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
生平经历
前期生平
大西时期
李定国,字鸿远(或作宁宇、霖宇、一纯、大绶),1621年(天启元年)六月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延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张献忠看到李定国相貌不凡,收做养子。张献忠有四个养子,老大是孙可望,然后就是李定国,老三老四是刘文秀和艾能奇。从此,李定国追随张献忠。
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十七岁的李定国即率部下二万人,跟随张献忠攻打河南和湖北 。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二月,他又乔装成明军差官,同二十匹轻骑连夜飞奔到襄阳城下,后攻占襄阳,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所储军资十余万,皆为农民军所得。襄阳大捷是张献忠起义军开始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查看详细关系图参与建立大西政权的人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张献忠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以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 。这时李定国才二十四岁,而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战时则一马当先,英勇无比,被人称为“小尉迟”或“万人敌”,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
辗转云贵 联明抗清
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八月,张献忠率大西军五十万北上抗清,定国率部与清军交战,阵斩清军队长古朗阿、巴扬阿。但是张献忠却不幸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中,不久就死了,张献忠死后军中大乱,顿时惊溃,伤亡惨重。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在危难中收集残部数千、家口万余人,由顺庆(今南充市)急速南下,一昼夜驰数百里,才保存分有生力量。十二月,大西军至重庆江北,南明总兵曾英率兵阻击。农民军在断粮十余日的情况下,抢渡长江,杀曾英,使十几万残余明军顷刻瓦解 。在重庆,四将军处死了唆使张献忠妄杀兵民,久为军中积恨的左丞相汪兆麟,乘胜进抵綦江。四将军传谕各营:“各宜同心协力,共扶幼主,克成大事”,提高了士气,“传谕之后,欢声满营……各营帖然”。大西军又开始从逆境中发展起来。
公元1647年(清顺治四年)正月,大西军向贵州进军。三月,连克贵阳、定番州、永宁州,贵州西部诸郡望风而降。后借云南沙定洲之乱进入云南,当年与孙可望等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可望称平东王,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1648年,定国攻破佴革龙,擒杀沙定洲,平定云南。定国在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 定国劝说可望:“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界,以中国为重,今挈滇、黔、蜀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永历三年,孙、李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历四年,李定国被永历帝封为西宁王。
西南抗清
两蹶名王
永历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取得桂林大捷,俘虏叛臣原庆国公陈邦傅、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而死,大西军收复广西;然后北上大战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取得衡阳大捷,尽复湖南。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黄宗羲称:“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全国的抗清斗争也因此出现了第二次高潮。李定国在永历朝廷的功绩与名望越来越高,遭孙可望相嫉,造成两人分裂,李定国为顾全大局,被迫退入广西、云南,继续经营反清事业。
南明内讧
1654年(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相约会师广东新会,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图取广州,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加之瘟疫流行,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1656年(明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李定国受封为晋王。
1657年(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对李定国倒戈相向;然而由于孙可望不得人心,许多将领皆投向李定国阵营,孙可望大败,败退贵州。同年,孙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国击败孙可望后仍坚持抗清,保卫永历帝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
血战磨盘
1658年(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十二月十五日,永历帝率领文武百官离开昆明,同日到达安宁。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日,清军未遇抵抗即占领昆明。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退出昆明,并指挥明军主力在磨盘山血战中狠狠打击了吴三桂带领来追的清军,遗憾的是由于叛徒卢桂生投敌,向吴三桂泄漏了李定国伏击敌人的计划,未能达到一举歼灭全部清军的目的。磨盘山一战后明军损失不小,李定国也无法再发动大规模作战。
护帝入缅
永历十三年正月初四日,永历帝到达永昌,以巩昌王白文选守玉龙关,白文选战败,永历帝与李定国遁走腾越州,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兵科给事中胡显、御史陈起相等皆各自逃散。之后永历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则独自率军返回勐腊,遣人往车里借兵。这时定国营中人马相继病死,李定国亦病。
离世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阿瓦,缅甸王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遗憾的是,他的儿子李嗣兴最后还是投降了清朝。但仍然有部分将士听从李定国的遗训,誓死不降,留在了中缅边境。关于李定国的墓地,《普洱府志》有记载说:“顺治四年李定国入滇……后以永历帝兵败入缅,因攻缅再迎永历,遂由九龙江走景线,屯勐腊,欲由交冈走交趾,入广东。未几,闻永历讣至,于是哀愤成疾而死,时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也。”死后原葬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镇东北侧曼嘎村,葬处有李定国祠,又称“汉王庙”。后因定国子嗣兴自思茅率众降清后,乃迁葬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
官爵
西宁王,受封于永历四年(1650年)
晋王,受封于永历十年(1656年)
人物评价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反抗政府的义军领袖,他在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李定国于川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1902年章太炎配合在日本东京的“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所写的《宣言书》也有“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注释
明朝的王爵,一字王号为亲王(如:福王),两字王号为郡王;李定国受封的“西宁王”为郡王级别。
郑、李两家在相约会师之时,即有连姻的约定。后因郑成功的女儿已经先许配给别人,于是郑成功将自己的侄女嫁与李定国的长子。
参考书目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李定国传》温睿临《南疆逸史》卷五十二《李定国传》邵廷采《西南纪事》卷十《李定国传》顾诚《南明史》郭影秋《李定国纪年》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李定国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