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曼彻斯特大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1
转发:0
评论:0
学校历史今日的曼彻斯特大学是由历史悠久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与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于2004年合并而成。曼彻斯特大学历史可追溯至1824年成立在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曼彻斯特机械学院(为之后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由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与曼彻斯特商人与工业巨擘筹资建设,目的在于教导工人基础的科学。1905年该校与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达成协议,分享技术学院的教授。1955年后,该校获得独立大学地位。经过约10年快速扩张时期,于1966年更名为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并于1994年成为授予学位的大学,百余年来培育了众多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家。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则创办于1851年,当时称作欧文斯学院(OwensCollege),名字来自一位纺织商人约翰·欧文斯,他用96,294英镑创办了这所学院,1873年该校迁至现址。1880年,该校被授予皇家宪章,成为维多利亚大学的第一个成员,其后,利物浦大学学院和

学校历史

今日的曼彻斯特大学是由历史悠久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与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于2004年合并而成。

曼彻斯特大学历史可追溯至1824年成立在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曼彻斯特机械学院(为之后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由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与曼彻斯特商人与工业巨擘筹资建设,目的在于教导工人基础的科学。1905年该校与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达成协议,分享技术学院的教授。1955年后,该校获得独立大学地位。经过约10年快速扩张时期,于1966年更名为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并于1994年成为授予学位的大学,百余年来培育了众多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家。

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则创办于1851年,当时称作欧文斯学院(Owens College),名字来自一位纺织商人约翰·欧文斯,他用96,294英镑创办了这所学院,1873年该校迁至现址。1880年,该校被授予皇家,成为维多利亚大学的第一个成员,其后,利物浦大学学院和位于里兹的约克郡学院分别于1884年和1887年加入维多利亚大学。1903年,利物浦大学学院分出维多利亚大学,单独成立利物浦大学;而1904年,里兹的学院也分出去,成立了里兹大学。此后在曼彻斯特的部分被称作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也常被简称为曼彻斯特大学,在其同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合并前,有一万八千多名全日制学生,是英国最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一。

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于2003年三月达成合并之共识。2004年10月22日,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与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正式合并,曼彻斯特大学就此诞生。

学校排名

综合排名

专科排名

♦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排名

2015年 全球 工商管理硕士 第35名

2014年 全球 管理硕士 第55名

2015年 全球 定制高管教育课程 第48名

2014年 欧洲 商学院 第37名

♦福布斯全球最佳商学院排名

2013年 全球(非美国) 二年制工商管理硕士 第4名

2013年 全球(非美国) 商学院 第13名

♦彭博商业周刊全球MBA排名

2015年 全球(非美国) MBA (full time) 第26名

学校图片

曼彻斯特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博物馆

曼彻斯特大学

阿兰·图灵数学科学大楼

著名校友

数学和工程

阿兰·图灵(Alan Turing),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学的创始人,美国计算机学会的图灵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保罗·艾狄胥(Paul Erdős),匈牙利籍犹太人,发表论文高达1525篇(包括与人合写的),为现时发表论文数最多的数学家(其次是欧拉);曾和511人合写论文。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1956年入校进行本科学习。1999年,福斯特荣获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著名设计作品包括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日本东京千年塔、西班牙毕尔包地铁站、英国大伦敦市政厅。

物理学和化学

汤姆孙(J. J. Thomson),14岁进入该校,1871年到1876年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后来他发现了电子,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奖。

约翰·亨利·玻因廷(John Henry Poynting),1867年至1872年在读,是新物理实验室的头几位学生之一。1876年到1879年任教。后来成为梅森学院(即后来的伯明翰大学)教授。他主要研究电学和光学,著名的玻因廷向量即出自他手。1891年,他测定了地球的平均密度;1893年,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其玻因廷-罗伯逊效应与相对论有关。

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84年至1887年在读,发明了膨胀云室(威耳逊云室),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奖。

拉塞福(Ernest Rutheford),1907年至1919年任教,著名物理学教授,1908年因为其物质的分解和放射物化学而获得诺奖。他是裂解原子的第一人。

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908年至1913年,是该校的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研究员(跟随卢瑟福),他发现了中子,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奖。

盖革(Hans Geiger),1906年到1914年人研究员,同马斯登Marsden进行了早期的“α 粒子散射实验”实验,也称“盖革-马斯登试验”。发明了著名的“盖革计数器”。

马斯登(Sir Ernest Marsden),1888年生于英格兰的兰开夏,他得以进入本校,并遇见使他成名的卢瑟福。他和盖革进行了“α 粒子散射实验”,从而建立了原子的梅子布丁模型。卢瑟福推荐他继任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玻尔(Niels Bohr),于1911年至1916年任研究员,主要研究原子结构,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奠基人。在卢瑟福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919年至1937年任主任(著名物理学教授),和他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齐获1915年诺贝尔奖,主要研究领域是“X射线的衍射”,此项研究为后来DNA的发现和蛋白质结构(剑桥大学布拉格研究组的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罗莎琳·富兰克林(DNA)等及肯德鲁及佩鲁茨(蛋白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内维尔·莫特(Nevill Francis Mott),1929年至1930年任教,英国物理学家,1977年,因为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与菲利普·安德森、约翰·凡扶累克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蒂,1932年研究员和临时教授,1967年获诺奖,理论贡献是原子反应理论,特别是星体能量产生方面的研究。

道格拉斯·哈特里(Douglas Hartree)1929年到1946年任教授,发明了著名的微分分析器,用于分析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

布莱柯特(Patrick M. Blackett),1937年至1953年任主任及著名物理学教授,1948年因对云室研究和对正电子的发现及确认而获得诺奖。

乔治·D·罗切斯特(George D Rochester),1947年同克里夫德·巴特(Clifford C Butler)一起发现了奇异粒子。

阿瑟·舒斯特(Arthur Schuster),1888年至1907年著名物理学教授,对于光学和天文学多有贡献,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包括地磁学、光学、太阳物理、数学周期理论等。他在英国率先引入了气象学。

亨利·莫塞莱,发现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他追随卢瑟福研究,对于X射线应用和原子结构的研究有出色的贡献,他发现使用原子序数来排列元素周期表是更加精确的。莫塞莱在1915年提名诺奖,但不幸得是他于1915年8月在一战中阵亡,与诺奖失之交臂。

赫维西(George de Hevesy),1910年至1913年任研究员,1943年获得诺奖,主要贡献是在化学反应中的同位素跟踪法。

考克饶夫(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1914年至1915年追随贺瑞斯·拉姆学习数学,在UMIST技术学院得到电机工程学士和硕士,1951年获得诺奖,主要贡献是在原子加速过程中的原子变化研究。是UMIST的教务长,也是英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BAERE)的主任,也是曼哈顿计划的主要参与人员。

约翰·莱纳德·琼斯(Sir John Lennard-Jones),1912年他转学数学时进入本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效力于英国陆军航空队。1919年至1922年任本校数学教授。现代理论化学的奠基人,Lennard-Jones potential and LJ fluid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约翰·波兰伊(John Charles Polanyi),1986年以分子水准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李远哲及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麦克·史密斯(Michael Smith),发明了聚合酶连锁反应(PCR),突破DNA基础化学之研究方法,1993年获颁诺贝尔化学奖。

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俄罗斯裔荷兰藉与英国藉的物理学家,因为“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而与其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一同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物学和医学

阿奇博尔德·希尔(Archibald Vivian Hill),1920年至1923年任生理学Brackenburg教授,192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主要贡献是对肌肉力量产生的研究。

约翰·苏尔斯顿(Sir John E. Sulston),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经济学

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以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获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贡献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担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学家,以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享誉学界,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人文、政治与艺术

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908年进入本校攻读航空工程气体动力学学位,从而发展出对数学基础与哲学逻辑的兴趣,日后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著名著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文化与价值》。他原本是逻辑实证论的代表性人物,后期却立场丕变,对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影响皆极其深远。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犹太裔化学家,以色列建国运动的活跃份子,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成为第一任以色列总统。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1937年至1940年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作曲家、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1962年完成著名的《发条橙》。

班奈狄克·康柏拜区(Benedict Cumberbatch),英国男演员,2010年因主演BBC电视剧《新世纪福尔摩斯》而声名大噪。

亚力克斯·嘉兰(Alexander Garland),英国小说家、编剧、电影监制和导演,作品包括《海滩》与《机械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曼彻斯特都会大学
过去20世纪末期30多年来,曼彻斯特都会大学经历学院的整并,有些学院建立于19世纪。合并计划始自1970年1月1日,当时曼彻斯特专科学校由曼彻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曼彻斯特商业学院以及JohnDalton技术学院所组成。1977年1月1日,专科学校和Didsbury教育学院、Hollings学院合并,1983年1月1日再加入曼彻斯特高等城市学院。专科学院原本是具有主权的机构,1989年4月1日起基于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转变成法人组织。随后又因1992年进修与高等教育法升格为大学,正式名称是曼彻斯特都会大学。新校名于1992年9月15日由英国枢密院通过。学校规模此时依然持续扩张,1992年10月2日纳入CreweandAlsager高等教育学院,2003年曼彻斯特物疗学院成为社会照护与健康学院。至于Alsager原校址已关闭,土地亦全部出售,所得均作为Crewe新校之发展基金。学术在Alsa...
· 曼彻斯特
释名曼彻斯得名于古英语名“Mamucium”(意思是奶头形状的山),及后演化,加上“ceaster”,起源于古拉丁语名"Castra"而变成“Manchester”。英语中曼彻斯特人为Mancunians。历史早在古罗马时代曼彻斯特己有人聚居,当时已有人在此建立临时城堡。这城堡重建了好几次,成为来往车士打和约克郡的交通枢纽。中世纪时城堡被荒废,后期(约14世纪)曼彻斯特成为法兰德斯人(Flemishpeople)的社区。他们多以纺织为生,生产羊毛布和亚麻布,亦开始棉织品贸易,此后曼彻斯特成为一个市集。工业革命期间使曼彻斯特自十八世纪起成为工业城市,大量纺织厂在此设立。同时间曼彻斯特亦是分销中心,多间重要仓库在此设置。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之启用,亦加速了这城市的发展。自二十世纪初因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开始受到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彻斯特的重工业设施受到纳粹德国...
· 曼彻斯特
历史和南达科他州很多其它城市一样,这座城镇也是为了服务芝加哥和西北铁路而建立的。目的是帮助运输经过这里的粮食。曼彻斯特于1881年6月29日随着邮局的建立而成立。由于铁路运输的帮助,这个小镇得以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同时也建立了餐厅、银行、加油站、教堂、高中、旅馆等城市设施。但进入20世纪,随着铁路重要度下降,城镇的发展也逐渐受阻。人口逐渐迁出,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开始,大多数居民被迫搬离以谋生。当铁路线于1986年宣布停止运营后,城镇规模迅速萎缩。截止到2003年,该镇只有十多栋建筑仍在使用。摧毁2004年,当地只剩下一片残骸。2003年6月24日,一个典型的龙卷风暴开始席卷南达科他州东部。一个龙卷风迅猛增大,并成为了楔型龙卷风。当它冲入曼彻斯特镇时,已经成长为一个F4级别的重型龙卷风,其宽度超过一英里。龙卷风的最大风速达到了每小时418公里。它从城镇的南部直接切入,使得这个小而密的小镇遭受直...
· 曼彻斯特
地理曼彻斯特的座标为42°59′11″N71°27′6″W/42.98639°N71.45167°W/42.98639;-71.45167(42.986284,-71.451560)。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本城面积为34.9平方英里(90.39平方千米),其中33.0平方英里(85.47平方千米)为陆地,1.9平方英里(4.92平方千米)为水域。姐妹城市美国纳什维尔德国葡萄酒之路上的诺伊施塔特以色列HofHaCarmel津巴布韦圭洛
· 曼彻斯特德比
历史两队首次交战要回溯到1881年11月12日,曼城的前身圣马可堂(WestGortonSaintMarks)主场迎战曼联的前身纽顿希斯(NewtonHeathLYR),纽顿希斯以3-0获胜。而在联赛首次对赛在1894年11月3日纽顿希斯作客凯德路球场(HydeRoad)以5-2击败曼城。在二次大战前曼彻斯特的球迷经常轮流捧曼城及曼联的场,但战后两队的敌对形势逐渐加剧,同时拥护两队的情形十分罕见。曼彻斯特德比在70年代常为暴力所笼罩。1970年12月12日曼联乔治·贝斯特一次粗暴的拦截令到格林·帕多(GlynPardoe)断脚,严重程度一度以为需要为该曼城后卫切除断脚。翌季(1971年11月6日)在一场充满娱乐性的3-3比赛中,弗朗西斯·李(FrancisLee)及乔治·贝斯特互指对方“插水”。1973/74年赛季首次德比战(1974年3月13日)双方踢成0-0平手,比赛中曼城迈克·多伊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