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巴顿
基本信息
《玛丽·巴顿》(Mary Barton),
《玛丽·巴顿》封面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月新一版
翻译:荀枚 佘贵棠,根据Everyman"s Library,London 1932年版译出
盖斯凯尔夫人的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出版于1848 年,创作于1846~1847年 ,描写英国19世纪40年代大萧条时期工人阶级困苦的生活和劳资关系日趋紧张的状况。
内容简介
儿子因生活条件恶劣,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妻子因其妹妹被有钱人诱拐沦为妓女而深受刺激,精神失常,在一次临产时痛苦地离开了人世;唯一的女儿玛丽·巴顿被迫进时装店铺当学徒。约翰·巴顿在生活的打击下,逐步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他积极参加工人的请愿和罢工斗争,成为派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被工人们推选为代表,到伦敦向国会请愿,结果遭到英国议会的否决,请愿失败,约翰落得被解雇的厄运。这时,工人们在工会的领导下举行大罢工。以卡森父子为首的厂主们拒不接受工人的起码要求,最后,约翰满怀仇恨杀死了厂主的儿子哈利·卡森。约翰的女儿玛丽·巴顿美丽聪颖,但幼稚天真,爱慕虚荣。她认为自己长得美丽,幻想着日后做大户人家的阔太太。面对技术熟练的机工杰姆·威尔逊的求婚,她无情地拒绝了,却爱上了资本家的儿子哈利 ·卡森。当她知道小卡森并不想和她结婚,只图占有她的美色时,她如梦初醒,悔恨不忆,最后她真正爱上了爱怜着她的杰姆。因小卡森突然死亡,杰姆被当作情杀的凶手遭到逮捕。玛丽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历尽艰辛,终于在审判席上,以有力的反证洗剧了杰姆的嫌疑。最后,约翰主动自首,向老板悔罪,老卡森宽恕了约翰。待到夜尽天明,约翰闭目去世。杰姆与玛丽结婚,一起出国到加拿大。小说以约翰·巴顿承担起刺杀资本家儿子的任务、并最终完成了任务为高潮,既表现出工人对资产者的仇恨,亦表现出工人阶级对于和平请愿活动的结果的失望。除去约翰·巴顿,小说还塑造了玛丽·巴顿,约伯·李,杰姆·威尔逊等不同类型的工人,多层面地反映出劳资关系空前紧张的局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40年代劳资关系的紧张,是小说最大的特色,以基督教博爱、宽恕、反对暴力来为改善劳资关系开“药方”,则是盖斯凯尔夫人作为基督徒思想局限的表现 。
作者简介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
英国小说家。原名伊丽莎白·克莱格雷恩·斯蒂文森。1810年9月29日生于伦敦唯一神教派牧师家庭,卒于1865年11月12日。幼年丧母,被寄养在柴郡纳茨福德镇的姨母家,并到邻近的斯特拉特福德镇上学。1832年和曼彻斯特市的唯一神教派牧师威廉·盖斯凯尔结婚。唯一的儿子不幸夭折在襁褓之中,为了排解痛苦,她开始尝试写作。第一部小说《玛丽·巴顿》于1848年问世。小说以英国当时的运动和劳资冲突为背景,描写了老工人约翰·巴顿及其女儿玛丽的生活和命运,出版后引起公众和文学界的注意。狄更斯对她颇为赏识,后来她的大多数作品都在狄更斯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此后她陆续创作了《克兰福德》、《露丝》、《北与南》、《西尔维亚的恋人》及《妻子和女儿》等长篇小说。其中《北与南》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刻画,将工业发达的北方与田园风情尚存的南方对比,深入地表现了19世纪工业化所引起的诸多变化和冲突(包括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冲突),与《玛丽·巴顿》有相通之处,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对劳动大众的同情,以及她促进社会的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的相互了解并和解的意愿。《克兰福德》和《妻子与女儿》等以狭隘、宁静、和睦的乡村小镇生活为题材(其原型为作者熟悉的纳茨福德镇),着重地描写了女。盖斯凯尔夫人善于观察、捕捉并描写在不同社会处境中的人们的言行举止,并在戏剧性冲突中展开情节。《克兰福德》一书笔调尤为诙谐亲切,人物栩栩如生,有的读者把它视为作者的最佳作品。此外她还写了不少生动温馨的中短篇小说,如《表亲菲莉斯》。
盖斯凯尔夫人成名后和当时许多文学家有联系。她撰写的《夏洛蒂·勃朗特传》是有关这位作家传记中的第一部,也是最负盛名的一部。她生前与勃朗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等齐名,后来长期受到忽视。随着西方女权主义和某些注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学、文化批评的兴起,她的许多小说,特别是《玛丽·巴顿》,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