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吴三桂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71
转发:0
评论:0
生平早期经历吴三桂少年英挺,善骑射,吴伟业说他“白皙通侯最少年”,成名于十八岁,其父吴襄带领五百名士兵出锦州城巡逻,被皇太极的数万大军重重包围,祖大寿与吴三桂登上城楼观战,大寿以城内兵少不肯出兵相救,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家丁将其父吴襄救出重围。皇太极说:“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弃城奔锦州,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总兵。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三桂治军严谨,精锐骑兵一千人,分二十队,五十人一队,每队设一领骑官,吴三桂在自己的靴筒上放这二十名领骑官姓名,一旦抽中谁,便呼叫某领骑官,该领骑官即统五十人骑队,跟随他冲锋陷阵,可谓“无往不利”,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松锦之战爆发,明军陷入绝境,吴三桂用蒙古降人之计,决定从大路突围,直奔杏山城。成为当时少数突围成功的明军。皇太极见...

生平

早期经历

吴三桂少年英挺,善骑射,吴伟业说他“白皙通侯最少年”,成名于十八岁,其父吴襄带领五百名士兵出锦州城巡逻,被皇太极的数万大军重重包围,祖大寿与吴三桂登上城楼观战,大寿以城内兵少不肯出兵相救,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家丁将其父吴襄救出重围。皇太极说:“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弃城奔锦州,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总兵。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三桂治军严谨,精锐骑兵一千人,分二十队,五十人一队,每队设一领骑官,吴三桂在自己的靴筒上放这二十名领骑官姓名,一旦抽中谁,便呼叫某领骑官,该领骑官即统五十人骑队,跟随他冲锋陷阵,可谓“无往不利”,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松锦之战爆发,明军陷入绝境,吴三桂用蒙古降人之计,决定从大路突围,直奔杏山城 。成为当时少数突围成功的明军。皇太极见状赞叹:“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京师为之震动”,初四日,崇祯决定放弃关外,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 ,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吴三桂 周太祖高皇帝(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吴周开国皇帝,汉族,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西(今辽宁绥中县人)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1],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以父荫袭军官(吴三桂勇猛赛张飞万军中轻骑救父)。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

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

  吴三桂大刀

吴三桂奉旨入卫首都北京,三月十六抵山海关 ,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三月二十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三桂则引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据传后来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而作罢。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多尔衮复信吴三桂,许诺封他为清朝平西王,变合作关系为受降关系 。

而在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于是发兵二十余万,四月十三,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四月廿二,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多尔衮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李自成却以为上了吴三桂的当,他认定吴三桂“引狼入室”,于是杀了吴三桂的全家。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清军入关后,攻入北京,多尔衮把年幼的清世祖以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之后吴三桂转成为清军先驱,率军攻打陕西、四川等地的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之后会同多铎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逃入缅甸,吴三桂追兵入缅甸,最终缅王莽白交出永历帝,由吴三桂带回昆明处死。吴三桂受命镇守云南,兼管贵州,形成割据势力。

镇守辽东

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为平息山东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参将孔有德等兵变,吴襄随副将祖大弼出征山东,最后孔有德从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后金,而吴襄恢复了总兵职务。随着吴襄官复原职,吴三桂也在当年任游击,时年20岁。崇祯八年(1635年),吴三桂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时年23岁。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时年26岁。崇祯十二年(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报请朝廷批准,吴三桂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时年27岁。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与清军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一带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吴三桂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斗技能,他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但因清军勇猛异常,最终以双方互有伤亡收场。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清军逐渐形成对锦州的包围之势。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丘民仰、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州、松山、杏山三城运米。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寿在盛京收到吴三桂的来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行军迟缓,到达时清军已退,但是崇祯还是很器重他,感谢他来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武英殿宴请来勤王的吴三桂等,赐吴三桂尚方宝剑。九月,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前后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已经失去战略意义。

三藩之乱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康熙元年诏进亲王,兼辖贵州。康熙元年四月以弓弦杀朱由榔及其子。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议撤藩,吴三桂于同年十二月起兵反清,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大元帅,大军初时势如破竹,康熙十三年春攻陷湖南,其后在岳州一带为清军所阻,形势逐渐不利。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州(今衡阳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立妻子张氏为皇后。同年在长沙病逝。郭壮图拥立吴三桂之孙吴世璠继位,追尊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最终攻陷云贵,其孙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

 

 投降清朝

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崇祯皇帝在万岁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李自成随后向驻守在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劝降,吴三桂决定归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但不久,他又调转马头,返回山海关,投降了清朝,这是为什么?据说,吴三桂投降清朝是因为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霸占,正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事实确是如此吗?

事实并非如此,吴三桂是当时的抗清名将,几十年一直在前线和清军作战的,把清兵挡在山海关外,虽然说,崇祯皇帝有各种错误,但是,吴三桂还是一直在为大明镇守边关的,一直和清兵打仗的。1644年,崇祯皇帝在万岁山自缢而死,明朝基本灭亡,但是局面比较混乱,有李自成大顺朝,有清朝,有南明,四川有张献忠的大西国。局势还不明朗,各方都在观望,吴三桂此时并没有投降清朝,这是要是投降,大功一件呀,他没有,他和清兵打了几十年的仗,根本不考虑。他是忠臣孝子,皇帝没了,家不能也没有了吧,在父亲的劝说下,准备向新朝投降。后来发现,李自成没有诚意,就返回山海关,驱走了李自成的守将,重新接管了山海关。 他本来是想借助清兵的势力,驱逐李自成,恢复大明的,但是,被满清利用了,满清大肆张扬他投降了,毁了他的清誉,使他很被动,只有跟满清走了。

叛乱

1648年,影响全国的清朝叛乱达到了高潮。在西部战场上,大同全军江翔在山西发动叛乱,而南部金胜环和李承东也在南昌和广州发动叛乱,军​​事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648年初,清朝朝廷命令吴三桂将家搬到西边,并在汉中作为平西王与八旗和杜彤一起驻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吴三桂平息了山西大部分地区的叛乱。在此之后,吴三桂在每场战斗中仍然不断赢得胜利。1652年,大溪军队成为反抗清朝的主力军。在李定国和刘文秀的军队进军四川的过程中,孔有德和倪侃将军死亡的情况非常严峻。正是在这个时候,清朝朝廷才召唤吴三桂四川大溪叛乱军。然而,吴三桂正在受到朝廷的一位值得信赖的追随者李国汉将军的监视。几年后李国汉在军队中去世时,吴无法摆脱监视。因此,吴三桂通过大量投降敌人迅速增强了军事实力。

镇守云南

1660年,清军分为三部分,进军云南省,取消了南明王朝,实现了大陆的初步统一。尽管如此,朝廷还是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军事和政治威胁。南明永历皇帝和大溪军李定国撤退到缅甸,他们仍然在云南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八旗士兵驻扎在云南贵州边境地区是不方便的,因为它离首都很远。因此,出于挫败感,朝廷只能批准洪承畴的提议撤军,并保持吴三桂驻守边境,并给予他相应的权力。因此,吴三桂不仅拥有庞大的军队,而且还控制着辽阔的领土。1661年,吴三桂管辖下的绿旗军队数量为6万,吴三桂计划永久驻军,并准备建立自己的边境地区。然而,云南当时并不稳定,因为新投降的士兵仍然持怀疑态度。

衡州称帝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称为“周王”元年。其将吴应麒陷岳州,岳州之战爆发。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双方军事形势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由于兵兴三年,吴三桂深感兵力、财力严重不足,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也纷纷离心离德,各有图谋。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市)亲点大将马宝,并授计率5万大军南下,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一战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夺据清军河外营地(永兴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广东);一战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援军,营垒被冲垮,河南岸失陷,清军被迫退回广东,给清军和康熙以严重的军事打击。六月中旬,张皇后驾崩,吴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吴三桂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在衡州派出大将胡国柱、夏国相率十万大军,突入两广,几度得手,尤其在广西取得了更大的进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吴军收回。北部岳州战事由吴三桂侄儿吴应期主持,御清军于湖湘门外,清军几次渡江,均未成功。

逝世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二十二日,吴三桂的侄、婿与心腹将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齐聚衡州,公推吴国贵总理军务,派胡国柱回云南,迎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胡国柱到达云南,向留守的郭壮图传达众将的意见,准备护送吴世璠去衡州(今衡阳)继位。郭壮图有一女儿嫁给吴世璠,为保势力,力阻吴世璠离开云南,去衡州继位。九月,吴国贵召集并主持诸将会议,讨论今后的方针大计。”吴国贵虽颇有眼光、有胆有识,但诸将欲保云南家小财物,此议没经慎重讨论,便被否决了。十一月,胡国柱等用棉裹吴三桂遗体,秘密载经宝庆入贵州,大将军马宝留守衡州(今衡阳)。吴世璠迎至贵阳,并即帝位。

家庭

妻妾

张皇后

妾多人,失考。

兄弟

兄吴三凤,曾为祖大寿部将,后留守吴氏在辽西中后所的祖坟音讯皆无。

弟吴三辅,曾为祖大寿部将,后在京师被李自成所杀。

从弟吴三枚,在昆明城广招门徒,很有势力。

子女

吴应熊

侄吴应期,即应麒,三桂待之如子。

另有幼子数人,失考。

女六人,分别嫁胡国柱、夏国相、郭壮图、卫朴、王永宁,一人失考 。

有孙女被蔡毓荣隐藏为妾。

个人作品

《喝火令》

《醉高歌》

轶事典故

恋情

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闲暇时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吴三桂与周仝分别后,心神不定,脑海里总浮现陈圆圆的身影。他无心经商,常借故“与同窗好友相会”,实则跟随艺美班观看演出,以目睹陈圆圆的芳容。陈圆圆每次出场演出,总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无主。她偷偷观看这位青年,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从他的衣着打扮看来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后来听老板说,这青年姓吴,叫吴三桂,是将门子弟。陈圆圆每次演出,只要看见吴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陈圆圆缷妆后回家,忽听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是吴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脚步。吴三桂紧走几步,赶上陈圆圆,约她“春来茶馆”叙话。二人来到茶馆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壶茉莉花茶,边品茶边聊天,互诉爱慕之情。二人难分难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三桂说:“我一定要把你赎出来,娶你为妻,永不分离。”陈圆圆说:“我出身贫贱,不配当你的妻子,只要你对我好,能在身边伺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终生,只等吴三桂父亲应允,再明媒正娶,接陈圆圆进入吴家大门。

冲冠一怒

把对一个女人的争夺作为吴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的确触发了吴三桂的感情。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之合作的。因此,否认或是忽视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掠这一事件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于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军。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为图本身生存之计,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到底是吴三桂因一个女人投降了清朝,还是李自成、刘宗敏因一个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权,谁自种了更大的悲剧和遗憾,实在一目了然。此前吴三桂多次受清朝劝降却未同意,而吴三桂因陈圆圆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进关,共歼‘李贼’”。《平西王吴三桂传》记载吴三桂在清兵统一全国后对当时决策的回忆:“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实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弃李自成的和解而导致父亲和全家被杀,最终一心复仇,终与陈圆圆团圆。

《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汉族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号梅村)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与满人勾结,诗人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抨击了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举动。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代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据说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梅村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梅村所拒绝。  

参考

顺治二年文秉《烈皇小识》曰:“先是三桂闻京师失守,先帝殉难,统众入关投降。而三桂父吴襄,故辽东总兵也,逆闯李自成执襄诛求金宝,索诈甚酷,三桂知之,即时追师出关。道清摄政王统兵将入大同,中途相遇,三桂即剃发诣营,叩首愬冤,愿假大兵复仇,砍血立誓。”

史可法,《史忠正公祭》:“先国仇之大,而特释前嫌,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

南京殉节的夏允彝,《幸存录》:“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至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清兵而清兵遂得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谈迁《国榷》曰:“兵三桂之乞援建州,非其意也。建州告警在正月,又字远内徙,边藩尽撤,建州捣虚无疑矣。三桂内絓贼寇,外怵建人,权其两害,势必东款以击寇,而三桂孤矣。当时王永吉辈舍蓟辽之师,稍张其翼,三桂当未失路至此。呜呼﹗仆固怀恩以回纥靖安史之乱,桑维翰以契丹灭唐,虽挠败踵至,而两京收复自如也,石晋初造亦自如也;皆先有成约,输币割地,得支吾目前。三桂孤旅,又无一人佐其谋,前门驱虎,后户进狼,至不暇顾,惜哉。”

康熙十年计六奇《明季北略》:“吴三桂欲倡义复仇 ,以众寡不敌 ,遂亲往大清国请兵十万 ,为朝廷雪耻。大清不允 ,三桂力恳 。大清曰:‘明朝文武数无信义 ,将军欲建大功 ,本国何难发兵助阵 ,恐成功之后 ,不知将置身何地耳。’三桂曰 :‘桂父子受朝廷厚恩,今日为巨寇弑逆,士庶伤心,神人共愤,桂闻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家而后国,今君后俱遭惨弑,桂食君之禄,焉有坐视之理。如必计成败而后行,是有觊觎于衷也。桂今日誓死报国,虽肝脑涂地,亦所不辞,安问其他。’大清主曰:‘将军姑退,明日再议。’明日 ,三桂拔发挂孝 ,复进谒大清主 ,痛哭哀恳 。大清主遂发兵。”

康熙二十二年梅村野史《鹿樵纪闻》,卷下,〈西平乞师〉云:“贼据京师,刘宗敏居(田)弘遇故第,因有誉二姬(陈圆、顾寿)色之都、枝之绝者,宗敏于是系襄索圆。三桂闻之,即还兵据山海关,刑牲盟众,誓兴复明室。报至京师,白成切责宗敏,立释襄,厚加抚慰,使作书谕三桂;三桂不从。当是时,国朝闻明都之变,方议入讨;而三桂兵少,自揣其力不足以办贼,遣使因故帅祖大寿来乞师。”

三藩之乱后钱轵《甲申传信录》:“三桂妾圆圆绝世所稀,白成知之。索于(吴)勷,且籍其家,而命其作书以招子也,剿从命,闯旋以银四万两犒三桂军。三桂大喜,忻然受命,入山海关而纳款焉。行已入关矣,吴剿妾某氏素通家人系,闯籍其家,家人即挈妾逃。仓皇出郭,行数日,竟不暇计南北也。二人猝遇三桂,计无出,诈曰,告变。三桂问曰 :‘吾家无恙乎?’曰:‘阅籍之矣。’‘吾父无恙乎?’曰:‘闯籍之家,并拘执矣。’三桂沈吟久之。厉声问曰:‘我那人亦无恙?’指圆圆也。曰:‘贼夺之。’于是,三桂大怒,嗔目而呼曰:‘大大夫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颜面?”勒马出关,洪意致死于贼。遂召均史、策士卒,誓众,以报君父仇乌辞。三桂意气悲壮,居然有与贼不共戴天之仇。一军皆叹曰:‘吾帅忠孝人也﹗”将守胡亮素通满语,乃献借兵之策。守亮即入满营,见九王(多尔衮),王许之,下令去兵相见。三桂见王,声与泪俱下,侃侃千百言。王义之,即以王呼三桂曰:‘吴王真明朝大忠孝人也﹗’三桂即萝发,阅数日,整师南行。”

乾隆朝官修《逆臣传》采用,曰:“(陈沅)为贼将刘宗敏掠去。三桂闻之,作书绝父,驰归山海关,遣副将杨昆、游击郭云龙来借师”,遂成为官方、士林定论。相对明遗民及三藩之乱后清廷,吴三桂的评价作两极化。

历史评价

《清史稿》:三桂白首举事,意上方少,诸王诸将帅佐开国者皆物故,变起且恇扰。及闻上从容指挥,军报迅速,阃外用命,始叹非所料。制胜於庙堂,岂不然欤?上不欲归咎建议撤藩诸臣,三桂等奉诏罢镇,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明档》: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明档》:以报君桥之雠,以雪国家之难,以甦四民之困,揆此数行,千古之下可称大忠、大义、大仁孝之圣贤也。

《吴三桂纪略》:孝闻九边,勇冠三军。

《平西王吴三桂传》:“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

《李朝实录》:三桂内怀恢复之志,阴养天下骁健,收召荆楚奇才,清人疑之,移封三桂于云南。三桂遂举兵,传檄天下,立崇祯第三子为皇帝,以甲寅正月元日即位于云南......三桂以叹喈宿将,智勇深沉,乃于明亡三十馀年,奉朱氏复兴,则与夏臣靡相似;其与宫人太监匿一块保全,则与程婴相似;其屈膝穹庐而终奋大辱之积志,即李陵之所尝欲而未能者也。

《肃宗实录》:天道悔祸于赤县,而人心未忘乎朱氏,三桂一呼于云南,群雄立应于海内。

明廷:吴三桂勇将宜收用,勿委之敌人。三桂忠勇,可倚以办贼。

崇祯皇帝:才武可用,召对平台。

清太宗皇太极: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南明福王朱由崧:雪耻除凶,功在社稷。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将军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将军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尽泯也。奈何清军入京,外施复仇之虚名,阴行问鼎之实计。红颜幸得故主,顿忘逆贼授首之后,而江北一带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

明朝遗臣朱舜水:吴三桂愚騃竖子,失于较计。

夏允彝: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康熙帝:吴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骚动,伪檄一传,在在响应,八年之间,兵疲民困。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吴三桂暴毙),逆贼遂尔荡平。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今幸赖天地祖宗之灵,剿灭逆贼,方为此言。倘逆贼未能殄灭,其咎岂不尽归朕身”,“朕听政二十余年,阅历世务已多,甚觉栗栗危惧。前者凡事视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回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吴三桂兵围永兴城,破在旦夕。吴三桂一死,其兵皆退。此亦天意也。”就连他的身边大臣也说:“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

谢四新: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

孙旭: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

邵为章:百万雄师睥睨间,先朝一胍绝南蛮。擒人即是人擒路,谁道天公不好还。行营历历草凄凄,铜柱摩崖手自题。虎豹无晴威尚在,老军犹说旧平西。

佘一元: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

彭而述:自成见戮,献忠之党复歼,明虽亡无遗恨焉,谁之力欤?谁之力欤?

李肯翊:世或以三桂开关纳淸兵为罪。此不然也。当是时。皇城已陷。帝殉社稷。天下亡矣。三桂虽欲独保关门。得乎。其势不破于自成。则破于淸兵。不由三桂主张也。且自成之罪为大。明臣子者所宜不反兵而讨者也。三桂弃必破之关。而复君父之雠。仓卒处义。可谓得矣。若使三桂徒守一切之义。不与淸兵并力。则毕竟见破于自成。而淸兵亦自入关矣。天下事。亦何益哉。但襄死。而三桂死。则善矣。而不能死。此三桂罪也。然隐忍三十年。白首擧事。使天下震动。其所为亦壮哉。而惜乎不立大明宗室。失天下望。身自僭号。竟致败灭。丧名失节。无足可论。岂其年耄志衰。而辅佐不得其人哉。何其与当日处义若二人之为也。辽东李素曾为先君言。吴王在云南。遇士卒善飮酒。每遇戏好点穆事。见之大哭。仍曰。天下如此。藩竟不是人。言讫复哭。哭罢复飮。此可见其志所在也。后来事虽不厌人意。要是雄杰间世人也。

谈迁:吴三桂之乞援建州,非其意也。建州告警在正月,又宁远内徙,边藩尽撤,建州捣虚无疑矣。三桂内眭贼寇,外憷建人,权其两害,势必东款以击寇,而三桂孤矣。当时王永吉辈奋蓟辽之师,稍张其翼,三桂当未失路至此。呜呼!仆固怀恩以回纥靖安史之乱,桑维翰以契丹灭唐,虽挠败踵至,而两京收复自如也,石晋初造亦自如也;皆先有成约,输币割地,得支吾目 前。三桂孤旅,又无一人佐其谋,前门驱虎,后户进狼,至不暇顾,惜哉。

成以性:三桂以大寿外侄,颇有材略,受君命守此城(宁远),为敌国所惮。闻流寇陷京,称以复仇,举兵入关,名则正矣,既入山海关,战败以死,则志虽未伸,忠亦可尚。而先卖其身,击走子(自)成,子(自)成既走,更无所营,身为降虏,为天下之罪人。噫!

史可法:先国雠之大,而特释前嫌,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

计六奇:欲倡义复仇,以众寡不敌,遂亲往大清国请兵十万,为朝廷雪耻。

吴伟业: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林本裕:想儿子讲和,岂非妇人女子见识。

金昌业:不立大明宗室,失天下望,身自僭号,竟至败灭,丧失名节。

刘健:三桂挟封疆以重,张皇边事,自负万里长城。镇将欺督抚,三桂欺朝廷,怀藏弓烹狗之虑,深市权固位之念;重劳王师,伤财所不顾矣。

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兵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

王妍:众所周知,吴三桂反清,被清朝视为罪大恶极的“逆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平西王吴三桂简介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吴三桂是明清两朝重臣,手握重兵,在明清两朝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清朝时,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因功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吴三桂生于公元1612年,去世于公元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其父为锦州总兵吴襄。因为政治需要,吴祖两家联姻,吴襄后来娶了祖大寿的妹妹,祖大寿又成了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从受父亲吴襄以及舅舅祖大寿的影响,不仅仅专研武功,同时也注重学识的进修,后来科举考试,考取武举,因为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崇祯四年,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祖大寿被围,明朝廷下旨让吴襄领命前往救援。吴襄率马步四万余前往支援,但是在半路上,吴襄却逃亡了,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因此事吴襄被免职。后来孔有德等人投降后金,吴...
· 平西王吴三桂简介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吴三桂是明清两朝重臣,手握重兵,在明清两朝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清朝时,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因功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吴三桂生于公元1612年,去世于公元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其父为锦州总兵吴襄。因为政治需要,吴祖两家联姻,吴襄后来娶了祖大寿的妹妹,祖大寿又成了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从受父亲吴襄以及舅舅祖大寿的影响,不仅仅专研武功,同时也注重学识的进修,后来科举考试,考取武举,因为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崇祯四年,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祖大寿被围,明朝廷下旨让吴襄领命前往救援。吴襄率马步四万余前往支援,但是在半路上,吴襄却逃亡了,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因此事吴襄被免职。后来孔有德等人投降后金,吴...
· 吴三桂是谁?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是谁?吴三桂,集明清改朝换代诸抵牾于一身,重复无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夺天下,功高震主;后反清自主,威震中原。他不停改写汗青,终极自取死亡。然而她与陈圆圆的恋爱故事却被人们传诵,爱山河更爱。什么是“清兵入关”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役,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部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肆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心当局的汗青变乱。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弹压农夫军、清除南明诸政权等汉族抵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同一中国的战役。它标记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对付清军入关的性子,那种以“大一统”看法来对待明清之际汗青,对待后金吞并女真各部以及清对明朝及南明的战役,以为“清举行的战役就是为中国同一的战役”的看法,现实上是将汉族传统看法强加于满族汗青,难当代尺度栽量古代汗青,用厥后效果倒套此前历程...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为什么反清
吴三桂是哪个朝代的吴三桂,字长伯,明朝时期辽东人,祖籍位于江南高邮,今位于江苏高邮,其父吴襄任职锦州总兵。明朝崇祯年间吴三桂手握重兵,任职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吴三桂其人在武术上极有天赋,崇祯皇帝初登基时,开科取士,吴三桂为当届武状元,后来秉承父业,任职都督指挥。吴三桂是哪个年代的吴三桂是明清交替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是明朝重要的守关大将,又是满清入关的灵魂人物,如此摇摆不定之人,历史对其的人物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你也可以说他不为虚名负累,对得起十万将士,据守云南,过了几年太平日子。然而清廷撤藩,又将吴三桂推上了风口浪尖,康熙十二年,朝廷下令撤藩,一场藩王与朝廷的拉锯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
· 吴三桂真的降清了吗吴三桂为什么降清?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明朝统治下的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在增援途中闻讯后,仓皇逃回山海关。李自成亲率大军开赴山海关,想以武力逼降吴三桂,吴三桂非常害怕,便向清朝求援。当李、吴两军在山海关前展开血战之时,清朝的精骑突然杀出,农民军毫无防备,惨败而归,从此一蹶不振。由于史书中的种种记载,史学界一直瞩目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农民起义这一事件,人们一直认为吴三桂此举便是投降了清朝。但近年有人认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并不是表明他投降了清朝,并提出了种种证据。这一说法使似乎让本已盖棺定论的问题重又成为历史谜团。至少还有两点理由可以说明吴三桂投降了清朝:第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视吴三桂为降将,如清摄政王多尔衮就把吴三桂作为部下来驱使,“命三桂兵各白布系肩为号”,“命三桂军先锋”,又“命吴三桂以步骑二万前驱追贼”。清廷为了奖励吴三桂在战争中的功劳,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