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金刚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7
转发:0
评论:0
梵文版《金刚经》有四种梵文版:马克斯·缪勒(FriedrichMaxMüller)1881年于英国牛津大学校对刊印本;中亚版本,由斯坦因(SirAurelStein)1900年

梵文版

《金刚经》有四种梵文版:

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81年于英国牛津大学校对刊印本;

中亚版本,由斯坦因(Sir Aurel Stein)1900年于中亚发现,由 帕及多 ( 英语 : F. E. Pargiter ) 1916年校勘转写;

吉尔吉特版本,1931年于吉尔吉特( 英语: Gilgit )发现。

Schoyen Collection版本。该本可能来自于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梵衍那国的说出世部寺院。 该本与吉尔吉特版本十分接近。

梵文版中,马克斯·缪勒版本最完整。

译本

在中国佛教史上,《金刚经》有六种汉译 ,其中被《大正新修大藏经》收录的版本分别为:

六译中流传最广者为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与梵文本最能对应者为达磨笈多法师译本与玄奘法师译本;达磨笈多译本与梵文马克斯·缪勒版本几乎是完全对应。

1996年,许洋主出版新编、译、注梵文《金刚经》五册。

在藏传佛教的甘珠尔中,金刚经有一种译本,名称是《圣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能断大乘经》,别称《三百颂般若》 。中国传统对般若经的分类有“六部母般若,十一部子般若”的说法,金刚经属于子般若中的一种。

经题解释

这部经的原题目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 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金刚”( vájra )有两种意义:

闪电:具有极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

钻石:世界上最坚硬、最珍贵、最受人青睐的宝贝。

“金刚能断”有两种解释:

金刚喻作智慧。鸠摩罗什下的传说:(如)金刚(的般若)能断(烦恼)。金刚(即钻石)用以比喻“般若”,即指般若如金刚,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

金刚喻作烦恼。玄奘等传说:(般若)能断(如)金刚(的烦恼)。金刚用以比喻“烦恼”,即烦恼难以破坏。

金刚者为不可坏,非生灭法,非有为法,本就如此,法尔如是。

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著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业、口业、意业,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长劫地生死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 。在佛教释义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最终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 。凡是有着相的 都是妄虚

本经主旨

本经的主旨,历来有多种说法。

禅宗六祖惠能认为本经的宗旨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江味农认为《金刚经》的宗旨,可以说是:“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印顺法师阐述此经宗要:“如佛为须菩提说如此发心,直至究竟菩提,彻始彻终的归宗于离相无住。……般若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诸相,即生实相,即名为佛。须知般若无住的现觉,即离相菩提的分证。”

圣严法师指出全经的要旨在:“心有所住,即离无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无上菩提之心。”也就是要达到“心无所住”的境界。

星云法师认为《金刚经》主旨可以用16个字概括:“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经文解析

金刚经

 鸠摩罗什译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昭明分品

鸠摩罗什译本 中,梁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作三十二品(章),并以副标题加以注解。梵文本及藏译本中并没有这种分法。

本经缘起

一切的烦恼和痛苦皆由心生。“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须菩提向佛祖请教问题,如何调整与掌控这颗心呢?

修行渐次

凡夫众生与修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众生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轮回不断;而大乘行者则能于佛法修行中证悟金刚智慧渐渐舍离于四相之执著,直至圆成佛道。

摒离四相

佛祖对弟子须菩提的开示就是:菩萨、大菩萨们要想获得身心安宁,首先要修福、度无量无边众生,虽然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众生的概念。也就是说,菩萨要去除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没有去除,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离我相 :首先必须行三大布施:财布施(施予钱财)、法布施(施予能转化执著的出世间佛法,或能解决问题的入世间理论或准则)、无畏布施(施予能使人安心安定的各种作为),去除贪爱执著,进而远离贪嗔痴等“三毒”,认清自我肉身与意念为空虚幻有,没有值得执着的地方。

离人相、众生相 :修行离我相时,必须利用佛法,循序渐进离我相,但却会执著于用来离我相的佛法,通称为法执,也就是执有人相与众生相境界。佛法本质也是空虚幻有。

离寿者相 :修行离人相、众生相时,必须以“空虚幻有”,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来对峙相对性的执著与观念。因此即便已经离人相、众生相,但会执著于用来离人相、众生相的“空虚幻有”的念头,落于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的一切因缘变化之中,永无止尽,也就是执有寿者相境界 。要离寿者相,必须证悟与破除所有一切相对性的因缘假合,也就是无始无明,甚至包括不执“我已破除空执”的念头,也可称为明心见性 。

具体分析,菩萨救度众生,首要教导众生修行“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或止观)、般若。首先是布施,不管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不要著布施的相,既没有行布施的我,也没有受布施的人,更没有所布施的物,三体皆空,那样布施的福德才会像虚空一样辽阔无垠 。

无相修行

佛陀提到了自己往昔修行忍辱波罗蜜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 。忍辱仙人被节节支解,亦即千刀万剐而能忍辱成功,关键是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破除四相及一切相,就要明了一切法相的的本质是空无所有。佛说:“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如代表智慧的般若波罗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以此类推,诸如持戒、精进、禅定,皆是名相,只有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真正地持戒、精进、禅定。

诸相非相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须衣食住行交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意识心分清他人、自己、外界、内心,然而意识心从来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是何等的心?已证悟大乘实相金刚心的须菩提明白,那眼前说法的佛祖所说的如来是自心如来,也就是金刚心如来藏。佛祖明白须菩提的所证,因此明确地告诉他及听法的大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即人们见到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幻相,当然肉眼看到的如来也不是真正的如来,以慧眼来见如来,才是真见如来。要知道如来并无实质之形象,肉眼当然不能得见,只有真正证悟到“诸相非相”的金刚心,才能得窥见如来之真实面貌:“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正信希有

须菩提担心未来的众生不会相信这种深法,佛祖回应道:“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就是如来灭后“五百年,”=》“五个五百年后,”还会有人相信这种法。这些人自然不是寻常人,也不是亲近过几位佛的人,而是在无量佛前种了善根的人,他们已经证悟了实相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信受此经所说离四相的真实法的人,以此金刚心为实相,他们所种的善根已经非常深厚了 。

非法无得

不但要破除四相,不执著于俗人眼中的“佛” ,还要不执著佛所说的“法” ,以及佛所证到的“法” 。佛问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的‘法’么?” 须菩提明白佛的用意,所以按照佛的说法进行了说明:“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佛进一步询问:“须菩提啊,你告诉我,如来当年在燃灯佛的时候,是否证到了‘法’?”须菩提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世尊,您当年在燃灯佛位所,就‘法’而言,实际并无所得。”

持诵功德

金刚经

  《金刚经》经本

佛祖说:“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变成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多不多呢?”须菩提答道:“光一条恒河的沙粒变成的恒河就无数可计了,何况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呢!” 这时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恒河的沙粒,每一粒再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珍贵的七种宝贝装满这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然后用这些珍宝去作布施,那他(她)得的福德多不多呢?”毋庸置疑,多得无法形容了 。佛进一步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即使能够理解、接受本经中的四句偈诗、实行四句偈,然后给别人解释,那么他(她)得到的福德,比布施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的人得到的福德还要多。”

为了强调此经的重要,佛陀又作了如下比喻:“假如有人早晨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上午也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下午还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像这样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真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表了。可是假如另一个人听了这部经,完全信任,没有怀疑,那么他得到的福德,比前面无量亿劫每天布施三恒河沙那么多身体和生命的人所得的福德还要多,如果他再去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更加殊胜无比了。”

乐极涕泣

须菩提彻底理解了佛所讲的甚深涵义,这种契入经藏所带来的欢乐使这位长者老泪纵横,以致在佛祖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师兄弟面前丧失常态,忍不住哭泣起来,可见就是对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者来说,也被深刻地明白了佛说的甚深妙义而感到由衷喜悦。 由此看来,对佛法的无上妙义,重要的还是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要以长期修行六度为前提,只能是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任何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都会无济于事,甚或会适得其反。

终极真理

佛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揭示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究竟真理,佛告诉须菩提,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以及他们取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是由这部经所明示、暗指所述的真实心如来藏所成,也因如此才说众生与佛无二。 。

著名偈颂

逻辑分析

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译本中有大量的类似于“ 如来说〇〇,即非〇〇,是名〇〇 ”的文字,如“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等等。

这些文字是《金刚经》的一个重要立论:即所有的东西,都只是语言文字的名相施设而已,有它背后要传达的真相,而真相不离两边也不即两边。这种立论被称为《金刚经》的三段论,以阐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不二哲理 。

史丹佛大学宗教学教授Paul Harrison的新译本指出,这类梵文复合词可以翻译成两种意义,除了传统翻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另一种译法是:“‘庄严佛土’中没有‘佛土’,所以成为‘庄严佛土’”;其意义是‘佛土’不能离开其各种显现方式(如‘庄严佛土’)而存在。

金刚经的历代论、注、疏

在印度,无著、世亲菩萨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及释,功德施也有注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传世。大正藏中,收有世亲弟子金刚仙菩萨著的《金刚仙论》,但其真实性受到质疑 。

在中国,由于金刚经流传很广,所以各个时代、各个宗派都有对它的注疏传世。最早由僧肇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随后三论宗吉藏有《金刚般若疏》;天台宗智顗有《金刚般若经疏》;华严宗智俨有《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唯识宗窥基有 《金刚般若经赞述》、《金刚般若论会释》;禅宗祖师惠能相传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传世,而后宗密作《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以上各注疏都被收入《大正藏》内。此后明清历代高僧,如真可、藕益也有注疏流传,进入近现代后,太虚、慈舟、印顺、圆瑛等也有相关的论述和讲记。

早期印刷品的代表

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雕刻印刷品,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该印刷品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千佛洞”,后由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从王圆箓处购得,上面标明“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 。

名人说经

南怀瑾说《金刚经》:录音文件下载

广超师教金刚经 Ven Guang Chao Teaches Vájra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Sūtra:录音文件下载

文学艺术影响

中国唐朝受佛教影响而兴起变文,其中《金刚经变文》 、《降魔变文》都是以金刚经为主题 。

敦煌莫高窟中有金刚经变相(简称《金刚经变》 ),将金刚经文的内容画在石窟墙壁上。莫高窟中的金刚经变相有17窟,可分为中唐9窟,晚唐8窟。

金庸所著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描述少林寺三位高僧的“金刚伏魔圈”以“金刚经”的“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最高旨义。

相关条目

鸠摩罗什

玄奘

须菩提

佛经

大般若经

印刷术

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

延伸阅读

《金刚经心释》,太虚大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5613-3920-6

《般若经讲记》,印顺法师,正闻出版社,1998年,ISBN 978-7-101-07487-1

《金刚经讲话》,星云法师,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80228-895-9

《成就的秘诀:金刚经》,星云大师,有鹿文化,2010年,ISBN 978-986-6281-09-9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ISBN 978-7-309-03326-7

《金刚经讲记》,明奘法师,远方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80723-402-9

《金刚经》,庄园法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5613-4029-5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黄山书社,2006年,ISBN 978-7-80707-314-7

《金刚经要义》,陈燕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ISBN 978-7-80123-3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刚经》
《金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般若类经典。因用金刚比喻智慧有能断烦恼的功用,故名。《金刚经》是十六国后秦鸠摩罗什翻译。共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自古讲说此经者特多,尤以禅宗六祖慧能以来更受重视。本经经文,从‘如是我闻’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为前半,自‘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卷终为后半,据历代学者之研究,其前后经文之语句与文意有显著之异处。僧肇谓前半系说众生空,后半则说法空。智顗与吉藏则谓,前半系佛为前会众所说,后半系佛为后会众所说;前半为利根所说,后半为钝根所说。异译本有五种:(一)北魏菩提流支译(同题)。(二)陈·真谛译(同题)。(三)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四)唐代玄奘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五)唐代义...
· 《金刚经》主要内容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1、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4、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5、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此经的注疏很多,在印度,除弥勒所造八十偈释本之外,尚有无蓍《金刚般若论》、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相不坏假名论》,以及未被汉译的师子月、月官等人所撰的论释。在中国,从东晋到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隋吉藏《金刚经义疏》、隋智顗《金刚经疏》、唐慧净《金刚经注疏》、唐智俨《金刚经略疏》、唐窥基《金刚经赞述》、慧能《金刚经解义》《金刚经口诀》、唐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等书。近人注释亦有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等多种。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
· 南北朝――泰山金刚经
即《经石峪》,在山东泰安。南北朝时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何人所作,至今尚无定论。字径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现存一千零六十七个字,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评为“榜书第一”。字形在楷法中兼含隶意,故有人称为“隶楷书”。
·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者:鸠摩罗什。「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後成就。1。金刚:指金刚石,以喻坚利之意,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智慧还高的层次)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於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4。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