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考古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8
转发:0
评论:0
名称溯源汉语的考古学来自于欧洲,而欧洲各国文字中的考古学都源于希腊文的αρχαίολόγί,这个词是由αρχαίος(意为古代事物或古代)和λόγος(意为科学)组成,在古希腊泛指古代史的研究。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柏拉图就使用这个希腊文的单词来指古代史的研究。这个词在一段时间内很少使用,在17世纪时又被重新使用,用以表示古物和古绩的研究。17、18世纪的主要指的是古物中的美术品,到了19世纪才泛指一切古物和古绩。中国在公元1-2世纪(东汉)已有“古学”这个名词,来泛指研究古代的学问。到了北宋中叶(11世纪)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彝器和石刻的学问——金石学,即考古学的前身。这时“考”“古”二字也开始被连用。公元1092年成书的《考古图》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考古”这一名词,不过此时指的是考证古文字与古文章。考古学史在意大利距今二千年的古罗马遗址,正由考古学家进行发掘与绘图。埃及亚历山大的古罗马剧...

名称溯源

汉语的考古学来自于欧洲,而欧洲各国文字中的考古学都源于希腊文的αρχαίολόγί,这个词是由αρχαίος(意为古代事物或古代)和λόγος(意为科学)组成,在古希腊泛指古代史的研究。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柏拉图就使用这个希腊文的单词来指古代史的研究。这个词在一段时间内很少使用,在17世纪时又被重新使用,用以表示古物和古绩的研究。17、18世纪的主要指的是古物中的美术品,到了19世纪才泛指一切古物和古绩。

中国在公元1-2世纪(东汉)已有“古学”这个名词,来泛指研究古代的学问。到了北宋中叶(11世纪)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彝器和石刻的学问——金石学,即考古学的前身。这时“考”“古”二字也开始被连用。公元1092年成书的《考古图》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考古”这一名词,不过此时指的是考证古文字与古文章。

考古学史

考古学

  在意大利距今二千年的古罗马遗址,正由考古学家进行发掘与绘图。

考古学

 埃及亚历山大的古罗马剧场

出身安科纳的巡回学者佩兹柯里(Cirioco Pizzecolli,1391年-1453年),多次走遍地中海地区,以记录他对古代建筑和物质的发现。基于这个原因,他被称为考古学之父。

考古学

  1905年,考古学家在埃及帝王谷发现贵族尤亚(yuya)与图玉墓(KV46),在图坦卡蒙墓发现之前,其陵墓为最完整的陵墓,图为考古学家在尤亚(yuya)墓发现的尤亚棺

考古学

  2005年,考古学家在埃及帝王谷图坦卡蒙墓(KV62)附近发现的陵墓,可能是图坦卡蒙的母亲基亚之墓(KV63)

考古学

  1922年,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帝王谷发现从未盗过的陵墓,图坦卡蒙墓(KV62)

考古学

  1955-1956年,考古学家在胡夫金字塔发现5艘胡夫太阳船

现代考古学在19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它是在地质学的科学研究进步之后发展出来。地质学呈现,地球的年龄是数十亿年,而不是当时普遍认定的几千年。在此后不久,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概述了他的进化论,最终导致科学家相信,人类事实上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从而提供一个时间限度,可在其中蓬勃发展考古研究。同时,在1836年丹麦历史学家汤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出版《斯堪第那维亚古物指南》( A Ledetraad til Nordisk Oldkyndighed ),于1848年翻译成英文,其中他提议将欧洲史前史区分为三年代系统,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是依据人类使用的材料。这三个概念,包括人类古物、演化与三年代系统,往往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的基石。

不久,早期考古学家开始调查世界各地的各个不同区域,对于古代爱琴文明的研究,受到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特洛伊,以及亚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在克里特的发掘所刺激,而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是在整个中美洲重新发现玛雅文明的关键人物。但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些考古学家所运用的方法有着极大的缺陷,往往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而且许多早期欧洲考古学家往往依赖于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等人所提供的人类学和民族志论述,从而比较现代的“野蛮”人群,如同美洲原住民以及在历史上住在类似社会的欧洲民族。 很快地,这个新创立的考古学蔓延到北美洲,就由塞缪尔·黑文和威廉·亨利·霍尔姆斯等知名学者,发掘古代印第安人遗迹。

考古学田野研究法的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于十九世纪晚期。其中一位执牛耳的人物,是奥古斯·皮特·利弗斯(Augustus Pitt Rivers),他认真发掘了英格兰南部的Cranborne Chase,强调应该受到记录的,不仅是具有美感或有价值的项目,更包括世俗物品;因此他协助考古学从古物搜藏(antiquarianism)区分开来。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他几位重要的考古学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学科,他们是弗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他在埃及和巴勒斯坦从事发掘),莫蒂默·惠勒爵士(Sir Mortimer Wheeler,印度),多萝西·加罗德(Dorothy Garrod,在中东),麦克斯·乌勒(Max Uhle,秘鲁),以及亚弗雷德·基德(Alfred Kidder,墨西哥)。 在整个20世纪,考古学进一步适应和创新,特别是在1960年代,当时乔治·巴斯推广海洋考古(maritime archaeology),都市考古(urban archaeology)则随着许多欧洲城市更新发展变得更普遍,抢救考古(rescue archaeology])则是在日益增加的商业发展之下应运而生。

考古学

 巴基斯坦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理论

目的

考古学

  在南非出土的 陶格孩童 ( 英语 : Taung child ) 头骨。这个孩童是南方猿人非洲种这个物种的一个婴儿,这是早期人族的类型。假使没有考古学的话,我们无从了解人类演化。

考古学目的在于了解更多关于过去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人类有超过99%的历史是在史前史,当时的人类并未使用文字,因此并未留下关于他们自身的文字记录,以供我们研究。在欠缺这种书写文字的资源下,了解史前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古学。许多关于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发生在史前史,包括在旧石器时代发生的人类演化,当时在非洲,人族从南方猿人发展而来,最终成为当代的智人。考古学也找出许多人类技术演进的讯息,例如使用火的能力、石器的发展、炼铁术的发明、宗教的源头,以及农业的创造。假使没有考古学的话,我们无从了解在人类在没有书写文字的年代,所发生的演化与技术变迁。

研究取向

考古学家并不全部服膺同一套考古学理论取向。当考古学于19世纪晚期开始发展,第一个考古学理论取向是 文化史考古学 ( 英语 : cultural-history archaeology ) ,它所具有的目标是解释文化为何改变和调整,而不是仅仅强调这些文化曾经产生的事实,因此强调历史特殊论。 在20世纪初期,许多考古学家研究的是与现存社会(例如美洲原住民、西伯利亚人、中美洲人的社会) 有所关联的过去社会,他们依循 直接历史取向 ( 英语 : direct historical approach ) ,比较在过去与当代族群及文化群体之间的连续性。 在1960年代,由 宾佛 ( 英语 : Lewis Binford ) 与 傅能瑞 ( 英语 : Kent Flannery ) 等美国考古学家所领导的一场考古动,反对当时已经建置完备的文化史考古学。 他们提议一种更具科学与人类学性质的“新考古学”,具有假设测试与科学方法,这在后来称为过程考古学。

在1980年代,兴起了一个崭新的后现代运动,由英国考古学家所领导,包括 Michael Shanks ( 英语 : Michael Shanks (archaeologist) ) 、 Christopher Tilley ( 英语 : Christopher Tilley ) 、 Daniel Miller ( 英语 : Daniel Miller (anthropologist) ) 、 以及Ian Hodder, ,这后来称为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它质疑过程主义对科学实证论与公正性的诉求,并强调自我批判的理论反思性。然而,后过程主义遭到过程主义批评为欠缺科学热情,而且学者依然争辩著过程主义与后过程主义的有效性。同时,另一个理论“历史过程论”(historical processualism)兴起,寻求整合出一个焦点,放在过程与后过程考古学所强调的反思性及历史。

现今的考古学理论采借了来自很大范围的理论思想,包括演化、现象学、后现代、结构与能动、 认知考古学 ( 英语 : Cognitive archaeology ) 、功能学派、 性别考古学 ( 英语 : Gender archaeology ) 与 女性主义考古学 ( 英语 : Feminist archaeology ) 、以及 考古学系统理论 ( 英语 : Systems theory in archaeology ) 等。

研究方法

一场考古学调查往往包含几个清楚划分的阶段,每个阶段运用特有的研究方法。在任何的实际考古工作可以进行之前,考古学家必须先就所欲达成的清楚目标取得共识。做到这一点之后,进行对一处遗址的 考古学田野调查 ( 英语 : Archaeological field survey ) ,尽可能发现关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区域的资讯。其次,展开发掘工作,以搜集埋藏在地下的任何考古特质;第三,研究从这场发掘中所搜集的资料,并评估是否达成考古学家原先设定的研究目标。然后将这些资讯出版,以便由其他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取得使用,学者认定这是一个好作为,即使有时被忽略。

分支学科

正如大多数的学科,考古学有许多的分支学科,区分的方式有些是依据特定的研究法或物质类型(如: 石器分析 ( 英语 : lithic analysis ) 、 史前音乐 ( 英语 : Prehistoric music ) 、 考古植物学 ( 英语 : archaeobotany ) ),地理或年代(如: 近东考古学 ( 英语 :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 、 中世纪考古学 ( 英语 : Medieval archaeology ) ),其他的主题(如: 海洋考古学 ( 英语 : maritime archaeology ) 、 地景考古学 ( 英语 : landscape archaeology ) 、 战场考古学 ( 英语 : battlefield archaeology ) ),或是一处特定的考古文化或文明(如:埃及学、印度学、汉学)。

历史考古学

历史考古学研究已有某种文字的文化。

在英国,考古学家发掘了一些中世纪村落遗址,它们在14世纪的危机之后就遭到弃置,并发现17世纪的花坛园圃的布局,后来由于流行风格的改变,人们不再使用这种布局。在美国纽约市城区,考古学家发掘了18世纪非洲裔的墓园,现在成为 非洲人墓地国家纪念碑 ( 英语 : African Burial Ground National Monument ) 。

民族考古学

民族考古学是对于现生人群的考古学研究。 这个取向在1960年代强调中程理论而声名鹊起,这是当时过程学派运动的一项特色。 早期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将焦点放在狩猎采集或搜食社会。民族考古学继续成为后过程或其他当代考古学研究取向的一个强力成分。

民族考古用民族志研究来增进与改善它们的类比,然后运用这些类比,诠释考古学记录。简言之,民族考古学就是将民族志研究运用在考古学。

实验考古学

实验考古学 ( 英语 : 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 是将实验方法用于发展受到更高度控制的观察,以分析那些创造并影响考古记录的过程。 在逻辑实证论的脉络下,过程论具有改善考古学认识论的科学企图心,其中研究方法变得重要。在改善诠释考古学记录的推论架构方面,实验技术依然是一个重要成分。

文化资源管理

虽然考古学可以是一门纯科学,但它也可以是一门应用科学,即是为面临发展计划所威胁的考古遗址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考古学成为在文化资源管理(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之下,一门受到资助的研究活动,在英国称为文化资产管理(heritage management)。 今天,文化资源管理涵盖了在美国与西欧等地,大部分的考古学研究。在美国,自从1966年通过 国家历史维护法 ( 英语 :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 )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简称NHPA)之后,文化资源管理考古学就成为不断受到关注的焦点,而且大多数的纳税人、学者与政治人物都相信,文化资源管理协助美国保存历史以及史前史,避免随着城市、水库与公路的扩张而丧失。除了其他法令以外,国家历史维护法强制规定,在联邦土地上所执行的计划,或是涉及联邦经费或批准的计划,都必须考量这个计划对每一处考古遗址的影响。

文化资源管理在英国的运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政府出资的计划。自从1990年开始, 计划政策方针第16项:考古学与计划 ( 英语 : PPG 16 ) 要求计划者必须将考古学视为决定新发展计划的一项 考量因素 ( 英语 : material consideration ) 。因此,有许多考古学组织在考古学敏感地区的建筑工程开始之前,进行文化遗产减轻破坏调查(mitigation),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由发展商支付费用。

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考古学的研究集中在对过去的研究上,包括过去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是属于一定时间以前的古代。比如英国的考古学下限是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是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美洲各国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中国的一般是以明朝的灭亡(1644年)为下限。近年来,英国出现的中世纪考古学(Medieval Archeology)则把时间下限推进到了1640年。而美洲各国的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eology)则研究近代工业初期的遗物。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下限都会自然地向后推移。

考古理论

考古发掘管理

文化传播论

新考古学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科技考古学

核技术考古

考古学分支及其相关学科

按照年代分为:

按照地区分为:

按照研究对象分为:

按应用手段划分:

其他分支:

考古学中常用到的一些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体质人类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自然科学史—美术史—建筑史—地层学

考古技术

考古修复

考古年代测定

遥感考古

考古发掘

洛阳铲

参考文献

书目

Aldenderfer, M. S. & Maschner, H. D. G. (编), Anthropology, Space,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Ascher, R.,Analogy in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961, 17 (4): 317–325

Ascher, R., Experimental Arche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61, 63 : 793–816, doi:10.1525/aa.1961.63.4.02a00070

Billman, B. R. & Feinman, G., Settlement Pattern Studies in the Americas—Fifty Years Since Virú,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9

Binford, L.,Archaeology as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1962, 28 (4): 217–225, doi:10.2307/278380

Denning, K., The Storm of Progress" and Archaeology for an Online Public, Internet Archaeology, 2004, 15

Ebrey, Patricia Buckley,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521435196, OCLC 223427870 33047244 59615754

Flannery, K. V., Culture History v. Culture Process: A Debate in American archaeology, Scientific American, 1967, 217 : 119–122

Flannery, K. V., The Golden Marshalltown: A Parable for the Archaeology of the 1980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82, 84 : 265–278, doi:10.1525/aa.1982.84.2.02a00010

Fraser, Julius Thomas and Francis C. Haber., Time, Scienc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West,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6

Frison, G. C.,Experimental Use of Clovis Weaponry and Tools on African Elephants, American Antiquity, 1989, 54 (4): 766–784, doi:10.2307/280681

Glascock, M. D., Neff, H., Stryker, K. S. & Johnson, T. N., Sourcing Archaeological Obsidian by an Abbreviated NAA Procedure,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1994, 180 : 29–35, doi:10.1007/BF02039899

Gifford-Gonzalez, D. P., Damrosch, D. B., Damrosch, D. R., Pryor, J. & Thunen, R. L.,The Third Dimension in Site Structure: An Experiment in Trampling and Vertical Dispersal, American Antiquity, 1985, 50 (4): 803–818, doi:10.2307/280169

Gladfelter, B. G.,Geoarchaeology: The Geomorphologist and Archae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1977, 42 (4): 519–538, doi:10.2307/278926

Gould, R., The Archaeologist as Ethnographer: A Case from the Western Desert of Australia, World Archaeology, 1971a, 3 : 143–177, doi:10.1080/00438243.1969.9979499

Gould, R., Koster, D. A. & Sontz, A. H. L.,The Lithic Assemblage of the Western Desert Aborigines of Australia, American Antiquity, 1971b, 36 (2): 149–169, doi:10.2307/278668

Gould, R. & Yellen, J., Man the Hunted: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pacing in Desert and Tropical Foraging Societie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987, 6 : 77, doi:10.1016/0278-4165(87)90017-1

Hodder, I., Symbols in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Hodder, I., 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 (编) SCHIFFER, M. B.,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5

Hodder, I. (编), The Archaeology of Contextual Mea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Hodder, I., Style as Historical Quality, (编) HASTORF, M. C. A. C., The Uses of Style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Hodder, I.,Interpretive Archaeology and Its Role, American Antiquity, 1991, 56 (1): 7–18, doi:10.2307/280968

Hodder, I.,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rchaeology, London: Routeldge, 1992

Munson, C. A., Jones, M. M. & Fry, R. E.,The GE Mound: An ARPA Case Study, American Antiquity, 1995, 60 (1): 131–159, doi:10.2307/282080

Kuznar, L (编), Ethnoarchaeology of Andean South America, Ann Arbor: International Monographs in Prehistory, 2001

Miller, D. & Tilley, C., Ideology, Power and Prehistory: An Introduction, (编) Miller, D. & Tilley, C., Ideology, Power, and Pre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0521255260, OCLC 241599209 9827625

Miller, D., Rowlands, M., Tilley, C. (编), Dominion and Resistance,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Munson, C. A., Jones, M. M. & Fry, R. E.,The GE Mound: An ARPA Case Study, American Antiquity, 1995, 60 (1): 131–159, doi:10.2307/282080

Ogundele, S. O., Ethnoarchaeology of Domestic Space and Spatial Behaviour Among the Tiv and Ungwai of Central Nigeria, Afric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2005, 22 : 25–54, doi:10.1007/s10437-005-3158-2

Pauketat, T. R., Practice and History in Archaeology: An Emerging Paradigm, Anthropological Theory, 2001, 1 : 73–98, doi:10.1177/14634990122228638

Redman, C. L., Archaeological Sampling Strategies, Binghamt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1974

Renfrew, C. & Bahn, P. G., Archae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91, ISBN 0500278679, OCLC 185808200 34521234

Saraydar, S. & Shimada, I.,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Efficiency Between A Stone Axe and A Steel Axe, American Antiquity, 1971, 36 (2): 216–217, doi:10.2307/278680

Saraydar, S. C. & Shimada, I.,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A New Outlook, American Antiquity, 1973, 38 (3): 344–350, doi:10.2307/279722

Sellet, F., Greaves, R. & Yu, P.-L., Archaeology and Ethnoarchaeology of Mobility,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6

Shanks, M. & Tilley, C., Reconstructing Archae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hanks, M. & Tilley, C., Social Theory and Archaeology,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8, ISBN 0745601847, OCLC 16465065 185783860

Shanks, M., Some recent approaches to style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in classical archaeology, Archaeological Review from Cambridge, 1991, 10 : 164–174

Shanks, M., Style and the design of a perfume jar from an Archaic Greek city state, Journal of European Archaeology, 1993, 1 : 77–106

Sheets, P. D.,The Pillage of Prehistory, American Antiquity, 1973, 38 (3): 317–320, doi:10.2307/279718

Shott, M. J. & Sillitoe, P., Use life and curation in New Guinea experimental used flake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5, 32 : 653–663, doi:10.1016/j.jas.2004.11.012

Tassie, G. J., Owens, L.S., Standard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 Fieldguide to the Methology, Recording Techniques and Conventions, London: GHP, 2010, ISBN 978-1906137175

Taylor, W. W., A Study of Archaeology, Menasha: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1948, ISBN 0906367123, OCLC 9714935

Tilley, Christopher (编), Interpretive Archaeology, Oxford: Berg, 1993, ISBN 0854968423, OCLC 185494001 26263158

Trigger, B. G.,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Watters, M.R., Principles of Geoarchaeology: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2

Watters, M.R., Alluvial stratigraphy and geoarchaeology in the American Southwest, Geoarchaeology, 2000, 15 : 537–557, doi:10.1002/1520-6548(200008)15:63.0.CO;2-E

Willey, G. R., Prehistoric Settlement Patterns in the Virú Valley, Perú, Washington DC, 1953

Willey, G., Settlement Archaeology, Palo Alto: National Press, 1968

Wylie, A., The Reaction Against Analogy, (编) Schiffer, Michael B.,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63–111, 1985

Yellen, J. & Harpending, H., Hunter-Gatherer Populations and Archaeological Inference, World Archaeology, 1972, 4 : 244–253, doi:10.1080/00438243.1972.9979535

Yellen, J., Archae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ISBN 0127703500, OCLC 2911020

进阶阅读

 

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张光直著,曹兵武译:《考古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北京:三联书店,1997)。

Archaeology (magazine)

C. U. Larsen - Sites and Monuments (1992)

Colin Renfrew & Paul Bahn - Archae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1996)

David Hurst Thomas - Archaeology 3rd. edition (1998)

Glyn Daniel - A Short History of Archaeology (199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Archaeology - IJSA (magazine)

Internet Archaeology e-journal

Kevin Greene -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1983)

Lewis Binford - New Perspectives in Archaeology (1968) ISBN 0-202-33022-2

Robert J. Sharer & Wendy Ashmore - Archaeology: Discovering our Past 2nd edition (1993)

Thomas Hester, Harry Shafer, and Kenneth L. Feder - Field Methods in Archaeology 7th edition (1997)

Alison Wylie - Thinking From Things: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Archaeolog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2002

Smekalova T. N., Voss O., Smekalov S. L. "Magnetic Surveying in Archaeology. More than 10 years of using the Overhauser GSM-19 gradiometer", Wormianum 2008.

Bruce Trigger -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2nd. edition (2007)

Ian Hodder & Scott Hutson - "Reading the Past" 3rd. edition (2003)

Adrian Praetzellis - "Death by Theory", AltaMira Press (2000). ISBN 0742503593 / 9780742503595

参见

文化

文明

文物

博物馆

考古学家列表

出土文物列表

遗址列表

考古发现列表

考古学术语列表

考古学文化

体质人类学

考古学著作

古器物学

考古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圣经考古学
研究区域圣经考古学分期新石器时期:c.8500–4300BC铜石并用石器period:4300–3300BC铜器时代:3300-1200BC铁器时代:1200-586BC新巴比伦帝国时期:586-539BC波斯帝国时期:539-332BC希腊化时期=332-63BC罗马时期:63BC-324AD学科历史圣经考古学发展的阶段古代英国托管时期之前英国托管期间现状1798年,拿破仑东征埃及的部队在尼罗河谷发现大批古代遗址和文物,其中包括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使尼罗河流域的古文化宝藏从此门户大开。数年后,巴格达任职的英国外交官C.J.Rich准确地辨认出巴比伦城和尼尼微城遗址。重要考古遗址和发现扼要介绍20世纪初20世纪最初10年,考古学家在西亚-北非地区进行了4项重要的出土:汉谟拉比法典(1901年):最著名的古代法典基色历(1902年):涉及巴勒斯坦的田间耕作和历法象岛蒲草纸...
· 考古学家:运用考古学知识进行研究的专家
考古学家是专门从事挖掘古迹、古生物化石等一些与地层有关或是与古代历史文化有关的成功人士,是运用考古学知识进行研究的专家。考古学家与只研究历史记载、历史文物的历史学家不同,他们通过研究远古生物的遗留物、现存可能的史前地貌、自然演变结果等对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化也进行研究。考古学家致力于探索地球生物,他们在埃及,尤其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并以此对地球状况的发展方向和现存人类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化的预测。考古活动对社会、国家的贡献是巨大而深远的,是一个必要的学科,而且必须得到发扬;但另一方面,考古是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行业,似乎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考古学家注定是孤独的。考古学家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国家、传统、学科的深刻影响,自身逐渐形成了一套思维模式以及独特的情感状态,这是一个学者现实的一面,他们无法也不可能摆脱。另一方面,学者毕竟要研究和解释,算是面对未来或者未知,于是就会产生...
·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考古学方法主观主义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和过程主义考古学(俗称新考古学)是两种相反的观点。过程主义考古学如实证主义一般,相信考古调查应当用科学方法仅允许考古学家根据证据用客观的陈述过去社会。后过程主义考古学质疑这个方式,认为考古学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挖掘出来的考古纪录是用来呈现与证实考古学家的观点。过程主义考古学马修·约翰逊(MatthewJohnson)说“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家认为考古学家永远无法直面理论和数据,相反的,考古学家透过理论之云来看数据。”解释由于他们认为考古学家是主观的,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家认为“所有的考古学家无论是否公开承认,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和偏见强加于对考古数据的解读”。大部分状况下,他们认为这种偏见是政治性的。后过程主义的菁英主义者丹尼尔·米勒(英语:DanielMiller(anthropologist))认为过程主义的实证主义方法,只有那些被观察、实测的时候,预测的时候才...
· 李济: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李济(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市人,中国台湾人类学家。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就读麻省克拉克大学,学习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1920年,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受民族学家罗兰·狄克森(RolandDixon)与体质人类学家恩斯特·虎顿(EarnestHooton)指导,于1...
· 考古学系教授冉万里
简要介绍:冉万里,男,1967年7月出生。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日本)同志社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文化史学)。现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教授、考古学系副系主任。研究方向:隋唐考古及佛教考古。中文名:冉万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67职业:教授毕业院校:西北大学性别:男科研成果1、《唐代俘虏政策述略》,《唐都学刊》1992年2期。2、《唐代蜡烛小考》,《人文杂志》1994年1期。3、《唐代南方金银器的发现与特征》,《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4期。4、《试论唐代金银制造地的分布》,《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5、《从考古发现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制造业》,《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2期。6、《唐长安城崇化坊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年),文物出版社。7、《试论唐代北方金银器的发现及特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