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宗教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6
转发:0
评论:0
宗教的词源在汉语中,宗、教二词各有其义,本不为一个统一的联缀词。按《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故而,“宗”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则指教育、育化、启发等,进而侧重于表述对神道、人道、或某一家理论体系的信仰和传播,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内涵较为接近。近代中国常将儒家思想和传统称为“圣教”,此“教”的内涵即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极为相近。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作为一个联缀词才出现,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此处的“宗教”一词,指崇佛传统及其弟子的教诲,其词义狭小而具体。但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交流中西方对中国学术界影响的加深,以及随着西方19世纪末现代科学中ReligionsStudy等新门类的兴起和发展,“宗...

宗教的词源

在汉语中, 宗 、 教 二词各有其义,本不为一个统一的联缀词。按《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故而,“宗”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则指教育、育化、启发等,进而侧重于表述对神道、人道、或某一家理论体系的信仰和传播,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内涵较为接近。近代中国常将儒家思想和传统称为“圣教”,此“教”的内涵即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极为相近。

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作为一个联缀词才出现,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 中:“吾住山久,无补 宗教 ,敢以院事累君。”此处的“宗教”一词,指崇佛传统及其弟子的教诲,其词义狭小而具体。但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交流中西方对中国学术界影响的加深,以及随着西方19世纪末现代科学中 Religions Study 等新门类的兴起和发展,“宗教”一词于是作为现代汉语中对于“Religion”一词的对应翻译,具备了广义性的概念;西方的 Religions Study 也随即被翻译为了宗教学,即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宗教学脱胎于更早的神学,却超脱了传统神学中带有宗教偏见的研究方向,转而以各个宗教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宗教的本质为研究方向,强调在宗教信仰外保持客观性的研究。

在西方语言中,“宗教”( Religion )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 Religio 。 Religio 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关连却不等同,更多地属于一种神学概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 Relegere (本意为反复诵读、默想)或 Religere (本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他当时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严肃认真。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皆用 Religare 表示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来解释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 Re-eligere 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 Religio 一词在拉丁语中基本用于表达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其与神学的结合更为紧密。中世纪欧洲人从神学的角度出发,往往以略带贬义的Paganism(中译为“异教”,但是由于中文缺乏相关语境,只作为中性词)称呼等其他非基督教的信仰;而今日的英文词汇Religion及其对应的汉语概念“宗教”则是中性词汇,可以用来代指基督教、教、佛教及其他任何宗教。

宗教的定义

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和伦理的因素。

东西方也因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理解差异,宗教是一个翻译辞汇,冯友兰指出:“有其自己的意义,不能在中文中看见一个有教字的东西就认为是宗教”。取“以供奉神灵的宗庙为教导方式”意,关键是“作为祭祀场所的“宗”,而非作为中国式人文主义印痕之祭祀目的的“教”。”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基于自身文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现代知名僧人释净空对宗教的定义是--“宗”具有: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三种意义。“教”具有:教育、教学、教化三重含义 。

《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

以下是西方一些神学家对宗教所下的定义:

宗教的元素

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因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崇拜行为及礼仪规范(教仪),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教义

宗教的教义主要分为“观念”和“体验”两种。

观念的类型

宗教经验的类型

获得 经验的类型

即人的神观及对神的敬畏心态,是整个宗教的内在因素及核心所在,故“对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宗教信仰的对象被人理解为一种超自然而又控制自然的神秘力量或神圣实在,它被视为神力、精灵、众神、至高一神,或抽象地以绝对者、永恒者、至高无上者、自有永有者、无限存在者、超越时空者称之。这种信仰被视为万物的起源和归宿,一切存在的根基及依据。然而各宗教对神的理解不尽相同,有可能是“众多而有序”、“单一而排他”,有可能以“超在”或“内在”存在,由此构成多神教、一神论、单一、二元神教等,也有超泛神论、泛神论、万物有灵论等不同的神论。

宗教对神灵观念的解释为“神学”,神学在宗教传播、历史演进、人类进步中不断被调整修正。神学是自觉宗教与自发宗教的最大分别,因为神学有其理论化及系统化,而自发宗教是不具神学体系的。

教仪

巫术

禁忌

祈祷

献祭

忏悔

宗教的崇拜行为、礼仪规范属于宗教的外在因素。体现出宗教教义的实践,也反映出宗教传统的改革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教仪是规范化、程式化、机构化及制度化的,其内容包括祈祷、祭献、圣事、礼仪、修行及伦理规范。

教义是基于宗教的理论体系,而教仪则根据社会实践的活动,前者为后者提供依据及指导,后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广和外化;前者由不断诠释、汇集、编纂宗教经典而深化,后者也是经验累积确定其施行的程度,于是教义及教仪皆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一种人们公认的社会惯例。

教团

宗教的教职制度及教团体系(如:基督教的教会、牧区,佛教的僧伽),代表着宗教信仰体系的机构化及社会化,是宗教的最外壳,却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予存在保障。教职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见的外在形体,从而对社会起作用。在历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离现象,体现了社会行政功能与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机结合,说明了宗教这一个体与世俗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团及教职的形成,标志着人类信仰体系的成熟,充实了宗教,补足了教义及教仪,由此凸现了宗教的独特性与其他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的不同特点。

宗教的起源

宗教源于准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为现今所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但当无超自然体的概念,对于客体尚未神化、无敬拜求告之念,一切全靠幻想,认为某些行动可影响某些现象或事物,如法术巫术、针刺木刻人形、佩戴玉石等。

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的野兽图像遍布被利器刺伤之痕迹,多认为是行法术以增加狩猎命中率。而尼安德特人、山顶洞人等的墓葬中,都发现尸骨上撒满红粉及砂石,可能是以血色物行法术,以求死者死后安稳或再生。当宗教及神灵观念形成,巫术法术多成为宗教的附属行动。研究宗教起源的学科为宗教人类学,主要理论为万物有灵论、前万物有灵论、巫术论、原始一神论、功能论、神话结构学说及语言疾病学说,前四者属进化论学派,后三者属文化圈学派。

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由英国考古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提出,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前先有“万物有灵”之概念,人在对影子、倒影、回声、呼吸、睡眠中觉得人的物质身体之内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使人具有生命,而当中以梦境的感受影响最大,当这种未知的东西离开身体时,身体便丧失活动能力,呼吸也停止,泰勒称这种未知的东西为Anima。原始人推龋一切生长或活动之东西,甚如日月皆有Anima,然而近代宗教学家认为原始人未具这种抽象的推理能力,也未发现任何考古实证。

前万物有灵论

前万物有灵论(animatism) 又称“物活论”、“泛生崇拜”,是人类学家Robert Ranulph Marett 对万物有灵论的修正,他认为原始人在产生“万物有灵”之概念之时,先具备一种概念,就是认为整个世界是活的,故世界每件东西也是活的,并非以各物皆具有自己的独立灵魂为前提,然而也未发现任何考古实证。

巫术论

巫术论由弗雷泽提出,他认为人类精神是由巫术发展到宗教,再到科学。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原始人认为巫术可控制自然,原因不外乎是接触律或相似律,即认为取得某东西的一部分作法可影响该物之全部,又或认为对该物之相似物作法可影响该物,但当人类不相信这种虚拟力量时,则转移为对超自然存在物的抚慰和慈悲。

语言疾病学说

语言疾病学说(a disease of language)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斯·缪勒提出,他认为古代印欧语言抽象词汇少,当中某些概念性词汇必须赋予人格化的联系,否则就无法运用。诸神最初只是自然现象的名字,后来从词汇中人格化,造成实在感,神话由此诞生。这样,引起敬畏的对象逐渐被语言所掩盖,并由于隐喻行为而最终与直接的知觉相分离。

原始一神论

原始一神论由施米特提出,他认为在最古老的文化中普遍有最上神的存在,可见于北美极地民族、俾格米人及澳洲东南土著,故一神论才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观,至上神的形象是来自神的最初启示,往后的宗教发展呈退化趋势,被诸神论及鬼灵精怪所掩盖。

功能论

功能论最先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提出,亦为一系列之后的功能学派理论的总称,他认为宗教仪式和巫术行为等是为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减缓生活压力,提供积极的生活态度以面对生死考验,也保护部落的传统和价值观,这些功能主要分为生物性、精神性及规范性三方面。

神话结构学说

神话结构学说由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提出,他认为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原始人类的心灵皆有共同结构,皆欲解释世界上的事,这种共相是发展出一套又一套神话的原动力。

宗教的批判

宗教理智论

宗教理智论是以理智、逻辑去探讨宗教,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可反教也可护教。

反教者观点以罗素词锋最为突出,首先,他认为如果万物都有起因,那上帝也应不例外,而宗教所说的第一起因根本是无逻辑可言。第二他认为科学带有某程度的随机性,今天我们得知量子力学、混沌理论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测性,这表明自然法则很可能非出自决定一切的上帝之手,而仅仅是不断变化的科学的暂时结论。另外,他又认为神学家充满了“人择原理”的不合理期望,神学家认为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为了让人们生存,这种比方无疑等于说人长出高高的鼻子是为了架眼镜的道理一样,将结果变为原因,罗素认为人类的出现只是自然进化的一个产物,如果上帝是创造者,为何创造了党或这么多恐怖主义?他又认为,如果是非标准取决于上帝的话,那上帝本身就不应该有至善性可言,如果相信上帝是至善,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是非标准由上帝以外的东西去下判断,这种两难,亦令有神论者为之结舌。

斯温伯恩是著名的理性论护教者,他主要从“为什么存在最普遍的自然定律”着手,他强调很多人忽略宇宙一开始不存在,或一直处于混沌状态的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因此这种高度秩序的宇宙是令人惊讶的、超出科学的,而这并非由于科学落后未能解释,而是科学的本质必终于某种终极的自然定律及物质结构。这种“终极”的其中一个可能解释是一神论,因为在一神论中上帝肯定有能力做到这点,秩序性除令宇宙更美好外,还可让人控制自然,改变自然以生存。进化论观点在这个问题中是不可能优于设计论的,因为我们不免要问到进化这种法则到底是从何而来呢?这令我们要么不作解释,要么从假设中作出解释,即以一神论假设作出合理解释。

对于以上两种从科学、理性去解释宗教的理性论(对立论及相关论),保罗·田立克认为太多人把宗教看成是一种只有低级证据而依赖宗教权威的知识,但他必须厘清宗教与科学有着本质上的分别(分离论),用科学去反教或护教皆是无谓的,因为两者所寻求的真理在不同的意域,理应分而治之,科学只可与另一科学相争,宗教也只可与另一宗教相争。他认为诸如量子力学测不准理论一推出,马上就有人用来证明创世论、神迹说、自由说是可笑的。争执得最烈的是进化论,反对者只拘泥于圣经的字面意义,把创世描述科学化,歪曲信仰。

宗教情感论

宗教情感论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质与意义非体现于理智的活动和成果,是一种直觉“无限者”、“神圣者”而生之绝对、无条件的依存感。施莱尔马赫认为以科学理性或道德伦理去批判宗教是肤浅的,科学讲求勾勒世界的实在性,以同相、规律性去推演事实的必然性,而道德则从人自己出发,发展出一种责任体系,靠终极权威下命令认为什么该做不该做。宗教有自己一套,总的来说,宗教是“绝对的依存感”。透过直觉有限的活动,对我们面对那些不可见的、永恒的满怀崇敬,一旦直觉宇宙,则认识自己之渺小而感谦卑,从而唤起“对无限的情感”。奥托指出宗教经典以大量词汇描述神性,当转达之概念越明确令人越倾向对宗教作出理性认定,然而宗教是“无理性的”(the non-rational,注意:并非“非理性”the irrational)。我们只借用词汇来断定主体的属性,然而这无限的主体又是不能单靠它们来领会的,他指出这最高的被直觉者——“神圣者”——必须排除任何道德因素,这个“神秘者”令人产生“畏惧感”、“崇高感”及“活力感”。

情感论甫一推出即受到逻辑上的质疑,施莱尔马赫暗指没有情感的宗教体验是谈不上信仰、宗教,换言之宗教情感可证明信仰。可是别忘记如果宗教是“无理性”的,为什么宗教情感可以以因果逻辑去证明信仰?一旦承认这种证明,即承认宗教包含理智成分,它就必受理智论批判。虽然奥托表明宗教体验只能看作是“解画的一种代替物”去接近宗教,是描述终极时人类以表意符号硬堆出来的最接近语言,但这亦无可避免表示当中有某些概念是能够描述宗教经验的。当代学者更有研究指出情感需依赖于认识或概念,当中有理性的元素,而非情感论者提出之“无理性”。另一宗教学家潘能伯格批评情感论者将宗教沦为个人经验,宗教只是各人自己对无限情感的主观,而这种主观却没有任何约束力。

宗教意志论

宗教意志论起于帕斯卡,由威廉·詹姆士承之。总括来说,信仰轮不到我们用理智去选择信与不信,而是分析风险作出赌注,可用“信仰的赌注”这五字来作结。前提是信仰上帝是一项“真正的抉择”,詹姆斯对真正的抉择定义为“有生命力的、不可回避的、有重大价值的”,在目前我们正反两方皆各有论据,在可见将来也不见得有人能完全支持或推翻神存在的命题,因此我们并不可委身理智而犹豫不决,因避免谬误而丧失好处,而这也大有可能令上帝不悦,而信与不信可看成是人生一场重大的赌注,如果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赌赢了可获得一切,若赌输了也不会失去什么,然而若不信有上帝的存在,赌赢了只是情感上的胜利,而赌输却将失去来生的盼望。

关于意志论的观点,罗素批评意志论为“功利、主观”,第一,詹姆斯只一厢情愿认为信仰宗教可得到永生盼望,可是在这命题上他没有去证实过,有可能信神反而要下地狱也说不定。另外,对虔诚的宗教徒来说,神是确切存在的,正统的宗教徒会认为“我信上帝,故我有福”,而非詹姆斯所说的“如果信上帝,你就会幸福”。意志论将宗教的超越感、神圣抹掉、要求绝对委身的教徒变为功利的现代商人,只会令人变得只信好处,不探真实。

宗教终极论

人类普遍认可整个宇宙必定是同一于一个最终极的根源,因此正如普遍认为的国家终将消亡一样,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有形的存在,也应该会消亡于终极的包容性和同一性之中。

宗教的对话

由于资讯发达、宗教自由,加上社会经济再非自给自足,全球一体化实行,地球村逐渐形成。宗教间的对话不只是自我生存、宣扬正道的需要,也是免却灾难冲突的方法,无论是教会间、还是各宗教间,越来越多人提出要站出来对话,当中各宗教有其自我立场,分别为排他论、多元论及兼并论。

排他论

排他论者主张众多宗教中只有一种是绝对真实的,其余的皆为谬误,排他论者在真理问题上有一种绝对化的观点,而这也是宗教的本性,如果某宗教不是唯一的“真理”,那么它就不值得信仰,事实上任何一个教徒只要它表示对自己的宗教忠心,就自然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排他性。排他论是大多数一神论宗教的正统立场,它们只认为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只有委身于该宗教才可得到拯救,其他的宗教被视为非真实。当这种排他性排除其他种族时成为种族主义、或是排除其他异教徒而成为封闭宗教,在人类可知历史上有多次因此类意识形态的排他而起之大型争斗。

基督新教是典型的排他论宗教,但基督宗教的部分派系也提出“普世拯救论”。因此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另外,基督新教强调“信者得救”,造成反排他论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狭隘的拯救观,这并非至善至美的神该有的。

多元论

多元论者主张世界各大信仰虽十分不同,但这只是我们称之为神或上帝在生活中同等有效的理解、体验和回应方式。希克认为各宗教就像“瞎子摸象”的道理,我们不能断定那一种宗教才是真的,因为真相很可能永没法被完全证实,各宗教只是“不同的灯,相同的光”。

然而反多元论者认为这根本破坏了宗教的本质,如果承认其他宗教也是对的,那各宗教教义、圣典就欠缺了独一性。瞎子摸象非共享一终极实体的不同面,而是全都错了,尾巴怎么也不可能代表象。除非有人能说出整个象的实体,否则各宗教站出来对话,只是一对瞎子乱说,与其说全部都有理,不如说全部都错。另外,反多元论者认为要求基督教徒与佛教徒谈话,又要与不可知论者、无神论者取得共识是不切实际的,这只是一大堆盲人乱说一通,与象的形态越来越远。

兼并论

兼并论站在排他论与多元论之间,它一方面认为上帝只得一个,却又把其他宗教看成是“合法的宗教”,神给予各宗教救赎的启示,只是其他宗教在接受神的恩典时夹杂着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偏差,他们所表达的并不如某一宗教般正统,其他宗教只是一些“无名的教徒”,他们接受了部分正确却部分错误的观念,正统的教徒就是要去纠正他们。

反兼并论者认为这种论调将兼并论放在一个很不利的位置,因为若其他宗教接受启示并不完善也可得到神恩典救赎,那为什么还要说服他们信正统宗教?而“无名的教徒”更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说话,既然大家都有神的恩典,那一种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那一种才是无名的宗教?这种隐含的排他性也使得兼并论者两头不讨好。

宗教的影响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而且世界上有宗教信仰者的数量绝对多于无宗教信仰者。

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 

宗教与文化、艺术

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文化、艺术产生交集。

宗教艺术

宗教文学

宗教绘画

宗教建筑

宗教戏剧

宗教舞蹈

宗教美术

宗教服饰

宗教与科学

科学虽然与宗教有过大冲突,但它与宗教和神秘主义并没有严格的对立关系。尤其是近代社会变革以来,一些宗教也发生了适应社会进步的改革,与科学的矛盾趋于缓和。有布道者也开始用可支持自己宗教观点的科学原理举例,虽然解读得很走样。历史有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如欧拉和柯西,宗教信仰并未使他们的科学视野有所局限。而知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则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他对原子弹的研发和量子物理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费曼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有超过半数的科学家无宗教信仰,而且科学不能论证上帝不存在。 由于宗教很多的说法无法或未被证实但又被说成如同存在的“真理”,只是套套逻辑,内容并非实在而精密。但这不等同科学家没有宗教信仰。

世界主要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普世圣公宗、东正教、科普特教会、希腊正教

教:派、什叶派

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日本佛教

印度教

道教

锡克教

犹太教

耆那教

儒教

神道教

天道教

琐罗亚斯德教

摩尼教

威卡教

新兴宗教: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耶和华见证人、巴哈伊、高台教

其中基督教、教和佛教常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印度教信教人口虽高于佛教,但它涵盖的范围一般仅在特定国家或民族之内,所以一般不列入世界三大宗教之中。

关于儒教是否是宗教的争论

对于儒教是否是宗教,存在不同的意见。一般而言,正如道教是宗教、而道家则被认为是一种非宗教的哲学体系一样,儒家、儒学被认为是非宗教的哲学体系,这是没有疑议的。

然而对“儒教”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这主要取决于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分别是“儒教”的概念和“宗教”的概念。在印尼 等地,儒教(孔教)即被视为宗教。

会有这层矛盾灰色地代,主要原因导源于民间尊崇祖先(灵)的普遍习俗,如同神格化的武庙主祀岳飞或是后期的关公,欲加于圣贤孔子之上,实际上是一种崇拜的僭越行为,而这个僭越正是孔子生前著书所大加驳斥的,他自我定位为只尽人事的师道传承,排斥依附政治、排斥自然、鬼神的探讨,订立读书人的重心在于修身、齐家以礼教巩固早期人文科学的范畴,提高群体学术水准为平天下的终极目标。

延伸阅读

吴汝钧:〈论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张汝伦:〈不问信仰,但问有用与否〉。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王晓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宗教大辞典》,任继愈,(上海辞书出版社)

《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天地图书)

参见

本原

宗教学

精神哲学

意识形态

文化

道德、伦理学

反宗教

无宗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瑶族宗教瑶族宗教信仰简介
广西瑶族文书《圣经喃词》中列举了一百多位神明。受不同历史时期道教影响,瑶族的宗教分为道公和师公两个系统,道公、师公尊奉的道教神只有所不同。道公尊奉“三清”为最高神。在瑶族道公经典《度戒科》中记载了道教诸神,有三清、玉皇上帝、三元真君、四帅、城隍、土地、诸天星君几十位,囊括天界、地界、水府各路神仙。师公则尊奉“三元”为最高神。在瑶族师公经书《鬼脚科》中,记载了山子瑶崇奉百余位神灵,其中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本民族的土俗神。瑶族师公举行法事活动,首先要设道坛请道教的三清及众神仙。在师公的度戒仪式中,师公及其助手、度戒弟子、领路童子戴三元面具,他们自称为“三元门下弟子”。瑶族师公举行挂灯、度戒、打斋、做盘王等大型仪式时,会在坛场布置十八神像,供请神、谢神、还愿、祭神使用。瑶族师公面具用于做洪门、度戒、续魂、打醮、还花等仪式。瑶族做三天三夜的洪门祭典,供奉的神只多达500多位。瑶族师公尊梅山法祖大圣...
· 巴蜀文化—其它宗教—崇州的宗教概况及宗教文化
崇州市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三江镇大悲寺、道明白塔寺、街子镇古寺、三郎镇九龙寺、西山乡祖灵寺、公议乡高山寺和市区内的永圣寺,共7所宗教活动点。全市现有僧尼52人,其中古寺僧8人,大悲寺尼7人,白塔寺尼9人,祖灵寺僧6人,九龙寺僧3人,尼2人,高山寺尼3人,永圣寺僧9人,散居社会僧尼5人。市区有天主教堂一座,本堂神父2人,下设怀远镇和元通镇两个分堂。佛教名胜古寺古寺又名“光严”禅院,地处街子镇凤栖山上,为唐代善恩和尚创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清康熙赐字,四川总督尹昌衡的对联,于右任先生的草书匾额等,均存寺内,山门上的“光严禅院,洞天福地”为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赵朴初先生所题。寺周800亩森林环绕,清静优雅,素有“西川第一天”之誉。古寺曾长期收藏有“洪武南藏”孤本一套。“洪武南藏”即明南本《大藏经》的孤本,又称初刻南藏,全藏共有683函5000余卷,重11吨,绝...
· 原始宗教
分类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玛纳现象
· 宗教自由
现代定义及其来源现代的宗教自由的定义的基础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第十八条第一项:作为一份条约性的文件它在批准国内有法律的地位,因此现代的宗教自由是一个法律概念。这个概念的根源在于民权与神权的分离:一个国家管理社会的总体,但它不介入每个人的信仰和政治观念,它保障每个人自己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的权利。历史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有过不同的类似于宗教自由的概念、条约和法律,但宗教自由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概念是在20世纪中产生的。最初正式提出这个新概念的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41年他在美国国会上建议联合国的成立的发言中提出了四个自由,其中包括“信仰自由”,后来被明确为宗教自由。而罗斯福将这个自由提高到这个地位则来自于美国《权利法案》和美国历史上对宗教的一贯开放和自由的态度。
· 壮族宗教壮族宗教信仰简介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MOZ)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布洛陀经诗》是摩教(M...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