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循道宗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93
转发:0
评论:0
循道宗(Methodists)又称卫斯理宗(Wesleyans),是遵奉英国18世纪神学家约翰·卫斯理宗教思想的各教会团体之统称。该宗原为英圣公宗的一派,其雏形为卫斯理组织的“牛津圣社”(牛津复兴运动),主张认真研读圣经,严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规范,故又称为“循道宗。该宗实行监督制,故又称为“监理宗”。循道宗的产生与英国的历史发展有关。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的工业城市不断建立,产业工人阶级由此诞生。但当时居统治地位的英国国教会已不能有效地适应新形势,失去了对社会下层的吸引力,英国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在此情况下,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1703--1781)与其弟查理卫斯理(CharlesWesley,1707--1778)力图挽救危机,复兴基督教信仰。约翰卫斯理经潜心研究圣经和新教各派的宗教思想,提出了循道宗的主张。他认为只有提高每个基督徒的灵性修养与道德水平,...

循道宗(Methodists)又称卫斯理宗(Wesleyans),是遵奉英国18世纪神学家约翰·卫斯理宗教思想的各教会团体之统称。该宗原为英圣公宗的一派,其雏形为卫斯理组织的“牛津圣社”(牛津复兴运动),主张认真研读圣经,严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规范,故又称为“循道宗。该宗实行监督制,故又称为“监理宗”。

循道宗的产生与英国的历史发展有关。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的工业城市不断建立,产业工人阶级由此诞生。但当时居统治地位的英国国教会已不能有效地适应新形势,失去了对社会下层的吸引力,英国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在此情况下,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 -- 1781)与其弟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1707 -- 1778)力图挽救危机,复兴基督教信仰。约翰卫斯理经潜心研究圣经和新教各派的宗教思想,提出了循道宗的主张。他认为只有提高每个基督徒的灵性修养与道德水平,建立严密的组织,改变陈旧的布道方式、才能挽救此危机。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继承“因信称义”的原则,重视内心的宗教体验,强调人之得救仅凭信仰,并获得上帝的恩典才能完成;主张基督普遍之爱,并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个人可凭对上帝纯洁的爱而战胜罪的,蒙恩典而实现成圣。 (二)重视信仰对人的外在行为的指导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影响。要求信徒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发扬对他人的爱并为之服务。故在推进社会福利、举办慈善事业、提倡节欲、禁酒和反战等方面表现积极。 (三)实行圣洗和圣餐二种圣礼。圣洗对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均可施行。 (四)在教会管理体制中强调民主原则,一般教徒与神职人员共同管理教会。教会组织系统由一系列各级会议和议会构成,一般分为地区性会议和全国性会议。美国卫斯理宗的最基层组织为地方教堂,教堂设有选举产生的管理委员会;同一地区的各教堂每年召开代表会议,任命牧师并讨论本地区的教务,全国总议会为最高领导机构,每四年召开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循道宗
历史1738年由英国人约翰·卫斯理(1703年-1791年)和其弟查理·卫斯理于伦敦创立,即英国循道会。原为圣公会内的一派,后逐渐独立。在美国独立后,美国卫斯理宗脱离圣公会而组成独立的教会。其后教会分裂为美以美会、监理会、美普会、循理会和圣教会等。于1939年,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合并成现今的卫理公会。该宗认为传统教会的活动方式已不足以应付新的社会问题,主张着重在下层群众中进行传教活动,宣称求得“内心的平安喜乐”便是幸福。主要分布于英美等国。当时英国国教圣公会偏向向上层社会传福音,而长老会跟浸信会偏向中产阶级、商人,而约翰·卫斯理,就专门向穷苦的下层劳工阶级的人传福音。卫斯理兄弟以感情丰富的方式讲道,但其实在当时的教会文化中并不受欢迎,特别对当时讲求冷静的英国国教圣公会来说,是很大的极端,因此常被赶出教会外,不允许他们以这种热情的方式在会堂里讲道。于是他们只好着力在一些外面的基督徒小组
· 联合循道宗
参考资料
· 尊道贵德篇之《循道而行、善抓根本》
老子重视循道而行,抓住根本的作用,他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指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种类纷繁众多,但是最终都要回归到其根本。回归到其根本就会安静下来,这就叫归复其命运。命运是不会改变的,名字叫做“永恒”。能识知这种永恒者,就是聪明的人。不能识知永恒之道,轻举妄动就会遭遇凶险!认识到永恒之道者是宽容的,宽容就会公平,公平就能做王者。王者顺于天,天顺于道。顺于道则能长久,就永远不会失败。老子发现事物千变万化,但是最后终归要回到其根本上,举一个例子来说,树木长高了,最后还是脱离不了它的根,落叶归根就是这个道理。人们离家远走,年纪大了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很多人总是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白居易[注: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 贺循
参考书目《晋书·列传·贺循》
· 陈循
生平陈循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乐十二年甲午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状元,授修撰。历事永乐、景泰五朝,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京师大震,群臣不知所措。有人主张南迁。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高声道:“欲迁者可斩!”陈循说:“于侍郎言是。”支持于谦。一些朝臣拥立郕王(景帝)即皇帝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而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由于石亨等诬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天顺五年(1461年),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