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生平
傅青主生于明朝后期,父亲傅之谟、祖父傅霖。六岁喜欢吃黄精,不吃饭,家人强迫他吃饭。15岁时从童子试中脱颖而出。27岁入山西地区的最高学府三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从西安东征北京途径山西。东阁大学士曲沃人李建泰自请提兵督师山西,而且聘请傅青主和另一位山西名士韩霖为“军前赞画”。傅青主编造了“马在门内(闯)难行走,今年又是弼马温(当年是猴年)”的童谣稳定民心。李自成军队占领曲沃后李建泰退到保定。二月大顺军攻克太原。三月攻入北京。四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五月傅青主潜回太原,带母亲和儿子逃到寿阳县。
明亡后傅青主在《甲申守岁》中写出“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年”的诗句。拜寿阳县五峰山的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士,道号“真山”,以避剃发令。搬家到太原阳曲县东黄水镇。由于他经常穿着红色外衣,所以人称“朱衣道人”。
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瓖起议反清,傅青主的两个同学王如金、薛宗周参加“交山军”进军太原,在晋祠与清兵交战数日,被杀,傅青主撰《汾二子传》文纪念。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青主因宋谦供出其曾接受南明的任命而入狱,称“甲午朱衣道人案”。被拷打。九日,好友陈谧、戴廷拭、白居实、张天斗、木公、魏一鳌、古度等人多方营救,傅山的母亲说:“道人儿自然当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出狱后又去南方云游。归来后隐居太原府崛围寺(位于今太原市西北20公里)。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号公它、公之它。
康熙年间清圣祖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举考试,傅青主不就,还消遣说“博学鸿儒不如清歌妙舞”,被强拉到北京。他故意服食过量大黄造成腹泻以逃避。后来康熙帝授予他中书舍人的官职,傅青主推脱不受。
身后
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山西名食“头脑”是傅山为母亲配制的滋补食品。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傅青主被描述为七剑之首,武功卓绝。2005年徐克导演的根据《七剑下天山》改编电影《七剑》,刘家良饰侠医傅青主。
1917年在太原建“傅公祠”,题写了“尘表孤踪”的牌匾。1950年代建傅山碑林公园。后来太原晋祠的同乐亭改建为傅山纪念馆。
理论
傅山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法理论,对后世书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宁四毋是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宁拙毋巧”:意思是说宁可字写得笨拙一些,而不去追求精细纤巧。这个“拙”是质朴老辣,如他所言,“归于大巧若拙已矣”之意。
“宁丑毋媚”:意思是写的字宁可看起来显得粗野不工,而不表现庸俗柔媚之态。这个“丑”是乱头粗服、古朴壮美,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工者,工之极也”之意。而“媚”是柔软甜熟的妖美、俗美。
“宁支离毋轻滑”:即是宁可显得参差不齐,也不坠入轻桃浮滑一途。“支离”是指不整齐、错落有致之意。
“宁直率毋安排”:是主张宁可信笔直书,而不去造作修饰。“直率”即是自然天趣,不卖弄技巧,不露人工斧凿之痕。
著作
傅氏女科全集,藏于太原晋祠傅山纪念馆
哲学作品:
医学作品:
武学作品:
书法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