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
音义
中文小乘一词译自梵语 Hīnayāna,其中 Hīna 是小、低下意思;yāna 意为乘、车子,引申为教法、或通往解脱之道;合起来是“小车子”即“低下教法”的意思。这个名词起源不可考,但是没有自称为小乘的佛教教团,而是大乘佛教对于其他佛教宗派的鄙视称呼。
小乘的“乘”字在现代标准汉语中读作chéng(音同“成”)。依古音亦读作shèng(音同“剩”)。在现代标准汉语中,“乘”是多音字,shèng多用在“史乘”“野乘”等词汇。
历史
佛灭度后,出现上座部和大众部的根本分裂,之后各地进一步形成20多个部派。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但小乘佛教部派仍继续流传。
汉传
随着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东方传入,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小乘佛经。汉传佛教的戒律主要传承自法藏部,以《四分律》为主流。小乘佛教部派中对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为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说一切有部的学说与戒律,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后小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
梁朝僧伽婆罗译有《解脱道论》,它的结构和内容与南传佛教里总结佛教理论与实践的论书《清净道论》相一致,引起了十九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的兴趣。唐朝玄奘译有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此论是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只在汉传佛教中保存。
汉传佛教宗派中,主要的小乘传承,有俱舍、成实二宗,这两个宗派在唐初之后就已经衰微,丧失影响力。
藏传
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格鲁派很重视俱舍论的研习,列为五部大论之一。藏传佛教中采用小乘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戒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这部著作同样属于格鲁派重视的五部大论。
判教理论
汉传佛教
随着判教理论的兴起,汉传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根据弟子的不同根性,因时因地,而给与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分法,主要有分成二乘,三乘,五乘等说法。
三乘说
接受释迦牟尼佛陀四圣谛教法的弟子,因为是从佛亲闻教法,称为声闻乘,修习四圣谛的离苦和解脱之妙法,以成就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没有亲自遇到佛的教导,但以自己的努力与智慧,思维十二因缘而得到证果的,称为独觉乘或缘觉乘,成为辟支佛是他们的目标。这两类佛教徒,偏于重视自己的清净解脱和自我完善,但缺乏帮助他人解脱离苦而成就圣果之慈悲心,但求小果,故称为小乘。大乘佛教则提倡佛弟子应当以佛陀为榜样,以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为目标。发起帮助他人解脱和觉悟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这类佛教徒被称为菩萨。菩萨道是成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称为菩萨乘。
禅宗则分为三乘,小乘,大乘以及最上乘。
密宗则把佛教分为小乘、大乘、金刚乘。
藏传佛教
宁玛派把佛教分为九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共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是外三乘,最高级是内密三乘。
大乘佛教观点
大乘佛教内部对于小乘的看法,有许多分歧。一部分人相信,小乘的教法只是暂时的,不了义的只能阶段性用以接引初机学佛的人,并不究竟。这派可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代表,认为即使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脱。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远无法成佛。这一派认为小乘佛教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但是另一部分人相信,小乘与大乘虽然修持方法不同,但同为通往解脱成佛的方法。此派以《妙法莲华经》为代表,它提出“三车喻”,认为在终极意义上,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两者的意趣并没有差别。小乘佛教可以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应该予以轻视。藏传佛教信徒通常也避免使用小乘作称呼,改称为基乘。
上座部佛教观点
主要流传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等地的上座部佛教继承了上座部的分别说部大寺派传统,认为佛陀教法是“一乘道”,不接受“小乘”这个称号和分乘判教。
参见
佛教宗派
佛教历史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