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论
解析数论的分支
解析数论主要分为两种,区分方式主要是因为待求解问题种类的不同,而比较不是因为使用技巧上的基本差异。
乘性数论(英语:Multiplicative number theory)处理的是质数的分布,例如估计一个区间内的质数个数,包括质数定理及狄利克雷定理。
堆叠数论(英语:additive number theory)是有关整数的堆叠结构,像是哥德巴赫猜想认为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二个质数的和。另一个堆叠数论的主要成果是华林问题的和。
历史
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发展以后,产生了解析数论。该学科的第一个主要成就是狄利克雷用解析方法证明了狄利克雷定理。依靠黎曼ζ函数对素数定理的证明是另一个里程碑。 解析数论是解决数论中艰深问题的重要工具,数论中有些问题必须由解析方法才能提出或解决。 中国的华罗庚开启了中国解析数论学派,王元、陈景润、潘承洞等人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也有相当进展,陆续证明了“3+4”、“2+3”及“1+2”,其中的“1+2”就是陈氏定理。
问题及结果
解析数论的定理及成果比较不是有关整数精确结构的的结果,这方面用代数或是几何上的工具比较合适。解析数论的许多定理多半会预估一些数论相关函数的范围及预计。
乘性数论
欧几里得证明了质数有无限多个,可是很难找到可以快速判定一个整数是否是质数的方法(特别是整数很大时)。另外一个也有关系,但比较简单的问题是找到质数的渐近分布,也就是可以大略描述有多少质数小于特定整数。卡尔·高斯在计算大量的质数后提出其猜想,他认为小于或等于一个很大整数N的质数个数,接近以下的定积分
波恩哈德·黎曼在1859年利用复变分析以及一个特殊的亚纯函数(后来称为黎曼ζ函数)来推导小于等于特定实数x之质数个数的解析解。值得一提的是,黎曼公式的主要项就是上述的积分,因此让高斯的猜想更加重要。黎曼找到了解析解中的误差项和黎曼ζ函数的复数零点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质数分布的形式也和黎曼ζ函数的复数零点有关。雅克·阿达马及查尔斯·让·德·拉谷地普桑(英语: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利用黎曼的概念,以及对ζ函数零点的资讯,致力证明高斯的猜想,而且他们证明了若
则
上述的结果目前称为质数定理,是解析数论的核心结果。简单的说,质数定理提到给定一个大数字N,小于等于N的质数个数大约有N/log(N)个。
堆叠数论
华林问题是堆叠数论(英语:Additive number theory)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问题是针对任意大于等于2的整数k,是否可以将任意正整数表示为有限个整数的k次方的和
针对平方的例子k = 2,已由拉格朗日在1770年由四平方和定理证明。针对任意整数的例子由大卫·希尔伯特在1909年证明,不过运用的是代数的技巧,没有提出数字个数的上界。戈弗雷·哈罗德·哈代及约翰·恩瑟·李特尔伍德应用解析数论的工具处理此一问题,带来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用的工具称为圆法(circle method),可以针对函数G(k)(整数用k次方和表示时,需要的最小整数)提出具体的上界,例如维诺格拉多夫上界为
丢番图方程
丢番图方程和多项式方程的整解有关。有些研究可能是探讨解的分析情形,也就是依照某种“高度函数”来计算这些解。
高斯圆问题(英语:Gauss circle problem)是丢番图方程中的一个重要例子,要求满足下式的整数点(x y)
用几何的方式来说,给定在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半径是r的圆,此问题要问的是在此圆内和圆上有多少个格子点。其解为π π -->r2+E(r){\displaystyle \,\pi r^{2}+E(r)\,},其中E(r)/r2→ → -->0{\displaystyle \,E(r)/r^{2}\,\to 0\,}在r→ → -->∞ ∞ -->{\displaystyle \,r\to \infty \,}时。不过最难(也是解析数论有大幅进展)的部分是在确认此误差项E(r)的上界。 大O符号 高斯证明了误差项的渐近行为E(r)=O(r){\displaystyle E(r)大O符号)},O(r)为大O符号,表示误差项不瓦茨瓦夫·谢尔宾斯基后来瓦茨瓦夫·谢尔宾斯基在1906年证明了E(r)=O(r2/3){\displaystyle E(r)=O(r爱德蒙·兰道)}。哈代和爱德蒙·兰道都证明了E(r)=O(r1/2){\displaystyle E(r)=O(r^{1/2})}不成立(E(r){\displa数量级yle E(r)}数量级超过r开根号)。因此以后目标是证明针对每一个ϵ ϵ -->>0{\displaystyle \epsilon >0},都存在实数C(ϵ ϵ -->){\displaystyle C(\epsilon )}使得E(r)≤ ≤ -->C(ϵ ϵ -->)r1/2+ϵ ϵ -->{\displaystyle E(r)\leq C(\epsilon )r^{1/2+\epsilon }}。
2000年马丁·赫胥黎(英语:Martin Huxley)证明了E(r)=O(r131/208){\displaystyle E(r)=O(r^{131/208})},是目前最好的结果。
相关条目
迈尔矩阵法(英语:Maier"s matrix method)
自守L函数(英语:Automorphic L-function)
自守形式
参考书目
Apostol, Tom M.,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 number theory, Under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New York-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76, ISBN 978-0-387-90163-3, MR 0434929, Zbl 0335.10001
Davenport, Harold, Multiplicative number theory,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74 3rd revise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0, ISBN 978-0-387-95097-6, MR 17904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