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微子振荡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4
转发:0
评论:0
实验观测科学家应用各种不同的探测器技术对各能量级的中微子进行测量,如今各种来源的中微子振荡已被多方面的实验收集的大量证据所证实。太阳中微子振荡在以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领导的Homestake实验(英语:Homestakeexperiment)中,发现观测到的中微子流量与标准太阳模型预测的不符(太阳中微子问题)。这是实验中人们第一次观测到和中微子振荡有关的现象。随后,更多基于使用放射性元素和水切连科夫辐射探测器的实验证实了同样的现象。直到2001年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的测量结果发表,人们才能够充分的证实这数量上的不符是由中微子振荡引起的。太阳中微子的能量及一般在20兆电子伏以下,传播距离为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5兆电子伏以上,太阳中微子的振荡通过在太阳体内的振荡而产生MSW作用,这与下文中将会提到的真空振荡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大气层中微子振荡早期IMB,MACRO和日本的神冈探测器

实验观测

科学家应用各种不同的探测器技术对各能量级的中微子进行测量,如今各种来源的中微子振荡已被多方面的实验收集的大量证据所证实 。

太阳中微子振荡

在以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领导的 Homestake实验 ( 英语 : Homestake experiment ) 中,发现观测到的中微子流量与标准太阳模型预测的不符(太阳中微子问题)。这是实验中人们第一次观测到和中微子振荡有关的现象。随后,更多基于使用放射性元素和水切连科夫辐射探测器的实验证实了同样的现象。直到2001年加拿大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的测量结果发表 ,人们才能够充分的证实这数量上的不符是由中微子振荡引起的。

太阳中微子的能量及一般在20兆电子伏以下,传播距离为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5兆电子伏以上,太阳中微子的振荡通过在太阳体内的振荡而产生 MSW 作用,这与下文中将会提到的真空振荡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大气层中微子振荡

早期IMB,MACRO和日本的神冈探测器均观测到从大气层中放射出的μ中微子与电中微子比例的偏差。此后超级神冈探测器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能量覆盖幅度由百万电子伏至亿万电子伏,基线长度为地球的半径。

核反应堆中微子振荡

核反应堆实验可以用来探测反电中微子的振荡。此类实验中最突出的是 KamLAND ( 英语 : Kamioka Liquid Scintillator Antineutrino Detector ) 。反应堆中产生的反中微子和太阳中微子的能量级相当。此类试验的基线长度短至数十米,长至数百公里。

2012日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最后一种中微子震荡,并且测量到其震荡概率 sin 2 ⁡ ⁡ --> ( 2 θ θ --> 13 ) = 0.092 ± ± --> 0.017 {\displaystyle \sin ^{2}(2\theta _{13})=0.092\pm 0.017} 。假若这结果成立,物理学者立反中微子究中微子与反中微子之间的不对称宇宙尝试解释为什么宇宙中的物质超多于反物质。

粒子束中微子振荡

利用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可使实验相对更容易人为控制。此类的实验观察与大气层中微子振荡同样的现象,基线长度多为数百公里。中微子在此类试验中的能量级为数十亿电子伏。MINOS的最新报告指出其观测结果与K2K及SuperK的相符合。

早期LSND机器发表了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观测结果。新设计的MinibooNE实验机于2007年初发表的结果驳回了LSND的所谓两中微子模型。

正在设计中的T2K实验将利用295公里长的基线和SuperK探测器来测量一参量 θ θ --> 13 {\displaystyle \theta _{13}} ,预期2009年开机。类似的NOvA利用810公里长的基线和MINOS探测器。

理论解释

中微子振荡的概念与中性K介子系统中的振荡相似,最早由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于1957年提出。

以下将会讨论到的整套原理由庞蒂科夫于1967年发表。一年后太阳中微子问题首次被观提出。接着格利波夫(Gribov)和庞蒂科夫于1969年联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微子天文学与轻子电量》。

PMNS矩阵

太阳和大气层中微子试验的观测结果说明中微子振荡的根源在于其味特征态与质量特征态不完全相同。这两种特征态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以下方程来描述:

其中

| ν ν --> α α --> ⟩ {\displaystyle \left|\nu _{\alpha }\right\rangle } 是在某一指定味特征态下的中微子。 α 可为电子、μ子或τ子。

| ν ν --> i ⟩ {\displaystyle \left|\nu _{i}\right\rangle } 是在某一指定质量特征态下的中微子。 其中, i = 1, 2, 3

∗ ∗ --> {\displaystyle {}^{*}} 表明复共轭矩阵(如果把两式中的矩阵参量交换,就可以得到描述反中微子的方程)

U α α --> i {\displaystyle U_{\alpha i}} 通常称为 PMNS矩阵 (亦称“ 中微子振荡矩阵 ”)。这与描述夸克的 CKM 矩阵 非常相似。 假设此矩阵为对等矩阵,那么中微子的味特征态会和质量特征态相同。但实验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把3味的中微子全部考虑进去,此矩阵为3×3矩阵。很多时候只考虑两个,于是会用2×2矩阵。如果要描述多一个中微子(下文会提到),需要4×4或是更高维的矩阵。 以下为3×3矩阵 :

其中 s 12 = sin ⁡ ⁡ --> θ θ --> 12 {\displaystyle s_{12}=\sin \theta _{12}} , c 12 = cos ⁡ ⁡ --> θ θ --> 12 {\displaystyle c_{12}=\cos \theta _{12}} ,以此类推。 假如中微子是一种马约拉纳粒子(目前还不清楚),所有相位因数α 1 和α 2 均为零,并且与不参与振荡现象。假如存在中微子双电子衰变,那速度些因数将会影响衰变的速度。另外一个相位因数δ只有在CP不守恒时才会有非零值。理论预言中微子会违反CP守恒,但实验上还未观察到此现象。假如实验证明这3×3矩阵不是对等矩阵,我们或许需要通过引入“惰性中微子”(sterile neutrons)或是其他新概念来解释试验的数据。

观测到的振荡参数值

sin (2θ 13 ) = 0.092 ± 0.017

tan (θ 12 ) = 0.457 +0.040 −0.029 . 这对应于 θ 12 ≡ θ sol = 34.06 +1.16 −0.84 ° ("sol" 代表太阳)

sin (2θ 23 ) > 0.92 在 90% 置信水平, 相应的 θ 23 ≡ θ atm = 45 ± 7.1° ("atm" 代表大气)

Δm 2 21 ≡ Δm 2 sol = 7.59 +0.20 −0.21 × 10 eV

|Δm 2 31 | ≈ |Δm 2 32 | ≡ Δm 2 atm = 2.43 +0.13 −0.13 × 10 eV

δ, α 1 , α 2 , 和 Δm 2 32 的符号目前未知。

参考文献

^1.01.1 Barger, Vernon; Marfatia, Danny; Whisnant, Kerry Lewis.The Physics of Neutrino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0-691-12853-7.

^ B. Pontecorvo. Mesonium and anti-mesonium. Zh. Eksp. Teor. Fiz. 1957, 33 : 549–551. reproduced and translated in Sov. Phys. JETP. 1957, 6 : 429. and B. Pontecorvo. Neutrino Experiments and the Problem of Conservation of Leptonic Charge. Zh. Eksp. Teor. Fiz. 1967, 53 : 1717. reproduced and translated in Pontecorvo, B. Neutrino Experiments and the Problem of Conservation of Leptonic Charge. Sov. Phys. JETP. 1968, 26 : 984.Bibcode:1968JETP...26..984P.

^ Webb, Jonathan.Neutrino "flip" wins physics Nobel Prize. BBC News. 6 October 2015 [ 6 October 2015] .

^ M. C. Gonzalez-Garcia and Michele Maltoni. Phenomenology with Massive Neutrinos. Physics Reports. 2008, 460 : 1–129.Bibcode:2008PhR...460....1G. arXiv:0704.1800 . doi:10.1016/j.physrep.2007.12.004 .

^ Ahmad, Q.R. et a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87 , 1301. NASA ADS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 Particle Data Group, Eidelman, S., et al., 2004, Physics Letters B , 592 , 1. doi:10.1016/j.physletb.2004.06.001NASA ADSarXiv:astro-ph/0406663

^ Daya Bay Collaboration. Observation of electron-antineutrino disappearance at Daya Ba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2, 108 (17): 171803.Bibcode:2012PhRvL.108q1803A. arXiv:1203.1669 . doi:10.1103/PhysRevLett.108.171803 .

^9.09.19.29.3 K. Nakamura; 等.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G. 2010, 37 : 1. 引文格式1维护: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相关条目

太阳中微子问题

MSW效应 ( 英语 : MSW effect )

马约拉纳子 ( 英语 : Majoron )

链接

All neutrino data in one plot

Maury Goodman, "The Neutrino Oscillation Industry" (2005). (Provides links to many other neutrino oscillation website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振荡
简谐振子例子
· τ中微子
发现τ中微子是标准模型中最后发现的轻子和最近发现的粒子。费米实验室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DONUT实验(英语:DirectObservationoftheNuTau)专门为了检测τ中微子。这些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DONUT协作项目在2000年7月宣布了τ中微子的发现。τ中微子是最后第二种被发现的标准模型所预测的粒子,最后一种是已初步确认存在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互作用DONUT实验已经分析了核靶上203种中微子的相互作用。2001年,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发表论文称,通过衰变研究发现了τ中微子的相互作用,该结果与标准模型的预测相同。参见PMNS矩阵
· 中微子
历史泡利的假设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鲍利为了解释β衰变中能量、动量以及自旋角动量守恒而提出了中微子假说。与尼尔斯·玻尔从统计角度上给出的解释不同,他认为在衰变过程中伴随着电子,还会产生一种当时尚未发现的一种电中性的粒子。他当时将这种粒子称为“中子”。玻尔非常反对这种解释并且准备承认β衰变中能量、动量以及自旋角动量并不守恒。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了一种具有较大质量的核子,并也将其命名为中子。这让这两种性质殊异的粒子具有了相同的名字。这种情形让泡利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构想的粒子命名。“中微子”这个术语是经由恩里科·费米和泡利本人在1932年7月于巴黎举行的一次会议以及1933年10月举行的索尔维会议上提出的倡议而被国际科学界接受的。这一术语最初是由爱德华多·阿马尔迪(英语:EdoardoAmaldi)在一次与费米的对话中半开玩笑式地引入的。然而,直到1933年仍没有足够证据...
· μ中微子
发现1962年时,利昂·莱德曼、梅尔文·施瓦茨和杰克·施泰因贝格尔通过首次检测μ中微子的相互作用观察到不止一种中微子。这项成果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参见PMNS矩阵扩展资料LeonM.Lederman.ObservationsinParticlePhysicsfromTwoNeutrinostotheStandardModel(PDF).NobelLectures.TheNobelFoundation.1988[2010-02-11].MelvinSchwartz.TheFirstHighEnergyNeutrinoExperiment(PDF).NobelLectures.TheNobelFoundation.1988[2010-02-11].JackSteinberger.ExperimentswithHigh-EnergyNeutrinoBeams(PDF).NobelLect...
· 神经振荡
总览神经振荡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层次:动作电位、局部场电位和脑电图。一般来说,这种振荡可以根据其频率、振幅和相位来进行分类。这些信号特征可以通过时间-频率分析进行提取。在大部分神经振荡中,幅度的变化被认为是起源于神经元群体的同步性变化,也就是指神经元活动的局部同步化。除了局部同步化以外,较远的神经元组织结构的振荡活性也可以发生同步化。神经振荡与同步化一起,在许多认知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感觉,运动控制和记忆。人们曾经从大群神经元活动层面广泛的研究过神经振荡。大群神经元的活性可以通过脑电图(EEG)记录。一般来说,EEG的信号与粉红噪声有相近的频谱,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其特定的频率段来揭示其振荡活性。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有名的频率段是alpha波(8–12Hz),这种波可以在人们处于闭眼、清醒并且放松的情况下从枕叶记录到。其他的频率段还有delta波(1–4Hz)...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