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皮埃尔·高乃依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5
转发:0
评论:0
生平早期生涯高乃依生于鲁昂一个殷实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祖父是诺曼底议会的掌玺参事,父亲在鲁昂子爵领地担任水泽森林特别管理。作为六个孩子中的长子,他先在耶稣会设立的学校念书,毕业后,又潜心攻读法律,1628年学成以后父亲为他买了两个职位:鲁昂王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和法国海军部驻鲁昂律师。一年后,爱情失意的高乃依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喜剧《梅里达》(Mélite),并于同年在巴黎上演,结果大受欢迎。之后,高乃依又连续创作了《克利唐德》(Clitandre)、《寡妇》(laVeuve)、《皇家广场》(laPlaceRoyale)等3部喜剧、3部悲喜剧和1部悲剧《梅黛》(Médée),与当时充斥舞台的一些杂乱无章的作品相比,他的剧本风格较为简朴,时代气息较强,反映了当时巴黎社会的风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五作家社(LesCinqAuteurs)对高乃依来说,1634年是重要的一年,他被选中为红衣主...

生平

早期生涯

高乃依生于鲁昂一个殷实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祖父是诺曼底议会的掌玺参事,父亲在鲁昂子爵领地担任水泽森林特别管理。作为六个孩子中的长子,他先在耶稣会设立的学校念书,毕业后,又潜心攻读法律,1628年学成以后父亲为他买了两个职位:鲁昂王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和法国海军部驻鲁昂律师。一年后,爱情失意的高乃依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喜剧《梅里达》(Mélite),并于同年在巴黎上演,结果大受欢迎。之后,高乃依又连续创作了《克利唐德》(Clitandre)、《寡妇》(la Veuve)、《皇家广场》(la Place Royale)等3部喜剧、3部悲喜剧和1部悲剧《梅黛》(Médée),与当时充斥舞台的一些杂乱无章的作品相比,他的剧本风格较为简朴,时代气息较强,反映了当时巴黎社会的风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五作家社(Les Cinq Auteurs)

对高乃依来说,1634年是重要的一年,他被选中为红衣主教黎塞留到鲁昂的访问作诗。他的诗作引起了后者的注意,被纳入“五作家社”。“五作家社”是黎塞留亲自领导的剧作社,秉承黎塞留的旨意进行创作,以强调道德为主。由黎塞留提出构思,剧作家完成剧本创作。高乃依由此领到一笔丰厚的年俸,并能涉足上流社会的沙龙。然而,高乃依认为黎塞留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创作自由。由于与黎塞留意见不和,高乃依在首份合约到期后退出五作家社,回到鲁昂。

熙德

1636年,高乃依根据西班牙英雄传奇创作的悲剧《熙德》在巴黎公演,轰动全城,取得辉煌的成功,“像《熙德》一样美”成了一句成语。。《熙德》被认为是高乃依最成功的剧作,主人公的原型是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迪亚斯·德·维瓦尔,或称熙德(El Cid Campeador)。

在1637年的上演版本中,《熙德》被称作悲喜剧。尽管《熙德》在当时大受欢迎,但它的创作背离了经典戏剧的三一律,为此招致各种批评,引发了关于戏剧创作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的论战,史称“《熙德》的论战”。刚刚成立不久,在黎塞留主导下对法国文艺界进行控制的法兰西学院认为《熙德》虽然成功,但存在“瑕疵”,因为《熙德》没有遵守“三一律”的原则,即“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和“同一事件”,黎塞留要求对《熙德》进行彻底的评析。

论战是以发行小册子的形式进行的。对《熙德》的道德指责主要集中在戏剧的作用上,认为戏剧的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教育,而《熙德》不仅对黎塞留所禁止的决斗进行辩护,而且选择西班牙的传奇作为题材(当时法国正与西班牙交战)。此外,高乃依过于高傲的态度也引起了其他作家的不满。当时著名的剧作家乔治·德·斯居台利(Georges de Scudéry)在他的《对〈熙德〉的观察》中严厉批评《熙德》,并写信要求法兰西学院对《熙德》进行评价。法兰西学院遂于1637年12月托让·夏普兰(Jean Chapelain)将观点发表在《法兰西学院对悲喜剧熙德的观感》(Sentiments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 sur la tragi-comédie du Cid)中。

在巨大的压力下,高乃依选择了沉默。他退出了公众视野,回到鲁昂。

回应

隐居3年之后,高乃依于1640年再次出现在巴黎戏剧界。《熙德》遭受的批评使高乃依决心写出遵循三一律的作品,这在他接下来的三部作品:贺拉斯(Horace,1640)、西拿(Cinna,1643)和波利耶克特(Polyeucte,1643)中得到了体现。这三部作品和《熙德》并称为高乃依的“经典四部曲”。作为对法兰西学院的回应,高乃依也数次对《熙德》进行修改,使其更接近经典悲剧的标准。1648、1660及1682的版本中,《熙德》不再被称为“悲喜剧”,而称为“悲剧”。

1640年代中期,高乃依继续创作了悲剧《庞培之死》(La Mort de Pompée,1644年公演)、《罗多庚》(Rodogune,1645年公演)、《西奥多》(Theodore,1646年公演)、《埃拉克留斯》(Héraclius,performed 1647年公演)以及喜剧《说谎者》(Le Menteur,1644年公演),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的剧作的合集也在这时出版了。1641年,高乃依与玛丽·德·郎贝里耶(Marie de Lampérière)结婚。

1647年,高乃依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坐第14把交椅,此位置在高乃依去世后由他的弟弟,同是剧作家的托马斯·高乃依接任。

1652年,高乃依的新剧《佩尔塔里特》(Pertharite)遭到失败,评论界和观众都反应冷淡。遭受沉重打击的高乃依再次淡出,搁笔近八年。1659年,高乃依在劝说下重新执笔,又创作了《欧迪普》(Oedipe),并受到路易十四的赞赏。一年后,高乃依出版了《剧诗三论》,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戏剧风格辩护,作为对《熙德》的论战的回应。他一方面承认经典戏剧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念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而应该由剧作家自己来阐释,否则过于严苛的理论会压抑创新的尝试。

晚期作品

晚年的高乃依仍然高产,连续14年保持着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但他的后期作品并不如以往那样成功。这时的法国剧作界新星不断,出现了拉辛和莫里哀等才华横溢的作家。此时高乃依的作品多数为悲剧,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苏莱娜》(Suréna ,1674)。之后,高乃依彻底退出剧作界,于1684年在巴黎的家中去世。葬于圣罗奇教堂,直到1821年才立上墓碑。

作品

喜剧

1630年以前,喜剧在法国并不受重视。高乃依之前的喜剧大都是夸张而粗糙的作品,类似于荒诞剧。高乃依为喜剧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他的喜剧强调人物和道德,并注重对爱情的描绘。受田园小说(特别是奥诺雷·杜尔菲(Honoré d"Urfé)的小说《阿丝特蕾》(l"Astrée))的影响,高乃依的喜剧一般取材于世俗背景,讲述城市贵族子弟的生活和爱情。无论是情节,对话还是人物的表现都十分成功。但与田园小说在平静的气氛下描述爱情不同,高乃依侧重于在困境与痛苦中表达人物的内心与品格。因此,对高乃依来说,喜剧的“喜”,并不是为了引人发笑,而是表现一种“欢乐的浪漫”和“令人愉快的真实”,即要表现出真实的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这种特色与他的悲剧相反,因为后者的主题主要是历史上或神话中的贵族故事。此外,高乃依希望戏剧尽量朴素自然,剧中的对话应该是“对正直高尚的人的对话的模仿”。

悲剧

熙德

提到高乃依的悲剧,首先要谈的就是《熙德》。《熙德》对于17世纪以至于整个戏剧历史都有重大影响。作为高乃依的“经典四部曲”的开篇之作,《熙德》不仅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引发了17世纪剧作界最大的论战,对古典悲剧的奠定功不可没。 《熙德》在开始时是一部悲喜剧。悲喜剧并不是悲剧和喜剧的混合,而是指包含浪漫元素、结局圆满的悲剧。作为戏剧,《熙德》并没有遵从传统戏剧的三一律。剧中包含了两个不同的事件,尽管一个是另一个的附属。事件的地点也不统一。这也是引起“熙德的论战”的根源。

贺拉斯

《贺拉斯》是“《熙德》的论战”后高乃依作为回应的首部作品。然而,这部作品同样引起了争议。引起争议的仍然是事件的不统一。《贺拉斯》的主线是为了避免罗马与阿尔巴间的战争,两个家族进行决斗,但也有另一条交错的主线,就是两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以及主人公贺拉斯杀死妹妹卡米儿。然而,在精神上,《贺拉斯》的事件是统一的,就是对危难的抗争(尽管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上)。

作品的历史性与政治性

高乃依的悲剧总是取材于历史(或神话)。《贺拉斯》、《西拿》和《波利耶克特》都是以古代传说或故事为原型,并且都选在罗马历史的关键时刻:初期征服临近的城邦(阿尔巴,《贺拉斯》),从共和国到帝国(《西拿》)以及基督教地位的确立(《波利厄科特》)。因此,在这些戏剧中,时代的危机感十分强烈,并且暗合于高乃依所处时代的状况。《贺拉斯》的背景是罗马与阿尔巴的战争,描述一个罗马青年贵族杀死了他妹妹的丈夫,一个阿尔巴贵族。而当时(1636年)的法国正与西班牙交战,而且当时的君主菲利普四世和路易十三与剧中人物一样,互娶对方的姊妹为妻。不仅如此,《贺拉斯》提出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合法性问题:是否为了国家和荣誉,一个公民可以杀死自己的妹妹呢?在当时的严重分裂的法国社会,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西拿》也一样,讲述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密谋反对奥古斯特将共和国变为帝国,引出了中央集权的合法性的问题,这同路易十三与黎塞留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不谋而合。

作品列表

戏剧

梅里达 (1629)

克利唐德 (1630–31)

寡妇 (1631)

la Galerie du Palais (1631–32)

皇家广场 (1633–34)

l"Illusion comique (1636)

梅黛 (1635)

熙德 (1637)

贺拉斯 (1640)

西拿 (1641)

波利耶克特 (1642)

庞培之死 (1643)

说谎者 (1643)

罗多庚 (1644)

埃拉克留斯 (1647)

Don Sanche d"Aragon (1650)

Andromède, (1650)

Nicomède, (1651)

佩尔塔里特, (1651)

l"Imitation de Jésus-Christ (1656)

欧迪普 (1659)

rois Discours sur le poème dramatique (1660)

La Toison d"or (1660)

Sertorius (1662)

Othon (1664)

Agésilas (1666)

Attila (1667)

Tite et Bérénice (1670)

Psyché (w/Molièreand Philippe Quinault,1671)

Suréna (1674)

其他

参考文献

张秋红等译。《高乃依 拉辛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皮埃尔·塞吉埃
生平《掌玺大臣塞吉埃》。塞吉埃在1660年跟随国王路易十四进入巴黎的仪仗队伍。画中表现塞吉埃对自身“穿袍贵族”的优越感,在他身边的青年骑士,个个都是血统纯正优良的“配剑贵族”,却要服侍中产阶级出身的塞吉埃。夏尔·勒·布朗(英语:CharlesLeBrun)于1670年绘1588年5月28日生于巴黎。出身于店铺买卖的中产家庭,1620年晋升为穿袍贵族。1633年成为掌玺大臣,1635年升任首席大法官。1635年,他成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也是位居一号座椅的首位院士。他在两任红衣主教黎希留与马萨林手下效力,1648-1653年的投石党暴乱时,他为路易十四的王室政府,出力不少。他在1660年代开始主导法国的外交政策,与财政大臣柯尔贝尔、军备大臣卢福瓦侯爵并列为三大重臣,对路易十四的外交多有贡献。1672年,他在巴黎西部的圣日门昂离病逝。法国文学家大仲马在名著三剑客描绘出他的形象,使他颇为后人所知。...
· 皮埃尔·拉蒙
生平拉蒙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讷伊,1965年毕业于新泽西理工学院,后进入雪城大学深造。1969年获雪城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其导师为物理学家A·P·巴拉坎德拉(A.P.Balachandran)。1969年至1971年间在费米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1971年起任教于耶鲁大学。1976年前往加州理工学院任职。1980年起成为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教授,1999年获“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Professor)头衔。拉蒙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曾获得过奥斯卡·克莱因奖(OskarKleinMedal,2004年)、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2015年)等奖项。学术贡献拉蒙对超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是超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71年,拉蒙将狄拉克矩阵推广至弦论,在弦的世界面上引入了费米场。其间他发现了两维超对称,从而为四维时空中的超对称打下了基础。正是基于他的工作,约翰·施...
· 让-皮埃尔·塞尔
生活与事业让-皮埃尔·塞尔出生于法国南部的Bages,他曾就读尼姆中学,随后于1945年至1948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他于1951年获得索邦大学博士学位。他也曾在1948年至1954年间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nationaldelarecherchescientifique,简称CNRS)任职。目前他是法兰西学院的教授。早期工作塞尔年轻时就已在昂利·嘉当学派中崭露头角,他的主要工作集中于代数拓扑、多元复分析,而后是交换代数与代数几何,主要利用层论与同调代数的技术。塞尔的博士论文研究一个纤维化的勒雷-塞尔谱序列。塞尔与嘉当一起用基灵空间的方法计算球的上同调群,这在当时是拓扑学的主要课题。在1954年的菲尔兹奖颁奖仪式上,外尔盛赞塞尔的贡献,并指出这是该奖首次颁给代数学家;此后数学的发展证实了当时外尔对抽象代数的重视。塞尔随后改变了研究方向,他显然认为同伦理论已变得过度技术化。...
· 皮埃尔·霍伊别尔
俱乐部生涯霍伊别尔最早于哥本哈根的青年部开始其足球生涯。在那里他主要司职前锋,但他个人却更青睐于中场位置。于此期间他曾多次受到同城对手布隆德比的转会邀约,霍伊别尔原本拒绝,但最终仍应允加盟。在布隆德比,霍伊别尔被丹麦足协授予了他这个年龄段的2011年“丹麦年度最佳球员”。这也引起了德甲豪门拜仁慕尼黑的注意,拜仁青年队教练比约恩·安德森(德语:BjörnAndersson(Fußballspieler,1951))遂将其推荐至拜仁青训主管米夏埃尔·塔纳特(德语:MichaelTarnat)。2012年2月9日,霍伊别尔公开宣布他将在2012-13赛季转会至拜仁慕尼黑青年队。至此,霍伊别尔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尤其是因为他从小便开始关注德甲联赛。尽管霍伊别尔在加盟初期实际上只作为19岁以下青年队的一员,但他仅在该组别参加了一场比赛后便二线队主教练梅赫梅特·绍尔提拔至拜仁慕尼黑二队。在拜仁二队主场以
· 皮埃尔·博斯凯
生平1810年生蒙德马桑,1829年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831年入梅斯军事学校。1834年1月1日被晋升为炮兵少尉并赴阿尔及利亚作战。有一次,法军的一支小部队在那里处境非常危急,而指挥官惊惶失措,不知如何脱出战斗,这时年轻的博斯凯出面献策,结果敌人遭到了彻底失败。在1841年1月14日的西迪斯科第战斗和7月17日的瓦迪米勒战斗中负伤。后稳步晋升,1836年为中尉,1839年为上尉,1842年为少校,1845年为中校,1848年为上校,后来在共和国政府时期升至准将。1852年指挥他的旅对小卡贝里(阿尔及利亚海岸)实施进攻时负伤,由于他对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的态度矜持,他一直未被提升为师长,但是,当战争爆发,开始派军队到土耳其去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第二师师长。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在阿尔马河战役(9月20日)中,率军翻越了在常人看来不可逾越的悬崖,出人意料的袭击了俄国人的左翼(靠海的一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