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道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4
转发:0
评论:0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学”概念的“道”,既不是哲学核心范畴的“道”,也不是最高宗教信仰的“道”,而是指儒家“道统”之“道”。儒家学者认为,自古圣人以来,即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其核心内容即是《古文尚书·大禹谟》所讲的“十六字心传”,具体的传授则是自尧舜、文武、周公、孔孟至宋儒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人。这个“道统”的传授,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表述得很清楚,其云:“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朱熹认为,儒家道统的传授,自孔孟以后即已式微,至宋代周、程诸子出,相继阐述圣人“天理”之学,才得以承继此千年不传之绝学,接续这个“道统”,担当起“以斯道觉斯民”(程颐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重任。因此自宋以后,学者即将宋代传承儒家“道统”的理学称为“道学”。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学”概念的“道”,既不是哲学核心范畴的“道”,也不是最高宗教信仰的“道”,而是指儒家“道统”之“道”。儒家学者认为,自古圣人以来,即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其核心内容即是《古文尚书·大禹谟》所讲的“十六字心传”,具体的传授则是自尧舜、文武、周公、孔孟至宋儒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人。这个“道统”的传授,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表述得很清楚,其云:“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朱熹认为,儒家道统的传授,自孔孟以后即已式微,至宋代周、程诸子出,相继阐述圣人“天理”之学,才得以承继此千年不传之绝学,接续这个“道统”,担当起“以斯道觉斯民”(程颐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重任。因此自宋以后,学者即将宋代传承儒家“道统”的理学称为“道学”。元代脱脱领修《宋史》,专门创设了《道学传》,将周、程、朱、张等理学大师尽行收录。其《道学传序》云:“`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千载以后,一直到宋代,“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傅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其于世代之污隆,气化之荣悴,有所关系也甚大。”并感慨说,“道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宋以后,“道学”一名遂成专有名词,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元史·文忠传》有“科举类教,道学类禅”之说。而《范传》则称元代理学大家“吴澄以道学自任”。《明史·儒林传》又称“王守仁(阳明)以道学名于时”。《清史稿·循吏传》记载福建福州知府尧立鼎致仕以后,“教授乡里,以倡论道学为事”。而学者所著之书,也有多以道学名之者,如明杨应诏撰《闽南道学源流》十六卷,明薛敬之编《道学基统》,清耿介撰《中州道学编》二卷等。凡此所称之“道学”皆指宋明理学,由此可见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重要影响。所以近世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撰写《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与《中国哲学史新编》(六卷本),皆专门列有《道学》专章,对宋明理学予以详密而完整的介绍与评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甚大。

 从上面的回顾可知,“道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意义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之学,而自宋、元至明、清,则成为宋明理学的代名词,使用及其广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到明代阳明心学盛行以后,理学逐渐衰微,末流有违先贤本旨,流于虚伪,危害社会,被世人斥为“假道学”。李贽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对“假道学”的本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清季以来,西学东传,中国的本土文化面临极大的挑战,人们的研究观点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来,随着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资料,认为应用“道学”的名称来涵盖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这样“道学”既可与“儒学”、“佛学”齐名,外国学者也好翻译(统一译为Taoism或Daoism)。这种情形,倘若从中国文化主体部分的名称需要统一的角度来看,也属一件好事。然而实行起来,确实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从形式来看,“道学”之名自古以来即为宋明理学所专有,前已论及,现今也为海内外众多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所认同,斯亦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事类同冯友兰先生讲的“本来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历史”。虽然唐初修《隋书》的作者讲过汉时黄老相传,“道学众矣”的话,但稽考史籍,这种讲法只是皇室尊崇道教产生的个别现象,而“道学”指称宋明理学却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普遍事实。如果无视这种特殊与普遍的事实的区别,而将两个历史对象使用同一概念来指称,从事实层面来讲势必产生混淆不清的现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今天的研究似乎应当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再者从内容来分析,佛学与儒学虽然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佛家或佛教,儒家或儒教,但大都实指同一对象,只是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佛家与佛教、儒家与儒教打成两截来看待。而道家与道教却与此不同,前者为学术流派,后者为神仙道教,老、庄思想与符方术原本渺不相涉,故儒、释、道三教虽同为中国文化的主干,但在文化的内容方面虽然有其“同”的方面,却也有着较大的“异”的差别,这是需要认真和慎重对待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笔者在前面主张,“道家”一名可作“狭义”与“广义”的区分,前者即指学术的“道家”,而后者既可指称学术的 “道家”, 又可包括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南宋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各种思想观念互相激荡,共同促成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其间,影响深远而又引起时人与后人高度关注的无疑是道学与反道学之争(1)。一、学术层面上的道学与反道学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在学术层面和非学术的政治局面上均有极生动的体现。就前者而言,主要表现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陈亮等人同朱熹理学思想的斗争。薛季宣(1134一1173年)有
· 弹道学
相关条目抛射物枪管射击运动参考文献USArmy,InteriorBallisticsofGuns(PDF),EngineeringDesignHandbook:BallisticsSeries,UnitedStatesArmyMaterielCommand,February1965,AMCP706-150Gurstelle,William,Theartofthecatapult:buildGreekballista,Romanonagers,Englishtrebuchets,andmoreancientartillery,Chicago:ChicagoReviewPress,2004,ISBN978-1-55652-526-1,OCLC54529037Liddell,HenryGeorge;Scott,Robert,AGreek-EnglishLexicon(definition),Pe...
· 熊赐履假道学
康初年,鳌拜跋扈,排挤同僚,蔑视幼主。康面对鳌拜的恣意妄为,决心肃清吏治,整顿朝纲,遂于康六年(1667)五月,下求直言诏。六月,一个叫熊赐履(1635-1709)的湖北孝昌(今湖北孝感)人便应诏上万言疏,对民情、朝政得失,侃侃而谈,直陈已见。此疏一出,海内传诵,鳌拜恶其侵己,请以妄言朝政治罪。康不许,说:“彼自陈国家事,何豫汝等耶?”从此,熊赐履进入了少年皇帝康熙的视野。康七年(1668),熊被升为内秘书院侍读学士。康亲政后,熊赐履曾多次上疏,请康于临政之暇,接见儒臣,讲求治道,结果得罪鳌拜,被吏部议,熊赐履被降职两级调用。还是康亲自出面才保住了他。康八年(1669),鳌拜被除。罪状之一,便是衔恨熊赐履,意图倾害。由于鳌拜当政时,擅作威福,左右朝廷,上下其手,天下没人敢惹,只有熊赐履以侍读词臣的身份,连续上疏论事,侃侃而无所避,从而博得了个勇敢直言的名声,天下传扬。因此得到康的信任和重视...
· 香道学习指南
「香」的前世中国人用香是很早的,传说最早使用熏香的是上古时期的一位孝女,因为她的父亲不喜欢喝汤药,她于是想到将药进行熏烤,让药性散发在空气中。没想到,这果然对她父亲的病情起到了作用,渐渐地就好了。所以,最早的香其实是药用。再后来,人们需要用一些带香味的药材来去除、遮盖一些异味,于是发展成了香料。香在古人眼里是洁净的东西,是浩然正气,没有香的地方就是污秽的。所以,他们平时都要佩香,不管是在书斋、琴室、卧房还是客厅,都要焚熏香料,就连衣服也要用香料来熏。各种香膏、香脂,可都不是女性的专利。可以说在古代,香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宋元时期,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文人雅士们钻研着香道,于是出现了许多制香法、各式香书、香谱等等,他们甚至还会使用各种材料进行DIY制香。比如大诗人苏轼和黄庭坚,你们也许不会想到,原来他们还是制香大师。《燕居香语》中甚至记有苏轼、苏辙两人的合香方,看起来...
· “道学”、“理学”概念的使用
编者按:2004年8月13~14日,《中国经学思想史》写作组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宋明经学思想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曾就“道学”与“理学”等概念的使用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辨析,现将这一部分内容整理出来,单独发表。一、关于“道”和“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