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苗刘兵变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4
转发:0
评论:0
背景建炎元年(1127年),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响应国家抗金情绪,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应天府(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非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宋高宗。赵构即位以来,宠幸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他们骄奢作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王渊受高宗宠幸、与宦官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进攻时,他慌忙建议从应天府逃到扬州再到镇江的高宗逃到杭州(名义上是巡视)。《宋史·卷475》记载“建炎三年二月壬戌,高宗从王渊议,由镇江幸杭州。”他本人负责断后,却把战船拿来运送自己的财宝,致使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当时老百姓便耳语相传“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在平定陈通时,滥杀富人搜刮而来的”。《宋史·卷475》记载“先是,王渊装大船十数,自维扬来杭,杭人相谓曰:‘船所载,皆渊平陈通时杀夺富民家财也。’”而行军过程中,康履等宦官作威作福,强占民宅。随军的苗傅愤恨不平...

背景

建炎元年(1127年),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响应国家抗金情绪,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应天府(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非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宋高宗。

赵构即位以来,宠幸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他们骄奢作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王渊受高宗宠幸、与宦官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进攻时,他慌忙建议从应天府逃到扬州再到镇江的高宗逃到杭州(名义上是巡视)。

《宋史·卷475》记载“建炎三年二月壬戌,高宗从王渊议,由镇江幸杭州。”

他本人负责断后,却把战船拿来运送自己的财宝,致使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当时老百姓便耳语相传“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在平定陈通时,滥杀富人搜刮而来的”。

《宋史·卷475》记载“先是,王渊装大船十数,自维扬来杭,杭人相谓曰:‘船所载,皆渊平陈通时杀夺富民家财也。’”

而行军过程中,康履等宦官作威作福,强占民宅。随军的苗傅愤恨不平的说:“皇上颠沛流离至此,那些人居然还敢如此。”手下张逵也激怒军士:“若能杀死王渊及那群宦官,则大家都可以过好日子,朝廷又怎么会加罪于我们呢?”

这时只有苗傅的军队护卫在杭州的高宗,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都分守其他要害,为政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宋史·卷475》记载“时诸大将如刘光世、张俊、杨沂中、韩世忠分守要害,扈卫者独苗傅。”

王渊的过错本应受到严厉处罚,但因他交结宦官,高宗只免了他枢密使的职位,没有作其他严厉的处分,激起许多军官及士大夫的不满。扈从统制苗傅自负其家族功劳很大,不满王渊扶摇直上;威州刺史刘正彦虽是王渊提拔的,却也不满王渊征召他的士兵 ,两人都不满王渊和宦官的作威作福,便在军中散播不满的情绪,由于军中大多是华北人,也厌恶宦官,因此二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苗傅与幕僚王世修及王钧甫、张逵、马柔吉率领的“赤心军”议定,先杀了王渊,再除去宦官。

《续资治通鉴·卷104》“傅、正彦以为由宦者所荐,愈不平,遂与世修及其徒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谋先斩渊,然后杀内侍。钧甫、柔吉,皆燕人,所将号‘赤心军’。”

苗傅告知王渊临安县境有盗贼,希望王渊同意他出动部队。

《宋史·卷475》记载“傅部分既定,乃绐渊以临安县有盗,意欲使渊出其兵于外。”

《续资治通鉴·卷104》记载“傅等即部分兵马,且使人告渊以临安县境有剧盗,欲出兵捕之。”

这时,宦官康履的侍从得到密报,有一张疑似欲兵变造反的文书,上头有“统制官田押,统制官金押”的押字字眼,“田”就是“苗”,“金”就是“刘”的代号,康履密报高宗,高宗要他找来宰相朱胜非,并使他通知王渊 ,康履表示,苗傅等人近来聚集在天竺寺附近,现在终于知道了他们的企图,并告知王渊苗、刘所谓“郊外有贼”是让士兵出外的借口 ,于是当晚王渊埋伏了五百精兵在天竺寺外,城中惊慌,居民皆闭门不敢出入。

过程

兵变

隔天,苗傅和刘正彦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王渊退朝时,将其拖下马,刘正彦将其亲手杀死,随后包围了康履的住处,大肆捕杀宦官,并挂着王渊的首级,率军进围皇宫,兵临城下 ,这时高宗也慢慢得悉叛乱的消息,守宫门的中军统制吴湛和叛军私通,引导苗傅的手下进城,高喊“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杭州知州康允之带着百官,请宋高宗到城楼上安定军民,否则无法停止叛乱。 高宗登上城楼,凭栏问苗傅带兵造反的原因,苗傅见了高宗,仍然山呼下拜 ,随即厉声指责高宗信任宦官,结交宦官就可获得高位,汪伯彦、黄潜善昏庸误国却尚未流放,王渊遇敌时不能有效抵抗,却因结交康履而得到枢密的高位,自己立功不少,却只在偏远的郡担任团练,并表示已经杀了王渊,并捕杀了在外的宦官,胁迫高宗杀了康履、蓝珪、曾择三个最亲近的宦官以谢三军 ,高宗回答,若宦官有过错可将他们流放海岛,并随即任命苗傅为承宣使及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观察使及御营副都统制,希望政变就此平息。 但是叛军并未退去,苗傅还高喊如果他只想升官,只要连络宦官就好了,何必来此?

高宗询问身边近臣的意见,浙西安抚司主管时希孟说灾祸是由宦官造成的,若不把宦官全杀了就无法平息,高宗下不了手,军器监叶宗谔说:“陛下何必珍惜康履?”高宗只好用竹篮将康履垂吊下城交给叛军,马上遭到叛军腰斩。 苗、刘等又在城下喊道:“陛下的地位来路不正,以后如果钦宗归来,将何以自处?”

高宗派宰相朱胜非下城和叛军谈判,苗傅等请求隆祐太后来垂帘听政以及与金国议和 ,高宗只好答应,下诏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苗、刘二人听诏竟拒绝下拜,进一步要求高宗退位,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 ,张逵还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要求今日之事应以社稷百姓为重,并表示已有宋徽宗的先例。

《续资治通鉴·卷104》记载“张逵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日之事,当为社稷百姓。’”

群臣议论纷纷,有的支持高宗接受退位的条件,有的大力斥责叛军,当时天气寒冷,高宗坐在城楼没有被褥的竹椅上,派人去请太后时,就立楹一侧而不就坐,百官请他上坐,他则表示“我已经不配坐这个座位了”。

不久,隆祐太后前来,不愿登楼,希望直接出城安抚叛军,百官皆认为此举危险,担心叛军挟持太后,朱胜非独力排众议,说明叛军必不敢如此,反而可借此看出他们的企图。 于是太后乘轿出城,苗、刘下拜说:“百姓无辜,生灵涂炭,希望太后出来稳定局面。” 太后缓颊:“徽宗皇帝任用奸臣,随意更改祖宗法度,又妄图与金联合灭辽国,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当今皇帝神圣孝明,只是被奸臣汪伯彦、黄潜善所贻误,现在两人也都被放逐了,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苗傅强硬地说:“我们已经讨论好了,不可犹豫。”太后说:“既然如此,那我和当今皇上一同执政。”苗傅却坚持要废掉高宗,策立幼子赵敷,太后表示就算是承平之时,以一妇人和幼子也难以执政,更何况当时正值与金国的战争,苗傅等则软硬兼施,先是说如果太后不从,他们要当场解衣就戮,后来又威胁三军可能生变,并要求在场的宰相朱胜非表达意见,朱胜非无法回答,正好高宗派颜岐前来,奏太后说:“皇上已经同意了叛军的条件,请太后下诏。”太后仍不愿意,苗傅等则更加猖狂,胁迫太后赶紧决定,言语更加不客气。

高宗禅位

苗刘兵变

宋高宗像

高宗知道事已无法挽回,只好同意禅让君位,朱胜非在一旁哭泣,说自己身为宰相应下楼大骂叛军,以死谢罪,高宗退却左右说:“且看事情如何发展,如果失败再死也不迟”。于是命令朱胜非向苗傅宣布让位的条件,一是要像对禅位的宋徽宗一样对待让位的高宗,供奉需丰厚;二是让位之后事情要听太后及即位的幼君处置;三是下诏完毕后就和部队回到营区;四是约束军士,不可抢掠纵火、骚扰百姓。苗傅答应,高宗随即下诏逊位 ,令兵部侍郎李邴起草诏书,表示“自即位以来,强敌欺凌到了淮河,都是为了朕而来,朕不忍生灵涂炭,宣布退位,朕有长子,在东宫培育德性,可即皇帝位,并恭请隆祐太后一起听政。希望能消弭这天大的事变,抚慰人心,敌国知道了,能休兵和好。” 高宗派朱胜非下城宣读诏书,苗傅手下王钧甫对朱胜非说:“苗刘二人忠心有余而学问不足”。宣诏完毕,叛军即退去,喧闹于市集并大叫“天下太平了!” 杭州知州恐怕叛军乘势百姓,出城慰抚。

当天高宗就前往显忠寺。隔天太后垂帘听政,大赦,尊逊位的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并将显忠寺改名为睿圣宫,只保留宦官十五人,其余都编遣解散,苗傅等还派人前往探查,担心高宗多留内侍。

平乱

苗傅和刘正彦当政后,寻求与金人讲和,,想要改元及迁都金陵,太后和朱胜非担心若两件事都不答应会惹恼苗傅,只好答应改年号为明受,并以金陵靠近江北难以防御金兵为由婉拒迁都。朱胜非知道苗、刘见识短浅,不难对付,便周旋于叛军和太后之间,迷惑苗傅,使自己取得了单独面见太后的权利,又试图策反苗傅的手下王世修、王钧甫等。苗傅掌权后不久,贬宦官曾择、蓝珪到岭南,并派杀手在半路上斩杀曾择。又企图以所部士兵代替禁军守卫睿圣宫,甚至想邀高宗游览南方,都被张澄、朱胜非巧妙地阻止。

几天后,驻防平江的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知道情势有变 并通知驻守吴江的张俊起兵会合。 驻防江宁的吕颐浩也得到消息,和部属讨论后确定为兵变,当即决定讨伐,一方面派遣使者回杭州安抚叛军,一方面写信通知张浚和刘光世政变消息。

张浚当即在平江起兵,约刘光世和吕颐浩率兵到此会合,同时派冯轓到杭州劝苗、刘让高宗复位,迷惑叛军,也派遣从杭州逃出来的保义郎甄援到刘光世、韩世忠军中宣传起兵的消息。 韩世忠和张俊也先后率兵至平江,听候张浚调遣。张浚得到部属要断吴江桥反叛的密报,派韩世忠率部进至秀州阻止。苗傅得到消息后,打算扣押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及儿子为人质,朱胜非表示只要派这两人到平江安抚韩世忠,事情就可解决,苗傅愚蠢,答应了他的建议。朱胜非不禁私自暗喜苗傅的愚蠢。

冯轓回到平江后,张浚再度派他到杭州和苗、刘等声明大义,苗傅曾听说张浚已经集结重兵,但不相信,这时才惊觉已经遭到讨伐,诏贬张浚为黄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御史中丞郑瑴上书为张浚开脱,又遣人密报张浚放慢行军速度,使叛军自行垮台。

叛军派苗瑀和马柔吉率赤心军及王渊旧部驻扎临平抵挡勤王军,冯轓也入城内和苗傅商议,苗傅要拘留他,张浚得知后便伪造了一封书信给冯轓,内容是表述苗、刘是忠于朝廷的,且故意被苗傅拦截下来,苗傅看了张浚给冯轓的信后,信以为真,便放了冯轓。

隔天,张浚得到了被贬的消息,随即和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大举出发声讨苗刘。

高宗复位

苗刘闻讯大为惊恐,被迫接受朱胜非和冯轓的提议,率百官奏请高宗。高宗还宫后,诏尊太后为隆祐皇太后,恢复苗傅策立的幼君赵敷为太子,且故意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引出朝廷,隔天下诏恢复年号建炎。苗、刘二人要求高宗赐予免死的铁券,免于追究他们政变的责任。得到铁券后,苗刘以为安全了。

《续资治通鉴·卷105》记载“傅、正彦见帝,请设盟誓,两不相害。帝赐金劳遣。傅、正彦退诣都堂,趣赐铁券,胜非命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二十二》记载“太后诏曰:"御营都统制苗傅、副都统制刘正彦并赐铁券。"”

当天,勤王军到达叛军驻扎的临平,韩世忠率前锋力战,大破叛军苗翊与马柔吉,挺进北关。苗、刘二人率精锐两千人,拿着高宗所敕赐铁券逃出杭州 ,同时命令手下纵火,但天降大雨,火不能起。

后续

勤王军刘光世、张浚、韩世忠、张俊、吕颐浩等入城,高宗握住韩世忠的手痛哭,并请求他除掉看守宫门、私通叛军的吴湛,韩世忠随即上前,装作要和吴湛谈话,折其中指将他逮捕,诏斩于市。高宗也下诏表示只追究苗傅、刘正彦、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的责任,其他军官士兵皆不追究,于是赤心军背叛苗傅,王钧甫想率军投降,但其部下张翼等其人斩了王钧甫、马柔吉投降。王世修则是接受审判后斩于市。

苗傅、刘正彦两人率军逃亡,侵犯许多郡县。刘正彦在浦城乘胜追击官军时被韩世忠擒获 ,苗翊为部下所擒来献 ,张逵率残兵败降遁入崇安,也被韩世忠派军追而杀之。

苗傅则变更姓名,在逃亡建阳时被发现,押送至韩世忠处。 于是韩世忠宣布班师,俘苗傅、刘正彦、苗翊三人以献,两人在建康被磔弃市。 刘正彦在行刑时还大骂苗傅不用自己的计策,因而失败。

高宗封赏平乱功臣,升吕颐浩为尚书右仆射;升李邴为尚书右丞;封韩世忠为少保、武胜、昭庆两镇节度使,御书“忠勇”赞扬其忠心,另外封其夫人梁氏为护国夫人。武将兼两镇节度使及功臣之妻受封赏皆始于此。 张浚则自请前往川陕一带防守 ,被封为宣抚处置使。

另外,高宗追赠王渊开府仪同三司,追康履“荣节”谥号。 韩世忠因在卑微时曾受王渊赏识,此时知恩图报安葬了王渊,为他料理身后事。

影响

宋高宗本来就惧怕地方武力和将领拥兵坐大,这次的政变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终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他频繁调度将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使南宋重文轻武的情形加剧。苗傅拿“徽钦”二帝仍在北方来质疑高宗皇位的正统性,以此为主要理由要求高宗退位,加深了高宗对此事的忧惧,对他往后排斥北伐、倾向与女真和议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逸闻

有学者称高宗知道两人学识不丰,在铁券上写着“除大逆外,余皆不论”,苗、刘不察,以为安全了。

此事史无记载,乃后人附会之说。太后与高宗居叛军之中,朝不保夕,为了安抚苗、刘,两赐铁券,手诏韩世忠称许苗、刘,甚至与苗、刘盟誓。高宗不至于此时在铁券上另书文字,使苗、刘生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苗刘兵变是什么?苗刘兵变发生的背景介绍
苗刘兵变是什么意思?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苗刘兵变发生的背景介绍: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响应国家抗金情绪,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是为宋高宗。赵构即位以来,在投降派的建议和支持下,放弃中原,准备南逃。由于李纲等人的反对,只好先送隆祐太后南渡。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李纲罢相,十月,南宋小朝廷由应天府全部逃往扬州。宋赵构又宠幸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他们骄奢作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王渊受赵构宠幸,因与宦官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王...
· 什么是苗刘兵变?苗刘兵变的背景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响应国家抗金情绪,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是为宋高宗。赵构即位以来,在投降派的建议和支持下,放弃中原,准备南逃。由于李纲等人的反对,只好先送隆祐太后南渡。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李纲罢相,十月,南宋小朝廷由应天府全部逃往扬州。宋赵构又宠幸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他们骄奢作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王渊受赵构宠幸,因与宦官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王渊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当建炎三年(112...
· 苗刘兵变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兵立宋宰相张邦昌为皇帝,建立了伪楚政权。谁知道张邦昌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当个皇帝都当的非常心虚,不敢称朕,不敢在正殿办公,还把孟太后接入宫中,尊称为宋太后。等到康王赵构来了,张邦昌赶紧把皇位让给了赵构。尽管表现得异常恭顺,赵构还是把张邦昌杀了。金人看到赵构如此嚣张,火速派兵南下。赵构听到消息,火速率兵南逃。原以为逃过黄河来到扬州可以歇歇脚,不想金兵渡过黄河继续追杀。赵构也不含糊,这回连文武百官都不要,自己一个人逃出了扬州,然后一路沿着镇江、无锡、苏州不停逃跑。最后南宋小朝廷一干人等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到了杭州。而金兵由于长江天险阻隔,追击的脚步有所停顿,赵构得以在杭州歇歇脚喘口气。然而就在赵构还没有喘匀一口气的时候,他的禁军部队却发生了一场哗变。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宋军最高指挥官是御营都统制兼枢密使王渊,是赵构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最早归附赵构一批将领,因此深得皇帝信任。但...
· 解析苗刘兵变对南宋王朝有怎样的影响?
苗刘兵变,是南宋军队对不抵抗朝廷的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却没有能到达兵变的目的,最终苗刘兵变的结果也是令人感叹。电视剧《精忠岳飞》苗刘兵变剧照兵变的前期,苗刘在愤怒士兵的支持下,成功地逼迫皇帝赵构退位。两人当政以后,改年号、抓权力忙的不亦乐乎,却万万没想到事情的变数。当天下兵马知道苗刘发生兵变以后,纷纷起兵勤王,发兵攻打苗刘。苗刘听闻大惊失色,因为兵力对比悬殊,他不得不接受朱胜非和冯轓的提议,重新请赵构登位。赵构复位后,为暂时安慰两人,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同时任命刘正彦为他的副手也就是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调出朝廷。苗刘二人知道大势已去,所以要求赵构赐给他们免死的铁劵。赵构知道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就在铁劵上写上“除大逆外,余皆不论”。刘苗两人不知缘故,以为安全了。在勤王军队来临之际,率领两千军队逃出杭州。逃离的时候还让人纵火烧了杭州,无奈天降大雨,火并没有起来。最终,苗傅变更姓名在逃亡建阳时被发...
· 苗刘兵变对南宋王朝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苗刘兵变,是南宋军队对不抵抗朝廷的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却没有能到达兵变的目的,最终苗刘兵变的结果也是令人感叹。图片来源于网络兵变的前期,苗刘在愤怒士兵的支持下,成功地逼迫皇帝赵构退位。两人当政以后,改年号、抓权力忙的不亦乐乎,却万万没想到事情的变数。当天下兵马知道苗刘发生兵变以后,纷纷起兵勤王,发兵攻打苗刘。苗刘听闻大惊失色,因为兵力对比悬殊,他不得不接受朱胜非和冯轓的提议,重新请赵构登位。赵构复位后,为暂时安慰两人,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同时任命刘正彦为他的副手也就是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调出朝廷。苗刘二人知道大势已去,所以要求赵构赐给他们免死的铁劵。赵构知道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就在铁劵上写上“除大逆外,余皆不论”。刘苗两人不知缘故,以为安全了。在勤王军队来临之际,率领两千军队逃出杭州。逃离的时候还让人纵火烧了杭州,无奈天降大雨,火并没有起来。最终,苗傅变更姓名在逃亡建阳时被发现,刘正彦在蒲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