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维也纳会议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0
转发:0
评论:0
初步准备1814年的《休蒙条约》重申了将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中被正式批准的决定。这些决定包括在德意志建立邦联,将意大利分割为多个独立国家,使波旁王朝重掌西班牙,以及扩大荷兰的领土,使之包括现今的比利时。《休蒙条约》成为了欧洲联盟的奠基石,打造了持续数十年的欧洲权力均衡。其他决定则在《巴黎条约》和《基尔条约》(涉及斯堪的纳维亚问题)中已经涉及。《巴黎条约》中议定应当在维也纳召开一次“大会”,并将邀请“双方一切参与战争的列强”。会议的开幕时间定为1814年7月。参加者维也纳会议与会代表1.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2.乔吉姆·罗博·席尔维拉,第七代奥里奥拉伯爵3.安东尼奥·德·萨尔达尼亚·达·伽马,圣港伯爵4.卡尔·勒文赫尔姆伯爵5.让·路易·保罗·弗朗索瓦,第五代诺阿耶公爵6.克莱门斯·文策尔,梅特涅亲王7.安德烈·杜本8.卡尔·罗伯特·内塞尔罗德伯爵9.佩德罗·德·...

初步准备

1814年的《休蒙条约》重申了将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中被正式批准的决定。这些决定包括在德意志建立邦联,将意大利分割为多个独立国家,使波旁王朝重掌西班牙,以及扩大荷兰的领土,使之包括现今的比利时。《休蒙条约》成为了欧洲联盟的奠基石,打造了持续数十年的欧洲权力均衡 。其他决定则在《巴黎条约》和《基尔条约》(涉及斯堪的纳维亚问题)中已经涉及。《巴黎条约》中议定应当在维也纳召开一次“大会”,并将邀请“双方一切参与战争的列强” 。会议的开幕时间定为1814年7月 。

参加者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与会代表 1. 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 2. 乔吉姆·罗博·席尔维拉,第七代奥里奥拉伯爵 3. 安东尼奥·德·萨尔达尼亚·达·伽马,圣港伯爵 4. 卡尔·勒文赫尔姆伯爵 5. 让·路易·保罗·弗朗索瓦,第五代诺阿耶公爵 6. 克莱门斯·文策尔,梅特涅亲王 7. 安德烈·杜本 8. 卡尔·罗伯特·内塞尔罗德伯爵 9. 佩德罗·德·索萨·荷尔斯泰因,第一代帕尔梅拉公爵 10. 罗伯特·斯图尔特,卡斯尔雷子爵 11. 埃梅里希·约瑟夫,达尔贝格公爵 12. 约翰·冯·维森堡男爵 13. 安德烈·基里洛维奇·拉祖莫夫斯基亲王 14. 查尔斯·斯图尔特,第一代斯图尔特男爵 15. 佩德罗·戈麦斯·拉布拉多,拉布拉多侯爵 16. 理查德·勒·波尔·特伦奇,第二代克兰卡蒂伯爵 17.法肯(记录员) 18.弗里德里希·冯·根茨(会议秘书) 19. 威廉·冯·洪堡男爵 20. 威廉·卡思卡特,第一代卡思卡特伯爵 21. 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亲王 22.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23. 古斯塔夫·恩斯特·冯·史塔克尔堡伯爵

四大列强和波旁法国

四大列强在先前是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中坚力量。在拿破仑战败前夕,列强便已在《休蒙条约》(1814年3月)中确定了共同的立场,并在波旁期间与波旁法国订立了《巴黎条约》:

奥地利的代表是其外相梅特涅亲王和他的副手约翰·冯·维森堡男爵。由于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弗朗茨一世紧密关注会议的进展。

英国的代表最先是其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子爵,在1815年2月卡斯尔雷回国之后则更换为威灵顿公爵。在百日王朝期间威灵顿公爵离开前去同拿破仑作战,代表换为克兰卡蒂伯爵。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是当时欧洲最有权势的君主,他的代表团由外交大臣卡尔·罗伯特·内塞尔罗德伯爵带领。沙皇的主要目标有二,分别是夺取波兰和推动欧洲各国的和平共处。他成功地建立了1815年的神圣同盟,这一同盟名义上是以基督教之爱为基础建立,实际上则是为了抵抗革命和共和主义 。

普鲁士的代表是总理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亲王,以及外交官和学者威廉·冯·洪堡。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本人也身在维也纳,在幕后进行活动。

作为“第五列强”的法国由外交大臣塔列朗和全权公使达尔贝格公爵代表。塔列朗先前曾经代表路易十八参加了巴黎条约的议定,但路易十八并不信任他,并私下通过信件同梅特涅进行谈判 。

1814年巴黎条约的其他签订者

下列国家没有参加休蒙的会议,但参加了《巴黎条约》的商定:

西班牙 – 佩德罗·戈麦斯·拉布拉多,拉布拉多侯爵

葡萄牙和阿尔加夫王国– 佩德罗·德·索萨·荷尔斯泰因,帕尔梅拉公爵;安东尼奥·德·萨尔达尼亚·达·伽马,圣港伯爵;乔吉姆·罗博·席尔维拉,奥里奥拉伯爵

瑞典-挪威– 卡尔·勒文赫尔姆伯爵

其他

丹麦– 外相尼尔斯·罗森克兰茨伯爵 。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也来到了维也纳。

荷兰 – 英国驻荷兰大使克兰卡蒂伯爵 以及汉斯·冯·加根男爵 。

瑞士– 每个州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日内瓦的夏尔·皮克特·德·罗希蒙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

教皇国– 埃尔科莱·孔萨尔维主教 。

热那亚共和国– 阿戈斯蒂诺·帕累托侯爵,共和国参议员

德意志问题: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派了代表来到维也纳——超过200个国家和王朝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此外,市镇、集团、宗教团体(例如修道院)和利益团体(例如德国出版商代表希望建立版权法和实行出版自由)也派了代表参会 。会议以奢华的娱乐而闻名,因此有人说大会并没有在行动,而是在舞蹈。

与会国的目标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目标在维也纳会议取得最大利益,他决心夺取波兰,进军西欧,像拿破仑那样,成为欧洲的新霸主。英国则决心阻止任何一国,不论是法国抑或俄国在欧陆建立霸权,并着力保持海上霸权、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运利益。与此同时,奥地利不欲俄干预中欧事务,故反对亚历山大一世对波兰的领土要求,并因要应付普鲁士希望提升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的野心,亦须着手巩固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

除了利益冲突外,在对革命的态度上各列强亦有分岐,奥地利、俄国、普鲁士三国决心压抑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的发展,但英国却无意让上述三强借干预他国之革命来扩张势力。而法国的塔列朗则在会议中希望借列强之利益矛盾及对革命见解之不同,从中维护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以免列强一致对法国的惩罚。

决议

维也纳会议的决议代表了所有签订的条约,于1815年6月9日(滑铁卢战役前几日)签署。其主要内容包括:

俄罗斯获得华沙公国(波兰)的大部分,并得以保有芬兰(1809年从瑞典吞并,保有至1917年)。

普鲁士获得萨克森40%的领土、华沙公国的部分(波森/波兹南大公国)、但泽以及莱茵兰/威斯特法伦。

由神圣罗马帝国的360个侯国建立由38个成员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主席为奥地利皇帝。奥地利和普鲁士领土只有一部分在邦联之内。

荷兰和南尼德兰(约今比利时)合并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荷兰联合王国,奥兰治-拿骚王朝提供君主。

奥兰治-拿骚的拿骚领地已归普鲁士,作为补偿,荷兰联合王国和卢森堡大公国将在奥兰治-拿骚王朝之下建立共主邦联,卢森堡加入德意志邦联 。

瑞典属波美拉尼亚在一年前被割让给丹麦以交换挪威,如今被割让给普鲁士。法国重获瓜德罗普,对此将每年对瑞典国王进行补偿。

瑞士将获中立保证。

汉诺威将劳恩堡公国割让给丹麦,但获得此前明斯特主教区的领土和普鲁士属的东弗里西亚,并成为王国。

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和拿骚在1801至1806年德意志调解中获得的领土大多数都得到承认。巴伐利亚同时还获得莱茵-普法尔茨以及拿破仑时代的维尔茨堡公国和法兰克福大公国领土。黑森-达姆施塔特将威斯特法伦公国领土让给普鲁士,但获得莱茵-黑森及其首都美因茨.

奥地利获得蒂罗尔和萨尔茨堡、前伊利里亚省领土、捷尔诺波尔地区(从俄罗斯)、意大利的伦巴第-威尼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的拉古萨。之前南德的奥地利领土仍属符腾堡和巴登,并且南尼德兰也没有回归。

哈布斯堡王朝重新掌控托斯卡纳大公国和摩德纳公国。

教皇国重归教皇控制并恢复先前领土范围,但阿维尼翁和孔塔-弗内森则归法国。

英国奠定了对南部非洲开普殖民地、多巴哥、锡兰和一些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控制权。其他殖民地,诸如荷属东印度和马提尼克则物归原主。

萨丁尼亚国王重新控制皮埃蒙特、尼斯和萨伏伊,并获取热那亚(热那亚共和国的重建就此完结)。

拿破仑之妻玛丽·路易莎获得帕尔马、皮亚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国领地。

波旁-帕尔马王朝建立卢卡公国,并且在玛丽·路易莎过世后对帕尔马有继承权。

在若阿尚·缪拉统治的那不勒斯王国于百日王朝支持拿破仑并发动那不勒斯战争攻击奥地利之后,王国归属于波旁王朝的西西里国王费迪南多四世。

奴隶贸易受到谴责。

包括莱茵河和多瑙河在内的许多河流得到开放。

决议由奥地利、法国、葡萄牙、普鲁士、俄罗斯、瑞典-挪威和英国的代表签署生效。西班牙没有签署,但在1817年宣布通过了决议。

神圣同盟

神圣同盟并非维也纳会议的直接内容,但与维也纳会议相连。它是亚历山大一世的产物,在这个同盟中多个欧洲君主同意维持基督教原则。虽然大多数会议上的政客嘲笑这个同盟,所有欧洲君主还是同意它。没有参加这个同盟的有教宗庇护七世,他不肯与这么多新教徒参加这样一个同盟,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他对基督教原则不感兴趣,和英国国王乔治四世,他只有在议会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参加这样一个同盟(但他以汉诺威国王的身份参加了这个同盟)。后来神圣同盟与欧洲的保守势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连到了一起。

参加会议的国家还决定按会议决议第六款定期举行会议:

这一条导致了一个欧洲协调会议系统的建立和后来许多会议的召开。其中最主要的会议有四个,分别为1818年的亚琛会议、1820年的特拉波会议、1821年的莱巴赫会议以及1822年的凡罗拿会议

批评和赞同

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并且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而所谓的欧洲协调合作常规架构目的也只是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顽固的保守系统。事实上,英国辉格党反对党在会议结束时就已经提出了这些批评。维也纳会议成为了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义和民权来换取和平和稳定的保守系统的一部分。

20世纪内也有许多历史学家赞成会议中所取得的成就,如对战败国的处理手法较宽容、建立欧洲协调的合作常规架构、废除奴隶买卖、开放国际河流皆对重建和平及欧洲社会之进步有所贡献,他们认为这个会议的决定使得近一百年(从1818年到1914年)中没有发生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这些历史学家中也包括亨利·基辛格,他的博士论文的内容就是维也纳会议。

参见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战争

储蒙条约

1814年巴黎和约

1815年巴黎和约

神圣同盟

四国同盟

五国同盟

亚琛会议

特拉波会议

莱巴赫会议

凡罗拿会议

梅特涅

威灵顿公爵

卡苏里

塔列朗

亚历山大一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维也纳分离派
简介1895年,奥托·瓦格纳(OttoWagner)出版《现代建筑》(ModerneArchitektur),体现基本的分离派的思想。1897年4月3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约塞夫·霍夫曼(英语:JosefHoffman)(sefHoffman)、马克斯·柯兹威尔(英语:MaxKurzweil)(MaxKurzweil)、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英语:JosephMariaOlbrich)(JosephMariaOlbrich)和科罗曼·莫塞尔(英语:KolomanMoser)(KolomanMoser)等人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克里姆特任主席。欧尔布里希亲手设计分离派标志的展览馆。1898年,分离派展览馆建成;出版会刊《神圣之春》,举办首次分离派画展。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分离派开始步入盛期。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Rennie...
· 维也纳之围
土耳其在摩哈赤大捷后撤出匈牙利,为排除哈布斯堡王朝的干扰,1529年进军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普雷斯堡、维也纳新城、莱塔河畔的布鲁克都挡住了来犯者攻势,但无法阻止土耳其人向维也纳挺进。奥地利调来了1.8万人的卫戍部队,这支部队有捷克和西班牙人参加,并配备炮兵,由经验丰富的将领尼克拉斯·萨尔姆伯爵担任防务领导。9月底,土耳其兵临城下,对克恩滕城门一带进行地雷爆破和袭击,但无法突破防线。10月14日,最后一次袭击失败。气候日益寒冷,加之给养不足,土耳其人只得撤退。1532年夏天,土耳其苏丹试图再次进逼维也纳,依然没有得逞。
· 详细介绍维也纳会议上英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维也纳会议发生在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会议的参与者是欧洲的各大强国,在这次会议上诸列强有着共同的目标,诸列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所以诸位列强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英国是维也纳会议上的重要国家,在这次会议上英国有自己的要求,下面就说一下维也纳会议上英国的态度是什么。图片来源于网络维也纳会议上英国的代表一开始是外交大臣卡斯雷尔子爵,1815年2月后是威灵顿公爵,最后一周中威灵顿离开去与拿破仑作战,则由回归卡斯雷尔代表。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候英国是当时的世界大国,更是一个殖民地遍及各地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当时拥有着世界上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地位,英国希望在维也纳会议之上首先是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就是维护自己的海上霸权,维护自己对各个殖民地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使得自己的海上航运霸权得以延续,同时英国还希望通过这次会议遏制其他国家的霸权,对于英国来说不允许任何的国...
· 维也纳华尔滋
重要作曲家说到维也纳华尔滋,就不能不提到老约翰·施特劳斯及小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此二人的作品几乎是成了圆舞曲的代表作。另外一位重要的维也纳华尔滋作曲家则是约瑟夫·兰纳(JosefLanner),此人和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同时期的作曲家。
· 维也纳大学
历史校园本部大学的雏形最初在1365年3月12日由公爵鲁道夫四世和他的兄弟阿尔伯莱希特三世及利奥波德三世创建。它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二所大学,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所德语大学(第一所是布拉格大学),最初开办时是仿照巴黎大学的模式。1383年维也纳大学经营不佳,由鲁道夫四世的弟弟和阿尔伯莱希特三世捐款,改革校内行政,成为东部德语地区一流的大学。现在的学校本部是在公元1877年至1884年间建造的。原来的校本部位于施度本门附近的Ignaz-Seipel广场,老大学教堂和奥地利国家科学院目前仍在该处。1878年文学院开始有条件式地招收女学生,11年后,1897年女性第一次被准许以正式生身份入校,但一开始只能被哲学院录取。其余的学院后来也一一开始招收女生:医学院1900年,法学院1919年,新教神学院1923年,到了1946年最保守的天主教神学院也终于开始正式招收女学生。研究与教学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