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翁贝托·艾柯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8
转发:0
评论:0
生平艾柯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亚历山德里亚。其父古里奥是一名会计,一生中曾经被政府征召参加了三次战争。在二战期间,艾柯与母亲乔瓦娜搬到皮德蒙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居住。艾柯共有12个兄弟姐妹。艾柯年轻时尊从父愿进入都灵大学学习法律,随后辍学,不顾父亲反对而改学中世纪哲学与文学。于195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有关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的研究。其后艾柯成为RadiotelevisioneItaliana的文化部编辑,同时在都灵大学任教。此间,艾柯与一些前卫艺术家有密切的接触。这些人这对他以后的写作有重要的影响。1962年9月,他与RenateRamge结婚。RenateRamge是一名德国艺术教师。学术观点艾柯的学术作品强调中世纪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对于此,他如此说:“(中世纪美学)在理论上是一个由几何与理性构架的有机体,然而在实践中却是一种完全不设框架的由形体与意象自然生成的艺术...

生平

艾柯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亚历山德里亚。其父古里奥是一名会计,一生中曾经被政府征召参加了三次战争。在二战期间,艾柯与母亲乔瓦娜搬到皮德蒙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居住。艾柯共有12个兄弟姐妹。

艾柯年轻时尊从父愿进入都灵大学学习法律,随后辍学,不顾父亲反对而改学中世纪哲学与文学。于195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有关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的研究。其后艾柯成为Radiotelevisione Italiana的文化部编辑,同时在都灵大学任教。

此间,艾柯与一些前卫艺术家有密切的接触。这些人这对他以后的写作有重要的影响。

1962年9月,他与Renate Ramge结婚。Renate Ramge是一名德国艺术教师。

学术观点

艾柯的学术作品强调中世纪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对于此,他如此说:“(中世纪美学)在理论上是一个由几何与理性构架的有机体,然而在实践中却是一种完全不设框架的由形体与意象自然生成的艺术生命”。艾柯于1959年发表了他的第二本书《中世纪美学的发展》(Sviluppo dell"estetico Medievale),一举奠定了他在中世纪研究与文学界的地位。

艾柯的哲学论著大多都与符号学,语言学,美学与伦理学有关。

小说作品

艾柯的小说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小说的情节都是令人眩晕的复杂。读者需要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教派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难理解小说的内容,甚至完全迷失,不知所云。这和他的学者出身显然不无关系。因此他的小说被评论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小说”,翻译与阅读都需要很高的知识修养。

玫瑰之名

这本小说是以14世纪天主教方济各会进行改革的活动为背景。故事发生在一间北意大利的修道院中。书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修士。主要的情节是一个连环谋杀案以及方济各会教会与教宗的辩论。故事的核心是修道院的巨型图书馆。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图书馆中所藏的秘密展开。作者将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概况通过一个类似福尔摩斯的人物用现代的政治经济观念几尽详细地展现出来。故事的结尾,巨型图书馆付之一炬。故事的主人公(此处他代表书的读者)试着用仅存的残破无序的资料重建图书馆。

小说出版后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玫瑰之名(英语:The Name of the Rose (film))》。

傅科摆

《傅科摆》是艾柯的第二本小说。小说的剧本也是以中世纪的基督教发展史为背景。书中三个主人公都是现代米兰的小杂志社编辑。他们都对一个流传欧洲近千年的传说有非常大热情——这就是有关圣殿骑士的传说。三个主人公最开始仅仅是在玩一个以文字与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游戏”。后来他们发现他们被卷入这个游戏之中无法脱身,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昨日之岛

这部小说以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为了航海霸权的需求,千方万计寻找经线的定位方式,并带出了本初子午线的定义,以及日际换日线的所在——区分“昨日”和“今日”的一百八十度经线。本书辅以当代的许多真实事迹与人物作为背景,比如法国的前后两任首相黎塞留和马萨林,作者安排主人翁穿梭其间,增加作品中的历史感。

波多里诺

这部小说于2000年出版。本书的主人公为十二世纪的农村之子波多里诺,他在被红胡子腓特烈收养为义子之后,参与了腓特烈皇帝一朝的各种大事;并与一群朋友一起伪造了许多与东方的神秘基督教国度——“约翰教士国”——相关的书信、神迹与各式奇特的景物。本书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庞大、繁杂的中世纪世态。

布拉格墓园

《布拉格墓园》是埃克第六部小说。小说被誉为埃克继《玫瑰之名》后最优秀的作品。

作品目录

小说

《玫瑰之名》 (Il nome della rosa, 1980年)

《傅科摆》 (Il pendolo di Foucault , 1988年)

《昨日之岛》 (L"isola del giorno prima, 1994年)

《波多里诺》 (Baudolino, 2000年)

《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 (La misteriosa fiamma della regina Loana, 2004年)

《布拉格墓园》(Il cimitero di Praga ,2010年)

《Numero Zero(英语:Numero Zero)》(2015)

学术论文与杂文

《托马斯·阿奎纳斯的审美观念》(1988年, Revised) (Il problema estetico in San Tommaso, 1956年)

《中世纪艺术与美学》(1985年) ("Sviluppo dell"estetica medievale" in "Momenti e problemi di storia dell"estetica", 1959年)

《开放的作品》 (1989年) (from the 1976 edition of Opera Aperta, 1962年, with other essays added).

《误读》 (1993年) (Diario minimo,1963年)

《世界末日的推迟》(1994年) (Apocalittici e integrati, 1964年; partial translation, with other texts added)

《詹姆斯·乔伊斯的诗文》(AKA The Aesthetics of Chaosmos) (1989年) (Le poetiche di Joyce, 1965年)

《超现实旅行》(AKA Faith in Fakes) (1986年) (Il costume di casa, 1973年, Dalla periferia dell"impero, 1977年, Sette anni di desiderio, 1983年)

《符号学理论》(1976年)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of Trattato di semiotica generale, 1975年)

《读者的作用》 (1979年)

《〈玫瑰之名〉后记》(1984年) (Postille al nome della rosa 1983年)

《符号学与语言哲学》(1984年) (Semiotica e filosofia del linguaggio, 1984年)

《翻译的局限性》(Advances in Semiotics)" (1990年) (I limiti dell"interpretazione, 1990年)

《带着鲑鱼去旅行》(1998年) (Partial translation of Il secondo diario minimo, 1994年)

《翻译与过度翻译》(1992年)(with R. Rorty, J. Culler, C. Brooke-Rose; Edited by S.Collini)

《寻找完美的语言》(The Making of Europe)" (1995年) (La ricerca della lingua perfetta nella cultura europea, 1993年) on auxiliary and philosophical languages.

《悠游小说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1994年)

"Incontro - Encounter - Rencontre (1996年) (in Italian, English, French)

《信或不信? 》(In cosa crede chi non crede? (with Carlo Maria Martini), 1996年).

《论道德》 (Cinque scritti morali, 1997年)

《康德与鸭嘴兽:论语言与认知 》(Kant e l’ornitorinco, 1997年)

《不靳的语言》(Language and Lunacy" 1998年)

《论翻译》(2000年)

《大鼠还是小鼠?》(Translation as negotiation" 2003年)

《美的历史》(Storia della bellezza, 2004年; Edited by U.Eco, coauthored by Girolamo de Michele).

《埃科谈文学》(Sulla letteratura, 2003年)

《倒退的年代》(A Passo di Gambero, 2006年)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2007年)

《丑的历史》(Storia della bruttezza, 2007年)

《无限的清单》(Die unendliche Liste, 2009年)

《别想摆脱书》(N"espérez pas vous débarrasser des livres, 2009年)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Young Novelist, 2011年)

儿童书籍

《炸弹与将军》 ("La bomba e il generale", 1966年, Rev. 1988年)

《三个太空人》 ("I tre cosmonauti", 1966年)

《矮人星上的矮人》("Gli gnomi di Gnu" , 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翁贝托·薄邱尼
生平薄邱尼在1882年10月19日出生于雷焦卡拉布里亚市的一个警员家庭,青年时就读于佛罗伦斯美术学院,不过在15岁从学院毕业后才真正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在罗马学习绘画一段时间后,1901年薄邱尼结识了吉诺·塞维里尼(GinoSeverini);一同成为贾柯·莫巴拉(GiacomoBalla)的门生。1906年薄邱尼则前往巴黎,学习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技法。之后1907年薄邱尼前往米兰,在艺术理念上开始走向未来主义风格,并结识意大利未来主义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随后在1910年薄邱尼与贾柯·莫巴拉、吉诺·塞维里尼、卡洛·卡拉(CarloCarrà)、路吉·卢梭罗(LuigiRussolo)五人共同签署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同年四月又另签署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向世人表达未来主义的形式及宗旨,并在当年完成了他个人的代表画作《城市的兴起》。1911年薄邱尼在巴黎认识了毕加索,受到毕加...
· 安伯托·艾柯是谁?意大利作家安伯托·艾柯生平简介
艾柯诞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蒂州的亚历山大,这个小山城有着不同于意大利其它地区的文化氛围,更接近于法国式的冷静平淡而非意大利式的热情漾溢。艾柯不止一次指出,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他的气质:“怀疑主义、对花言巧语的厌恶、从不过激、从不做夸大其词的断言”。Eco这个名字据说原是一位“先知”给他祖父取的名字,是excaelisoblatus的首字母缩写,意为“上天所赐”。艾柯的父亲是一名会计师,祖母达观幽默,从她那里艾柯获益良多。当时的意大利天主教氛围浓郁,自20年代兴起的新托马斯运动方兴未艾,以致于13岁的艾柯就参加了意大利天主教行动青年团,还在方济各修会做过一段时间的修道士。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接触了天主教的哲学核心——托马斯主义。后来,艾柯进入都灵大学哲学系学习,在美学教授、存在主义哲学家路易斯·帕莱松(LuigiPareyson)的指导下,于1954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圣托马斯的美学问题》,经过修...
· 翁贝托二世
生平他是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三世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装甲师长。1946年5月其父让位给他,其后意大利人民投票,赞成废除君主制,成立意大利共和国。结果他于6月被迫退位,他和家属永久被赶出意大利,而定居在葡萄牙。1983年3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逝世,享年78岁。
· 翁贝托·焦尔达诺
参见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 托贝
外部链接(英文)托贝市议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