse),和散文(prose)不同之处在于有独特的结构、节奏和韵律。欧洲语言的字词本身有重轻音节的区别,因此西方的诗也特别着重字词的节奏(rhythm)。从希腊时代开始,不少的诗由轻重格(抑扬格,iamb)或重轻格(扬抑格,trochee)等的节拍(meter)组成。而在中国,由于中文的词语本身可以由两字或三字等组合而成,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诗词常常可以分作“四、三”或“二、二、三”的词组。由于这种特性,每个词组之间念起来自然形成短的停顿,形成中国诗词独特的节奏感。
诗的韵律
无论西方或中国的诗都着重字词的声韵,常常利用押韵将句子的结尾关联起来。汉语本身有平仄声调的分别,因此不少诗词对字句的声调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称为格律。
诗的结构
传统诗对每一句的字节的数目,以及句子的数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利用整齐的句子或不规则的长短句来达致节奏上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近体诗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格式。
诗的技巧
诗常常会利用字词、句子和段落的组合来赋予涵义的层次性和关联,亦会透过对仗、排比、叠字、叠句等技巧来表现美感。押韵和节奏除了营造音乐般的效果,亦可以达到联想和共鸣的功用。
在内容上诗歌常常运用隐喻、譬喻与借喻等等手法来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义,透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加强想像,甚至可以创造两个回然相异的意象互相辉映,如运用歧义、象征、反讽等“诗的语言”的文体手法,使诗作遗留多样、自由的解释空间。
现代诗争论
传统诗歌对诗的形式非常看重, 形式的运用与发展基本是为了体现诗歌的美感、利于吟诵、和使内容更深刻。但现代诗歌多对格式要求有所放松,一般至少还保留着分行与押韵,或只剩分行。有些分行的“诗歌”,去掉分行后可能仅仅就是篇散文。完全不顾格式的诗歌,实际上已很难认定为诗歌,当然,这牵扯到诗歌的定义及其定义的发展。
诗的分类
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风格
民谣
挽歌
史诗
寓言诗
古典诗
抒情诗
田园诗
现代诗
短歌
结构
五行诗
四行嘲讽短诗
无韵诗
俳句
五行滑稽诗
四行隔韵诗
十四行诗
古体诗
近体诗
散文诗
韵律类型
抑扬抑格
抑抑扬格
扬抑抑扬格
扬抑格
抑抑格
扬扬格
诗行
单音步诗行
双音步诗行/对句
三音步诗行
四音步诗行
五音步诗行
六音步诗行(亚历山大诗体)
七音步诗行
八音步诗行
外部链接
诗歌
参见
诗人
修辞
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古典诗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