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解析数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62
转发:0
评论:0
解析数论的分支解析数论主要分为两种,区分方式主要是因为待求解问题种类的不同,而比较不是因为使用技巧上的基本差异。乘性数论(英语:Multiplicativenumbertheory)处理的是质数的分布,例如估计一个区间内的质数个数,包括质数定理及狄利克雷定理。堆叠数论(英语:additivenumbertheory)是有关整数的堆叠结构,像是哥德巴赫猜想认为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二个质数的和。另一个堆叠数论的主要成果是华林问题的和。历史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发展以后,产生了解析数论。该学科的第一个主要成就是狄利克雷用解析方法证明了狄利克雷定理。依靠黎曼ζ函数对素数定理的证明是另一个里程碑。解析数论是解决数论中艰深问题的重要工具,数论中有些问题必须由解析方法才能提出或解决。中国的华罗庚开启了中国解析数论学派,王元、陈景润、潘承洞等人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也有相当进展,陆续证明了“3+4”、“...

解析数论的分支

解析数论主要分为两种,区分方式主要是因为待求解问题种类的不同,而比较不是因为使用技巧上的基本差异。

乘性数论(英语:Multiplicative number theory)处理的是质数的分布,例如估计一个区间内的质数个数,包括质数定理及狄利克雷定理。

堆叠数论(英语:additive number theory)是有关整数的堆叠结构,像是哥德巴赫猜想认为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二个质数的和。另一个堆叠数论的主要成果是华林问题的和。

历史

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发展以后,产生了解析数论。该学科的第一个主要成就是狄利克雷用解析方法证明了狄利克雷定理。依靠黎曼ζ函数对素数定理的证明是另一个里程碑。 解析数论是解决数论中艰深问题的重要工具,数论中有些问题必须由解析方法才能提出或解决。 中国的华罗庚开启了中国解析数论学派,王元、陈景润、潘承洞等人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也有相当进展,陆续证明了“3+4”、“2+3”及“1+2”,其中的“1+2”就是陈氏定理。

问题及结果

解析数论的定理及成果比较不是有关整数精确结构的的结果,这方面用代数或是几何上的工具比较合适。解析数论的许多定理多半会预估一些数论相关函数的范围及预计。

乘性数论

欧几里得证明了质数有无限多个,可是很难找到可以快速判定一个整数是否是质数的方法(特别是整数很大时)。另外一个也有关系,但比较简单的问题是找到质数的渐近分布,也就是可以大略描述有多少质数小于特定整数。卡尔·高斯在计算大量的质数后提出其猜想,他认为小于或等于一个很大整数N的质数个数,接近以下的定积分

波恩哈德·黎曼在1859年利用复变分析以及一个特殊的亚纯函数(后来称为黎曼ζ函数)来推导小于等于特定实数x之质数个数的解析解。值得一提的是,黎曼公式的主要项就是上述的积分,因此让高斯的猜想更加重要。黎曼找到了解析解中的误差项和黎曼ζ函数的复数零点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质数分布的形式也和黎曼ζ函数的复数零点有关。雅克·阿达马及查尔斯·让·德·拉谷地普桑(英语: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利用黎曼的概念,以及对ζ函数零点的资讯,致力证明高斯的猜想,而且他们证明了若

上述的结果目前称为质数定理,是解析数论的核心结果。简单的说,质数定理提到给定一个大数字N,小于等于N的质数个数大约有N/log(N)个。

堆叠数论

华林问题是堆叠数论(英语:Additive number theory)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问题是针对任意大于等于2的整数k,是否可以将任意正整数表示为有限个整数的k次方的和

针对平方的例子k = 2,已由拉格朗日在1770年由四平方和定理证明。针对任意整数的例子由大卫·希尔伯特在1909年证明,不过运用的是代数的技巧,没有提出数字个数的上界。戈弗雷·哈罗德·哈代及约翰·恩瑟·李特尔伍德应用解析数论的工具处理此一问题,带来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用的工具称为圆法(circle method),可以针对函数G(k)(整数用k次方和表示时,需要的最小整数)提出具体的上界,例如维诺格拉多夫上界为

丢番图方程

丢番图方程和多项式方程的整解有关。有些研究可能是探讨解的分析情形,也就是依照某种“高度函数”来计算这些解。

高斯圆问题(英语:Gauss circle problem)是丢番图方程中的一个重要例子,要求满足下式的整数点(x y)

用几何的方式来说,给定在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半径是r的圆,此问题要问的是在此圆内和圆上有多少个格子点。其解为π π -->r2+E(r){\displaystyle \,\pi r^{2}+E(r)\,},其中E(r)/r2→ → -->0{\displaystyle \,E(r)/r^{2}\,\to 0\,}在r→ → -->∞ ∞ -->{\displaystyle \,r\to \infty \,}时。不过最难(也是解析数论有大幅进展)的部分是在确认此误差项E(r)的上界。 大O符号 高斯证明了误差项的渐近行为E(r)=O(r){\displaystyle E(r)大O符号)},O(r)为大O符号,表示误差项不瓦茨瓦夫·谢尔宾斯基后来瓦茨瓦夫·谢尔宾斯基在1906年证明了E(r)=O(r2/3){\displaystyle E(r)=O(r爱德蒙·兰道)}。哈代和爱德蒙·兰道都证明了E(r)=O(r1/2){\displaystyle E(r)=O(r^{1/2})}不成立(E(r){\displa数量级yle E(r)}数量级超过r开根号)。因此以后目标是证明针对每一个ϵ ϵ -->>0{\displaystyle \epsilon >0},都存在实数C(ϵ ϵ -->){\displaystyle C(\epsilon )}使得E(r)≤ ≤ -->C(ϵ ϵ -->)r1/2+ϵ ϵ -->{\displaystyle E(r)\leq C(\epsilon )r^{1/2+\epsilon }}。

2000年马丁·赫胥黎(英语:Martin Huxley)证明了E(r)=O(r131/208){\displaystyle E(r)=O(r^{131/208})},是目前最好的结果。

相关条目

迈尔矩阵法(英语:Maier"s matrix method)

自守L函数(英语:Automorphic L-function)

自守形式

参考书目

Apostol, Tom M.,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 number theory, Under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New York-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76, ISBN 978-0-387-90163-3, MR 0434929, Zbl 0335.10001 

Davenport, Harold, Multiplicative number theory,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74 3rd revise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0, ISBN 978-0-387-95097-6, MR 17904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数论
理论根据传统说法,数论的创始人是迦毗罗仙人(因此又被称为“迦毗罗论”)。但是,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数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由两大本原组成:补卢沙(最高精神)和原质(原初物质)。补卢沙,或称为神我,也就是梨俱吠陀中著名的《原人歌》里的原人。原人歌中说原人是宇宙的本原,但众天神(提婆)却用他作了祭祀的牺牲,于是从他的躯体产生世间万物(尤其是四个种姓)。这实际上是反映了祭祀万能的思想。原质,按数论的观点,由所谓“三德”组成。三德分别是萨埵(喜),罗阇(忧)和答磨(暗)。根据《瑜伽胜论》,三德具有互相矛盾(或制约)的属性。“萨埵”倾向于探究事物的本原,“罗阇”倾向于动性的傲慢、贪婪和嗔怒,“答磨”倾向于惰性和不敏感。一切事物都是原质在三德的作用下产生的。数论哲学又进一步把事物归类为“二十五谛”。二十五谛分别为:原质(或称为非显)、觉(菩提)、我慢、眼、耳、鼻、舌、皮肤(以上五种合称为五知...
· 数论
数论初期的铺垫工作数论早期铺垫有三大内容:欧几里得证明素数无穷多个。寻找素数的埃拉托斯特尼筛法;欧几里得求最大公约数的辗转相除法。公元420至589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孙子定理。以上工作成为现代数论的基本框架。数论中期工作在中世纪时,除了1175年至1200年住在北非和君士坦丁堡的斐波那契有关等差数列的研究外,西欧在数论上没有什么进展。数论中期主要指15-16世纪到19世纪,是由费马、梅森、欧拉、高斯、勒让德、黎曼、希尔伯特等人发展的。最早的发展是在文艺复兴的末期,对于古希腊著作的重新研究。主要的成因是因为丢番图的《算术》(Arithmetica)一书的校正及翻译为拉丁文,早在1575年Xylander曾试图翻译,但不成功,后来才由Bachet在1621年翻译完成。早期的现代数论费马费马皮埃尔·德·费马(1601–1665)没有著作出版,他在数论上的贡献几乎都在他写给其他数学家的信上,以...
· 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深受称赞。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
· 初等数论
初等数论的主题素数素数判定法则因数素数公式埃拉托斯特尼筛法有趣的数连分数幻方原根同余倒数的性质数论函数经典的定理
· 代数数论
唯一因子分解和理想类群代数数域K的整数环OK的元素的素分解和整数环Z的素数分解有不同之处,不是每个OK的元素都唯一分解。虽然OK元素的唯一分解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立,如高斯整环,但在其它情况下可能会失败,如二次域Z[√-5]中,6就不是唯一分解|:6=2⋅⋅-->3=(1+−−-->5)⋅⋅-->(1−−-->−−-->5).{\displaystyle6=2\cdot3=(1+{\sqrt{-5}})\cdot(1-{\sqrt{-5}}).}OK的理想类群是一个整数环OK的元素是否唯一因子分解的度量,特别是当整数环OK理想类群是平凡群时,当且仅当O为唯一分解整环。0的唯一因子分解和OK素理想间关系。OK元素的唯一分解可能成立:这时OK的理想的唯一分解成素理想(即它是一个戴德金整环)。这使得在研究OK的素理想尤其重要。从另方面,从整数环Z更改为代数数域K的整数环OK后,整数环Z中素数就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