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威廉·F·巴克利
生平
巴克利生于纽约市,父亲是石油大亨,童年在墨西哥、康乃狄克州、巴黎、伦敦等地度过。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曾短暂从军,1945年-1950年就读耶鲁大学,学习政治学、历史、经济学等。在校期间他加入骷髅会,同时还积极参加耶鲁政治联盟、兼任校园报《耶鲁每日新闻》(Yale Daily News)社长。
1951年巴克利进入CIA工作,被派任到墨西哥,但第二年就辞职。1951年他还出版了第一本书《上帝和耶鲁人》(God and Man at Yale),批判当时耶鲁校方在教育方针上的无神论倾向。
1955年巴克利创办政论杂志《国家评论》,一直担任主编到1990年。这份杂志成为保守主义者重要的思想园地。1950年代他曾支持麦卡锡主义,曾在1954年与L. Brent Bozell Jr.合著《麦卡锡及其敌人》(McCarthy and His Enemies),认为约瑟夫·麦卡锡参议员是爱国者;他还替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辩护,但到1960年代中期撤回,开始拥护马丁··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并在金被刺杀后支持为他制定纪念日。
1960年巴克利参与创办保守主义青年政治团体“美国青年争取自由组织”(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简称YAF)。1962年他开始撰写政论专栏“On The Right”,每两周一篇。到1970年代初期以后,全美国有超过三百二十家报纸联合刊载。他的文章风格旁征博引、用词深奥、洋溢机智。
196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巴克利大力支持高华德参议员。1965年,由于不满共和党提名的纽约市长候选人John Lindsay,他代表纽约州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of New York State)参选。当时有记者问他:如果他当选,打算做什么?巴克利幽默地回答:
最后他获得13.4%的选票,John Lindsay仍然当选。他的兄长詹姆斯·L·巴克利(James L. Buckley)后来曾代表纽约州保守党当选过一任纽约州联邦参议员(1971年-1977年)。
1966年-1999年巴克利在美国PBS主持每周电视政论节目《火线》(Firing Line)达三十余年,共主持了1429集。这使他在美国更加家喻户晓。
巴克利虽然支持雷根,两人也有私交,但1981年雷根就任总统之后他坚拒一切官职。1991年乔治·H·W·布希总统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
晚年,巴克利对乔治·W·布希政府有很大不满。他曾说:“如果有个欧洲的总理遭遇到我们遭遇到的事情,可以预期他会退休或辞职。”关于伊拉克战争,Jeffrey Hart在巴克利死后的回忆文章中说:巴克利“把那看成是灾难,并且认为他一手创立的保守主义运动会因为无法对布希政权保持批判态度而导致智识上的自杀……在他临终时,巴克利相信他建立的运动将因为支持伊拉克战争而自我毁灭。”
巴克利爱好音乐,擅长弹奏大键琴,也曾在广播节目中表演钢琴,偏好巴哈作品。一生著作超过五十部,内容除了政论外,还包括历史、随笔、帆船驾驶、小说等,其中十一册以CIA特工Blackford Oakes为主角的间谍小说有一定名气。
评价
历史学者George H. Nash称巴克利“可以说是美国二十世纪后半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对一整代人而言他是美国保守主义的显著声音和第一位举世知名的人物。”
美国传统基金会主席艾德温·福伊尔纳(Edwin Feulner)在追悼巴克利的声明中说:“没有巴克利就没有《国家评论》,没有《国家评论》就没有保守主义运动、没有传统基金会、也没有雷根总统,以及今天的美国。”
中译著作
只有Blackford Oakes间谍小说系列中的第4-6集曾经中译。
《马可波罗行动》(Marco Polo, if You Can),戴国光译,1982。
《伙伴们》(The Story of Henri Tod),姜恩娜译,1984。
《鳄鱼再见》(See You Later, Alligator),王凯竹译,1985。
参考书籍
[英]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著,王传兴译,《右翼美国》,上海:上海人民,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