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读通鉴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1
转发:0
评论:0
内容主旨《读通鉴论》见解独特,否定了宋、明理学家所推祟的“三代盛世”的看法,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唐虞以前完全处于未开化的野蛮部落,三代则是“沿上古之封建,国少而君多……无异于今川、广之土司,吸龁其部民,使鹄面鸠形,衣百结而食草木”,生产落后,生活艰苦,随着历史不断的进化,“世益降,物益备”。秦代以下,郡县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到的结论。《读通鉴论》还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同时《读通鉴论》还非议正统史观,所谓“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无所谓正统不正统的问题,所论当力求安于心,“求顺于理,求适于用。”

内容主旨

《读通鉴论》见解独特,否定了宋、明理学家所推祟的“三代盛世”的看法,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唐虞以前完于未开化的野蛮部落,三代则是“沿上古之封建,国少而君多……无异于今川、广之土司,吸龁其部民,使鹄面鸠形,衣百结而食草木”,生产落后,生活艰苦,随着历史不断的进化,“世益降,物益备”。秦代以下,郡县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到的结论。

《读通鉴论》还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同时《读通鉴论》还非议正统史观,所谓“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无所谓正统不正统的问题,所论当力求安于心,“求顺于理,求适于用。”。

关联项目

《宋论》

参考书目

王敔:《姜斋公行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试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摘要:《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于《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等,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和《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而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至于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研究《演义》的成书过程,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所起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三国志演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下称《演义》)主要是依据民间讲史,还是依据史传来建构故事,展开叙事的?对此,研究者一直持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罗贯中主要是“依史以演义”[1]的。明人高儒《百川书志》即称《演义》的最大特点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2](P22...
· 试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摘要:《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于《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等,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和《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而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至于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研究《演义》的成书过程,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所起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三国志演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下称《演义》)主要是依据民间讲史,还是依据史传来建构故事,展开叙事的?对此,研究者一直持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罗贯中主要是“依史以演义”[1]的。明人高儒《百川书志》即称《演义》的最大特点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2](P22...
· 《读通鉴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系统评论历史的史论专著
《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系统评论历史的史论专著,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始撰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三十年(1691)告竣。此书在王夫之生前及殁后约四十年皆未公开流行于世。主要是由于清初文网甚密,王夫之有许多著作皆列入禁毁书目之列。至道光二十年(1840)始由其族孙王世佺刊成湘潭王氏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读通鉴论》方得以正式问世流行。同治二年(1863),曾国荃于金陵重刻《船山遗书》,《读通鉴论》,流传更广。1930年,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船山遗书》,《读通鉴论》始有铅字本。目前通行的是中华书局1975年7月出版的分段、标点铅印本,分3册。《读通鉴论》全书30卷,60余万字。其中卷1评论秦史,卷2至卷9为两汉史,卷10为三国史,卷11至卷14为两晋史,卷15至卷18为南北朝史,卷19为隋史,卷20至卷27为唐史,卷28至卷30为五代史。每卷根据《资治通鉴》所列帝王系统又分为...
· 资治通鉴
成书司马光《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司马光自幼好读《左氏春秋》,喜欢编辑旧事以成编。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盖周、秦二朝,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满意,于是下令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并供给笔墨、缯帛、费用、餐点、果物等服务,要他继续写下去,并准许他借阅皇家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书。于是司马光就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居家极其简陋,夏天闷热难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请匠人另辟一地下室,“常读书于其中”,“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夜秉烛著书,生病时亦不休息。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说:“先王曰,死生命也。”就这样过了15年不问政事的著书岁月。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治理”。“通”则意谓著
· 明通鉴
赏析夏燮因不满意《明史》的失真记载,于是另起炉灶,仿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史体例,编修《明通鉴》一百卷。记载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吏治等历史。夏燮把明朝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明前纪》四卷,起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迄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用元朝皇帝的年号,记载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加入农民军到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最后建立明朝的历史。《明纪》九十卷,自洪武元年(1368年),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记载朱元璋称帝到崇祯自缢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历史。另有《附编》六卷,始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康熙三年(1664年),用清朝皇帝的年号,记载南明弘光等政权的历史,尤其是抗清史。前后三百一十二年。夏燮又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另撰“考异”,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目录前编正编附编参见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