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冯道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99
转发:0
评论:0
生平冯道生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混乱的时代:五代十国。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权不断更替,南方则分裂成几个小国。冯道事奉过5朝10个皇帝。882年,冯道生于瀛州的景城,他自称为长乐县(今蓟县)世族冯氏的后人。冯道青年时孝顺好学,性格节俭刻苦。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勗,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后来李存勗灭后梁,建立后唐(923年),即任命冯道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李存勗死后,李嗣源继位(926年),是为后唐明宗,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后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也就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后唐明宗过世之后,儿子李从厚继位(933年)。四个月后,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起...

生平

冯道生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混乱的时代:五代十国。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权不断更替,南方则分裂成几个小国。冯道事奉过5朝10个皇帝。882年,冯道生于瀛州的景城,他自称为长乐县(今蓟县)世族冯氏的后人。冯道青年时孝顺好学,性格节俭刻苦。

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勗,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

后来李存勗灭后梁,建立后唐(923年),即任命冯道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李存勗死后,李嗣源继位(926年),是为后唐明宗,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后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也就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后唐明宗过世之后,儿子李从厚继位(933年)。四个月后,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起兵篡位。虽然说在纷乱的五代中,兵变造反早非奇事,但冯道却在这次事件上,扮演了一个违反中国忠君思想的角色。当他知道李从珂造反,皇帝逃往石敬瑭的军中,他第一个反应不是前去护驾皇帝,而是带着文武百官迎接新的皇帝,于是李从珂得以顺利登基,是为后唐末帝(934年)。

有违所料,李从珂并没有重用冯道,而且免去了他的宰相之位,让他到大荔去当节度使,后来又召他回朝,给他当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司空。不久后,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起兵造反,夺取了帝位,建立后晋(936年),冯道又恢复了宰相的官职,并且受命出使契丹,以表两国友好。

相对于中原的纷乱,契丹显得兵强马壮,而后晋得以建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得到契丹的帮助。后晋必须依附在契丹之下才得以存活,因此冯道的出使成了一个向契丹示好的关键。在他从契丹回来之后,石敬瑭便把枢密使废掉,并入中书省,于是军政大权都集于冯道一人身上。

后晋的命运,就像五代中的任何一朝一样都是短暂的。不久之后(946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灭了后晋。冯道凭着他圆滑的处事态度,在和耶律德光会面之后,又当上了辽的太师。

辽在中原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地区人民的反抗,使得辽于不久后即撤兵北还。趁此契机,昔日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夺权称帝,建立了后汉(947年),而为了拉拢前朝遗老,刘知远封冯道为太师。就像五代常见的模式一样,刘知远的手下郭威后来起兵篡位,建立了后周(951年),同样也封冯道为中书令。954年,冯道以七十三岁高龄过世,后周世宗为其辍朝三日以示,追封瀛王,谥文懿。冯道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捻掌镇。

932年,后唐下令编纂并初次刊印九经,这可能不是冯道的主意,而是由另一丞相李愚提出的。冯道虽身为丞相,却往往避免在财政及军事上作决定,不去过问,以免和当权者冲突。他忠于儒家思想,认为只要恢复传统,不必有所革新,就可以解决国家问题。

著作

冯道著有《河间集》5卷,文集6卷及诗集10卷,但都不存于后世。晚年的冯道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属于回忆录性质,文中将他历代当过的官职一一列举并引以为荣,而其在自叙中自称“长乐老”一事,不论在生前后世都引起过争议。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这个自称仅是取自于他的出身地长乐郡(今河北省冀县)。

他的另一著作《荣枯鉴》,曾国藩对之的评论是“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的一部官场秘笈,并称此书“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但《荣枯鉴》可能是一部托名冯道的当代伪书。在宋朝以来的各种艺文志及书目中,都不见有此书;2005年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前,也未见此书出版,或在其他著作中提及。若此书为当代新发现,学术界必当有所反应,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包括《荣枯鉴》在内的“天下无谋”书系中的各种谋略之书,都存在此问题。因此,此书可能是当代人托名冯道的伪作;曾国藩的评语,亦不见于其文集,当也是后人附会。

评价

赞扬

冯道在同时代人心目中,是有操守的儒者,甚至是模范丞相。北宋时,《五代通录》作者范质、薛居正《旧五代史》、吴处厚《青箱杂记》都曾赞扬冯道。范质崇拜冯道,吴处厚则认为冯道有益于世。

批评

欧阳修《新五代史》指出冯道是五代时道德沦亡的表征,感叹当时著名儒者亦欠缺忠贞。司马光《资治通鉴》批评不论冯道做过多少好事,亦等于没有做,因为他只是苟活于世。从此冯道成为历史上典型的贰臣,为世人嘲笑。清代《续通志》把失节的文武官吏分为十类,冯道列入最坏一类,受指责为“懵大伦而不知耻”。历史上曾为冯道辩护的只有王世贞、李贽、温璜等寥寥几人。

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依封建时代的忠君观念,对冯道在多个王朝出侍要职的作为非常不齿,如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就认为冯道“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则说他“乃奸臣之尤”。可以说在历史上每逢提起冯道,往往都只有负面的评价。然而除了事君不忠这点饱受批评外,冯道在事亲、济民、主政、提携贤良上的表现,却又能符合传统中君子、圣贤的行为标准,这使他既在五代有着“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现代史家观点

史家王赓武认为冯道“把善意规谏及文雅的奉承两种艺术糅合到完美的地步”,“他知道怎样奉承,具有良好幽默感,同时具有一种诚笃的模样”;冯道“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儒者”,他对经典只有“一点有限度的知识,甚至他对儒家之治的了解也似乎是模糊不清的”,是“非常肤浅的儒者”。

历史学家对冯道有了不同的评价,不少人开始为冯道辩护,如近代史学家樊树志便道:“在一种时局变动甚大的时代,出现冯道式的大臣,并非咄咄怪事。”他认为在五代这种政权变动频繁的时代,皇帝对臣下的意态往往都没有多大印象,故出现像冯道这种因事四代十一君而自命为“长乐老”的人,实乃时代的产物。何况以此批评冯道不知廉耻,主要都是从忠君爱国的观念去看,而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冯道的累受重用对五代政局与官僚体制的稳定反而起著正面作用。冯道在契丹任职时,曾力劝契丹官兵不要杀害汉人百姓。另外,他还主持国子监《九经》的刻板印刷工程,历时22年的改朝换代间也未曾间断,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

后裔

冯吉

参考书目

葛剑雄:《往事和近事——乱世的两难选择》

唐织辉:《中国的奇迹:"政治完人"冯道的为官之道》,人民网,2008年3月3日

蓝知客:《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鲁道夫·冯·耶林
生平鲁道夫·冯·耶林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曾求学于海德堡、哥廷根、慕尼黑及柏林,并于1842年在柏林取得法学博士。之后任教于巴塞尔、罗斯托克、基尔、吉森。1868年赴维也纳,并于此做其著名演讲“为权利而斗争”,该书两年内再版十二次,被译成26种语言。在维也纳,奥地利国王赐其世袭贵族。1872年,其受聘于哥廷根大学担任法学教授。在哥廷根任教期间,曾拒绝了莱比锡大学及海德堡大学的教授任职聘请,1892年于哥廷根逝世。1881年,即德国民法典诞生前近20年,其已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权中“积极利益”与“消极利益”之区别这一至今仍在德国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而由其“发现”的关于订立合同之前的责任(即缔约过失责任),至今仍由德国民法典第311条第2款所调整。耶林在19世纪下半叶的法学声望与19世纪上半叶萨维尼的法学声望一起被相提并论。在今天的哥廷根,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耶林大道,以纪念这位著名的法学家。在其曾居住...
· 阿道夫·冯·门采尔
参考文献本条目出自已经处于公有领域的:Chisholm,Hugh(编).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11年.安亚《门采尔的素描》朝花美术出版社1963北京参看画家列表
· 利奥波德·约瑟夫·冯·道恩
参考文献顾剑《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EncyclopædiaBritannicaEleventhEdition
·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生平贝林出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西普鲁士罗森堡县中的一个小村汉斯朵夫(今属波兰的Iława县)。他共有12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他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乡村教师。由于他小时候就已经通过优秀的成绩显示出了他的天才,因此通过不同的奖学金他得以中学毕业。由于他无法继续获得奖学金来读他想读的医学,因此他决定从军,学习军医。作为军医学生他的学期也同时是服役期,因此可以获得薪水。1874年10月2日他进入柏林的威廉皇帝军医学院。作为一名军医,他研究了碘仿的作用。187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1889年他受罗伯特·科赫邀请进入柏林传染病研究所,成为罗伯特·科赫的助理。当时正逢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破伤风和白喉流行。虽然已经研究发现了破伤风杆菌及白喉杆菌,但对其防治却是束手无策。一天,贝林与其同事,一位日本学者北里柴三郎(他们都是科赫的弟子)一起到公园去散步,闲谈之中又谈到他们最关心的破伤风与白喉等医学问题。这位比较...
· 冯
冯一、来源有二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二、迁徙分布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