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僧肇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41
转发:0
评论:0
人物生平年少家贫,以抄书维生,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精研《老》、《庄》,叹曰:“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后见旧译《维摩经》,始知所归,因而出家。出家后,他“学善《方等》,兼通三藏”,才思幽玄又善谈说,不到二十岁即“名振关辅”。鸠摩罗什于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僧肇远道往从学,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法中龙象”。罗什于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至长安,肇随行。既而秦主姚兴请罗什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咨禀罗什,所悟更多。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大品般若经》译出后,他着《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罗什大加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其时他大约才二十三岁。罗什又译出《百论》,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阐明一论的要旨。义熙二年(公元406年),《维摩经》译出后,他又条记罗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此序已佚,现存《...

人物生平

年少家贫,以抄书维生,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精研《老》、《庄》,叹曰:“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后见旧译《维摩经》,始知所归,因而出家。出家后,他“学善《方等》,兼通三藏”,才思幽玄又善谈说,不到二十岁即“名振关辅”。

鸠摩罗什于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僧肇远道往从学,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法中龙象”。

罗什于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至长安,肇随行。既而秦主姚兴请罗什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咨禀罗什,所悟更多。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大品般若经》译出后,他着《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罗什大加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其时他大约才二十三岁。罗什又译出《百论》,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阐明一论的要旨。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维摩经》译出后,他又条记罗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此序已佚,现存《经注》,系糅和罗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约在义熙四年夏末,道生从关中回庐山,以《般若无知论》示隐士刘遗民,遗民赞叹说︰“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慧远,远也以为“未尝有”,于是一同披寻玩味。第二年(公元409年),刘遗民致书与他通好,并咨问关于“般若无知”的疑义。又一年(公元410年),他复书,告以关于佛法盛况,并附赠所作《维摩经注》一本;次述《般若无知论》的旨趣以答。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刘遗民致函僧肇说:“去年夏末。见上人《般若无知论》才运清俊,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归,披味殷勤,不能释手 ,真可谓浴心方渊,悟怀绝冥之肆,穷尽精巧,无所间然”。他后来又着《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

义熙九年,佛陀耶舍译出《长阿含经》,他也列席译场,并作序。

他在罗什门下十余年,被称为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又称为“解空第一”。罗什卒后,他“追悼永往,翘思弥厉”;更博采众经,着《涅盘无名论》,往复论辩,有九折十演。论成,表上秦王姚兴,姚兴略加赞许,即令缮写,分发子侄。

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早逝于长安,《传灯录》卷二十七一说为姚兴所杀,辞世诗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年仅三十一岁。

僧肇本人集中国传统文化及印度龙树的中观学精髓于一身。印顺导师认为僧肇是中国“三论宗”的第二祖,其思想“切近龙树学的正义”。

著作

现存藏经中题为僧肇所作者为数不少,但目前学界确定为僧肇所作者有:《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维摩诘经注》、〈百论序)、〈维摩诘经序〉、〈长阿含经序〉。疑伪者有:《涅槃无名论》、《金刚经注》、《宝藏论》、〈宗本义〉、〈鸠摩罗什法师诔〉、〈法华经翻后记〉、〈梵网经序〉。

陈朝时,出现《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及《涅槃无名论》合刊本,称之为《肇论》,并附〈宗本义〉一文,慧达为之序,遂成为通行本。

主要思想

后人收集所著之宗本义、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涅槃无名诸论,题名为“肇论”。僧肇立言作论,意在指引一条修行悟道至路径,让人证得涅槃境界,其由分解物相之真实、体不真空境为悟道入手之处。全书大意具体如下:

(1)物不遷論︰随顺世人易知之俗“物”來談事物“不遷”之本性,以此明了法性無有“去來”、“即動而靜”之深意。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現象處於不斷變化,實則真性不變不動、无去无来。因“所知”的“俗物” 雖變化莫測,皆出於“能知”之一心(或真性),然依名言概念而確立對事物之認知,故變化的萬物本身並非實有。

(2)不真空論︰不真故為空,認為“至虛無生”即性空真諦。此論從點評“心無”、“本無”、“即色”等三宗思想為出發點,來闡明“即物順通”、“非有非無”和“即物自虛”的中道實相。

(3)般若無知論︰此就“即動”觀靜、“即色”觀空之般若智來立言。然常人依有漏智,取執一對象或概念為有知;然而,般若智乃系超越相對之二元,而於本性之“道種智”開發顯示出“一切智”來。

(4)涅槃無名論︰文中主要探究與“涅槃體性”有關的“有名与无名之辩”和“涅槃與修證的關係”等問題。站在“涅槃”不離佛法行證的立場,肯定涅槃“後得”的經驗意義;同时,又從涅槃“無為”、“非有非無”的角度,賦予涅槃“先有”的超證意義。

 

参考文献

书目

慧皎:《高僧传》

福永光司:〈僧肇与老庄思想——郭象与僧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