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智度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3
转发:0
评论:0
《大智度论》(梵文Mahaprajnaparamitasas-tra)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大慧度经集要》《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等,简称《智度论》《大论》《智论》《释论》等。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先译经,后译论,而又同时修订完成。共100卷。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

《大智度论》(梵文Mahaprajnaparamitasas-tra)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大慧度经集要》《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等,简称《智度论》《大论》《智论》《释论》等。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先译经,后译论,而又同时修订完成。共100卷。 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著《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 汉译出后,慧远认为译文“繁秽”,曾加以删削而成《大智论钞》,并撮其要旨,详加阐述。谓“其为要也,发轸中衢,启惑智门,以无当为实,地照为宗。无当则神凝于所趣,无照则智寂于所行。寂以行智,则群邪革虑,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则二谛同轨,玄辙一焉”。 此论还有拉蒙特译的法文本。南希真于1966年在其所著的《呈现在大智度论中的龙树哲学》一文中又将《大智度论》的重要章节译成英文,并作了解释。此论未发现有梵本,因此关于作者和发现的时间,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注疏有僧肇《大智度论钞》8卷,慧影《大智度论疏》24卷,僧侃《大智度论疏》14卷,昙影《大智度论钞》15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智度论
现代考证因为《大智度论》只有汉译本传世,引起学者怀疑,此论是否是龙树所作。艾蒂安·拉莫特考证此论著是在印度撰述的作品,原本是以梵文写成。但是他提出许多疑点,认为此经并不是由龙树所作。日本学者干潟龙祥认为,有疑问的段落可能是鸠摩罗什在译经时加上的,将这些段落去除掉之后的原典,是龙树所作。印顺法师则举出许多例证,支持此论的作者是龙树。参见艾蒂安·拉莫特龙树鸠摩罗什
· 密度波理论
星系旋臂由于旋涡星系的自转是较差自转,内部的自转角速度大于外部的角速度,旋臂本应当越缠越紧,最终完全缠绕在一起。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1942年,瑞典天文学家林德布拉德首先提出了密度波的思想,1964年,旅美中国天文学家林家翘、徐遐生等人建立了系统的密度波理论。密度波理论认为,旋涡星系的旋臂是恒星绕星系中心运动时空间分布较密集的区域。组成旋臂的恒星并非始终处于旋臂中,而是有进有出。在旋臂后方,恒星不断进入旋臂,由于恒星密集,引力场加强而被减速,在旋臂前方,旋臂中的恒星速度加快,走出旋臂。因此旋涡星系能够在整体上维持旋臂结构的图案,并且悬臂是与星系的自转方向同向的。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旋臂结构的成因,得到了很多观测事实的支持,但仍有一些问题尚不清楚。应用在土星环从1970年代晚期开始,PeterGoldreich、徐遐生和其他一些人将密度波理论应用在土星环。土星环(特别是A环)包含许多由卫星...
· 六度分隔理论
米尔格拉姆连锁信实验经过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本来在无特定的市民大众进行,而不是在专业的、需要高度合作的数学界及演艺界进行(参见下)。然而仍遭受不少抨击。于首次连锁信实验(纪录于未注明日期论文"ResultsofCommunicationProject"),米尔格拉姆寄出60封信给堪萨斯州威奇塔市自愿参加者,请他们转交到麻萨诸塞州剑桥市某指定地点的股票经纪人。参加者只能把信交给他认为有可能把信送到目的地的熟人,可以亲自送或者通过他的朋友。虽然有50个人参与了实验,但组中只有3封信送到了目的地。当信传到第5个人手上时,只有3封信抵达了目的地。米尔格拉姆在他1967年的那篇著名论文中提到在最初的实验中,其中的一封信在不到4日的时间内,就被传达到了目的地,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实际上只有不到5%的信件最终被送达了。在随后两次连锁信实验,因完成连锁的比例太低,实验结果未被...
· 密度泛函理论
理论概述电子结构理论的经典方法,特别是Hartree-Fock方法和后Hartree-Fock方法,是基于复杂的多电子波函数的。密度泛函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用电子密度取代波函数做为研究的基本量。因为多电子波函数有3N{\displaystyle3N}个变量(N{\displaystyleN}为电子数,每个电子包含三个空间变量),而电子密度仅是三个变量的函数,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实际上都更方便处理。虽然密度泛函理论的概念起源于Thomas-Fermi模型,但直到Hohenberg-Kohn定理提出之后才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Hohenberg-Kohn第一定理指出体系的基态能量仅仅是电子密度的泛函。Hohenberg-Kohn第二定理证明了以基态密度为变量,将体系能量最小化之后就得到了基态能量。HK理论最初只适用于没有磁场存在的基态,现在已经被推广。最初的Hohenberg-Kohn定理仅仅指出了一...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内容《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完成,全书分为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等八章,论述了隋唐时期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制度的渊源流变。陈寅恪在该书中指出隋唐制度有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陈寅恪认为,前两源的影响是主要的,第三源“实较微末”。在《礼仪》章中首先阐述了北魏、北齐源流,着重考证了“王素北奔与北朝文物制度之关系”。更举“隋志明言(牛)弘等之修五礼悉以东齐仪注为准”,作为“有隋一代礼制之大源”的证据。在《职官》章中强调:“寅恪此书主旨在说明唐代官制近承杨隋,远祖(北)魏、(北)齐而祧北周者,与周官绝无干涉。”在《刑律》章,作者认为北周刑律“强摹周礼,非驴非马,与其礼仪、职官之制相同……故隋虽受周禅,其刑律亦与礼仪、职官等皆不袭周而因齐,盖周律之矫揉造作,经历数十年而天然淘汰尽矣。”在《音乐》章,作者意在阐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