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周易》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先秦的发展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0
转发:0
评论:0
摘要:《周易》是我国的一部最古老的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这本箸作。本文着重考察了它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心理学思想:1.基本观点:天人观,阴阳观,发展观;2.知、情、意的描述;3.理想人格。中国的种种学术思想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周易》,《周易》乃是种种学术思想之源。这基本上已成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定论。我们以为,对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也应当这么说。现存《周易》—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周易古经》(即《易经》)上下篇,其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殷周之际,系我国最早的古代文献之一。另一部分为《周易大传》(即《易传》),是关于卦辞与爻辞的注释和论述,其内容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过去亦称这些为“十翼”。传说“十翼”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后来人著作,成书于战国...

摘要:

《周易》是我国的一部最古老的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这本箸作。本文着重考察了它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心理学思想:1.基本观点:天人观,阴阳观,发展观;2.知、情、意的描述;3.理想人格。

中国的种种学术思想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周易》,《周易》乃是种种学术思想之源。这基本上已成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定论。我们以为,对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也应当这么说。

现存《周易》—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周易古经》(即《易经》)上下篇,其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殷周之际,系我国最早的古代文献之一。另一部分为《周易大传》(即《易传》),是关于卦辞与爻辞的注释和论述,其内容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过去亦称这些为“十翼”。传说“十翼”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后来人著作,成书于战国时代或秦汉之际。从探索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起源来说,应为《易经》,而非《易传》;当然,在探索心理学思想起源与《易经》的关系时,《易传》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心理学思想起源的角度看,《周易》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周易》蕴藏有几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对后世各种学术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心理学思想也自不例外。就是说,要探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起源问题,就必须追溯到《周易》的这几种主要观点,即天人观、阴阳观、发展观。现依次分述如次:

1.1 天人观

天人观解决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说到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统一的一面,即“天人合一”的观点;一是强调人与自然区别甚至对立的一面,即“天人之分”的观点。“天人合一”这个成语出现很晚,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正式提出的。但“天人合一”的观点却很早就有,它可以上溯到《周易》。其《乾卦•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意即“大人”的德行,必须与天地、日月、四时等大自然的规律相符合。《周易》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生理想的境界。可以说,它的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也就是说,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阐述天人关系的角度都有两个:一个是从客观上说明天的必变、所变的大道理,亦即看天对人生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个是从主观上探索人的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亦即看人能够把自己同天的关系解决到怎样的裎度。总之,《周易》的总体思想就是,天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必须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心理的能动性,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以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仅从心理学思想角度看,天人合一观所阐发的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就是心理学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其基本涵义是,人的心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亦即人的心理必须以客观为基础,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能动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所谓受动性,指人的心理受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所谓能动性,指人的心理在改造客观条件的过程中去接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受动性是前提,能动性是功用。我们认为,这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论,便可追溯到《周易》的天人合一观。

1.2 阴阳观

《易经》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阴、阳二字,但我国的阴阳观念的确是始载于《易经》。《庄子·天下》篇即说过“《易》以道阴阳”的话。就是说,《易经》按照“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的原则,从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用(- -)这个符号表示阴,用(—)这个符号表示阳,并进而按阴与阳的比率关系,创造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以便依次代表人们经常接触到的自然中选取出来的八种东西,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以后还演变为六十四卦。《易经》所谓的阴阳观念,并非指两种具体的事(如气),而是两个有较髙水平的抽象概念,即:阳代表积极、迸取、兴奋,刚强、阳性等待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抑制、柔弱、阴性等待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在《周易》的作者看来,阴阳的矛盾统一乃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正如《系辞上》所云:“—阴一阳之谓道”。

作为心理学思想起源的《周易》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历代有不少思想家就直接用阴阳之道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例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即采用阴阳观念对人的气质进行分类。在它看来,由于各人所具备的阳性特点与阴性特点各不相同,人的气质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这五种类型的人各有自己的气质特点。现将五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列表如下

《周易》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先秦的发展

表1 古代五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公元前460—前370)和古罗马著名医生盖论(公元132—200),根据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牯液、黄胆汁,黑胆汁)的比例,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我们以为,《黄帝内经》的阴阳五型说,较之古希腊-罗马的体液四型说更为合理些。因为前者就抽象的阴阳特性立论,而后者则是以四种具体的物质为基础的。

1.3 发展现

《周易》中孕育着相当深刻的发罠观念。其作者认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而发展变化又总是显示出一定的阶段。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从《周易》的书名看出来。综合历代某些学者的解释,《周易》之名,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显著性和普遍性。其次还可以从卦、爻辞的结构和内容看出来。众所周知,《易经》的每一卦都独立为一组,描述一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每一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都一律区分为六个阶段,且用一定的数字符号来予以标识,阳爻称“九”,其发展变化过程自下而上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阴爻称“六”,其发展变化过程自下而上为初六、六二、六三、、六五和上六。而且,由每爻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描述来看,其六个阶段可依次用不显著、显著、深刻、剧烈、完成、停止来加以定性。

作为心理学思想起源的《周易》所具有的发展观念,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非常显著。例如,孔子对《易经》十分赞赏,好读《易》,以致“韦编三绝”,所以作为《易经》基本思想的发展观念对他影响极深。有一次,孔子站在河边指着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对学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可见他看到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他还在这一般发展观的指导下,具体地描述了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又刻划了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年龄特征。孔子的这种心理发展观,又对后世的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知、情、意的描述

《周易》不仅蕴含有对心理学思想有重大影响的基本观点,而且还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这对后世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分别说明如次:

2.1 认知描述

认知包括感知(观察)和思维。《周易》上“经”的“观卦”即对观察的品质作了较明确的论述。它认为观察应当高瞻远,不可幼锥无知;应当全面系统,不可管窥偏狭;应当自有主见,不可盲从附合;应当精观细察,不可盲目自满;应当观察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进行反思;应当坚持一定的原则,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现代心理学提出的观察品质有: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复杂性和精确性等。我们以为,这些在“观卦”的卦辞和爻辞中几乎都是涉及到了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众所周知,有两种思维模式:经验思维模式,亦称形象思维模式,它是运用经验或表象、联想、想象方式而构成的模型系统;理论思维模式,亦称抽象思维模式,它是运用理论或概念,判断、推理方式而构成的模型系统。《周易》所奠定的是经验型(形象型)的思维模式。它实际上是世界上的一种古老的认知工程,《周易》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数、象、事、理的统一,亦即由数而生象,因象以指亊,言事以寓理。更具体地说,《周易》的“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的“卦”组成,再附以六十四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条“爻辞”。每一卦都包含着象、事、理。每一卦名就是它的概念。这种概念寓象、事、理于一体,所以其涵义十分丰富复杂,很难绐它下确切的定义。每一条卦辞和爻辞,也都是用象来表达的命题。这些命题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其意义也很难确切地加以把握。总之,《周易》是利用象所构成的概念和命题来表达思想的,一切证明全包含在象中,结论也全是由象得出的。

2.2 情慼描述

《周易》对人的情感也作了某些描述,没有什么理论概括。现仅举二例:

一例是“震卦”。震为雷。在古代,人们一般对打雷存在着严重的恐惧心理;但也由于各人的经验不同,认识有别,所以这种恐惧心理的程度也就不一样,因而对待打雷的态度也就有差异。震卦就是描述人们对待打雷的种种情绪和态度的。根据其描述,可以把这种情绪和态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强惧型。这种人对打雷特别害怕,一见打雷就全身发抖,即所谓“震来虩虩”“震苏苏”;二是不理型。这种人对打雷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似乎打雷与自己毫无关系,打雷时他依然谈笑自如,嘎嘎不止,即所谓“笑言哑哑”;三是镇静型。这种人听到雷声,镇静自若,毫无惧色,如他正在用勺子舀酒,而酒一点也未洒出,即所谓“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更值得注意的是,“震卦”没有把这三种类型看作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可以发生一定的变化。如“震来虩虩”、“苏苏”者,根据其切身的经验与长期的观察,发觉打雷并非那么可怕,只要小心谨慎,不跑到危险的地带去,就可以避免灾害。

二例是“兑卦”。兑是悦(说)字的原始写法,其义通悦(说),即心中喜悦,是人的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卦辞、爻辞说的是当时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关系问題,但也可以作为论述人际关系的问题来理解。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核心是情感问题,情感乃是人际关系的根本标志。“兑卦”的六爻爻辞,都是论述人际关系中的情感问题的,颇有社会心理思想的意义。据其爻辞看,它就喜悦产生的不同情况而把喜悦区分为五种:一为“和兑”。即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喜悦,这样便能获得吉祥幸福。二为“孚兑”。孚指俘虏,此处可作“役使”来解。以役使人来自悦,这样不平等地待人,自然搞不好人际关系。三为“来兑”。意即用胁迫手段,强使他人来取悦自己,这自然也搞不好人际关系。四是“商兑”。在商讨问题的过程中,不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而是一定要他人服从自己,结果只能是不欢而散,导致人际关系破裂。五为“引兑”。即认为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必须引导大家共同追求和谐喜悦。总之,“兑卦”是以肯定喜悦的积极作用开始,又以引导人们共谋喜悦告终,是一篇阐述喜悦这一心理状态的重要文献。

2.3 意志描述

《周易》也涉及意志现象,当然只是一般描述,没有什么理论概括。众所周知,意志是以目的性与调控性为基本特征的,其过程由决心、信心、恒心三个环节(阶段)组成。《易经》的全部卦辞和爻辞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方面,现仅举三例加以说明:

一例是“恒卦”。这一卦辞的基本思想,就是作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万事亨通,无往不利,即所谓“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特别要指出的是,这卦的爻辞十分强调恒心的价值,如云:“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子路》篇也引用这两句话来说明同一道理。意即一个人作任何事情,如果三心二意,时作时辍,是会招致耻辱的。这卦的爻辞还提出“振恒”一词,其意也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动摇不定,缺乏恒心,就不能成就大事。虽然有恒为成功之本,坚持为胜利之根,但是这卦却又告诉我们,有恒、坚持必须适可而止,不可趋于极端,超越常规,否则会适得其反,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例是“节卦”。这一卦辞的基本思想是阐释节制的原则。它认为一个人善于自我节制,就会万事亨通,工作顺遂;但是节制不可过度,否则,就会使自己吃亏受苦,即所谓“节,亨。苦节不可贞”。这卦的爻辞还告诉我们,在事情开始时,往往要求行动谨慎;应当节制时而不节制,往往会自取其咎;但是,不当节制时而加以节制,这样便会失去时机。因而,它主张“安节”,即心安理得的节制;还主张“甘节”即甘美愉快的节制。实行这两种节制,就能使节制顺其自然,无过又无不及,从而使人人有所作为,事事能获得成功。

三例是“蹇卦”和“解卦”。这两卦卦辞的基本思想,都是阐述对待困难、解除困难的原则。“蹇卦”的爻辞认为,当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应当奋不顾身,勇于排除困难;但有时却又应当等待时机,不可轻率冒险。还指出,如果必须冒险犯难时,那就要团结同志,增强力量,以便排除千难万险,争取转危为安。解卦的爻辞则指出,当困难刚出现时,就应当迅速解除;而解除困难,又必须把握中庸、正直的原则;应当彻底地消除困难,为此,要不惜采取严厉的手段。众所周知,克服困难是意志调控性的具体表现。“蹇卦”与“解卦”所云,可以说是直接了当地表述了意志的这一特征。

3 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人们一生所追求的自我完善的目标,也可以称为人生境界。从《周易》开始,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是儒家)就为人们设计出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模式。这个模式有两个层次:低级层次的是“君子”,高级层次的为“圣人”对。这两个层次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一般地说,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德;圣人也是一样,但在智的修养上,圣人却要髙过一般的君子。根据《周易》的描述,我们可以把君子、圣人共同的理想人格,概括为如下18项心理特征:

3.1 天人合一的主客观念

《周易》要求人们既善于效法天地(即掌握客观规律),又善于发挥主观动能性,从而有效地保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3.2 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

《周易》要求人们要时刻奋发、不懈努力、谨慎小心、不休不止地致力于事业的完成,即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卦•九三》)

3.3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即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乾卦•象上》)

3.4 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徳

效法天的元、亨、利、贞四种特性,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德行。正如《乾卦·文言》所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物;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3.5 谦虚进让的美好德行

谦逊并非消极的退让,而是积极的有为;谦让并非优柔寡断,更非自卑畏怯,当然也不是虚伪。(主要见《谦卦》、《巽卦》)

3.6 诚信不欺的正直精神

待人接物,要真实,不虚伪;要相互信任,不尔虞我诈;要尽其在我,刚正无私。(主要见《无妄卦》、《中孚卦》)

3.7 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主要见《蹇卦》、《解卦》)

3.8 自我节制的调控能力

(主要见《节卦》)

3.9 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

(主要见《恒卦》)

3.10 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

要正确地对待和乐:和乐易于沉溺,必须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和乐应是众乐,只有与人和乐,随和众意、众利,方可获得幸福,达到安和乐利的目标。(主要见《豫卦》、《随卦》)

3.11 与人和同的持人态度

认为必须破除私见,重视大同,不计较小异,要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以道义为基础,于异中求同,积极地广泛与人和同,以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主要见《同人卦》)

3.12 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

《周易》中不少卦、爻都要求人们光明磊落,胸怀坦白。只有这祥,才能精诚团结,开创新的局面。

3.13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要小心翼翼地去践履,要认真负责地去工作,以求工作有始有终,结果尽善尽美。〈主要见《履卦》)

3.14 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

《周易》要求人们效法天地,阴阳协调,这用在处事上,就应当是刚柔并济,外圆内方。(主要见《乾卦》、《坤卦》)

3.15 对待成败的正确态度

工作、事业总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时候,成功了,固然令人兴奋,但必须戒惧恐惧,切不可忘乎所以;失败了,固然令人沮丧,但必须再接再厉,切不可灰心丧气。一句话,要采取胜不骄,败不馁的正确态度。(主要见《既济卦》、《未济卦》)

3.16 趋时守中的处世原则

《周易》十分强调物极必反的原理,因而要求人们作任何事情都必须留有余地,适可而止。既要趋时,即善于适应时间的变化;又要守中,即善于把握中庸的原则。

3.17 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

当出现腐败迹象时,就必须采取变革的非常行动;变革成功后,仍要不断革新,不断创造,以适应并推进新的生活。(主要见《革卦》)

3.18 特立独行的完美人格

《周易》中的许多卦、爻都要人们特立独行,择善固执;坚持原则,不同流合污;为所当为,不盲从附合。这是上述十七项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

《周易》提出的理想人格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按孔子的言论来看,教肓的目的就是培养“修己治人”、“修己以安人"的“君子”,就是塑造出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子贡对孔子人格的一番评价,说“学而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汉儒董仲舒继承这一传统,对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阐述得颇为鞭辟入里,认为一个人没有仁,只有智,就犹如“狂而操利兵(好兵器)”,干出坏事来;同样,没有智,只有仁,也会如“迷而乘良马”,达不到目的。(见《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在我们看来,仁与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两大特征,而这两大特征乃是上述《周易》理想人格的18个特征的髙度概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周易的哲学思想
古代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得到启发,哲学思辩能力也多数是在对易经的分析阐解和不同意见的争鸣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老子将易经的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中,创造了一个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他在经卦阴阳相抱三爻成卦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起源图式,揭示了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种种势力的对立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抱这一思想在易经还是一目了然的符号图,到了老子便有了种种具体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间流传后世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命题莫过于“祸兮,福...
· 《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
根据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产生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阶段。第一、在远古时代,伏羲根据他对自然界的理解,画出了八卦,上可通神明之德,下可类万物之情。第二、八卦产生之后,后人将其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进入夏朝以后,六十四卦的最初形态《连山》易形成,《连山》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 《周易》及其哲学
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这使我一时很踌躇。一则我虽然研究过《周易》,但那是从文学和文献学角度进行的,而且只涉及古经部分(1);再则自那以后,我虽然一直想从哲学角度再对《周易》、尤其大传部分作些研究,却总苦于没有时间(2);三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从“应用”的角度去研究《周易》,而且担心一说到《周易》的“应用”,人们就会想到占卦算命之类的事情上去。我是一向服膺“善易者不占”、“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类古训的。不过,我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了。这主要是我的朋友、任教于作为国家社科研究基地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林忠军教授,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我们决定共同主编这套丛书。他在《周易》研究方面的功力是我素所钦信的。何况还有我的朋友们、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造诣颇深、曾承担国家级周易研究项目的杨庆中博士的加盟,这更使我信心倍增。转眼之间,已经寒暑,...
· 《周易》及其哲学
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这使我一时很踌躇。一则我虽然研究过《周易》,但那是从文学和文献学角度进行的,而且只涉及古经部分(1);再则自那以后,我虽然一直想从哲学角度再对《周易》、尤其大传部分作些研究,却总苦于没有时间(2);三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从“应用”的角度去研究《周易》,而且担心一说到《周易》的“应用”,人们就会想到占卦算命之类的事情上去。我是一向服膺“善易者不占”、“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类古训的。不过,我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了。这主要是我的朋友、任教于作为国家社科研究基地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林忠军教授,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我们决定共同主编这套丛书。他在《周易》研究方面的功力是我素所钦信的。何况还有我的朋友们、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造诣颇深、曾承担国家级周易研究项目的杨庆中博士的加盟,这更使我信心倍增。转眼之间,已经寒暑,...
· 理念论的心理学思想
历史背景公元前5-4世纪,雅典进入全盛的“古典时代”,雅典奴隶民主制的充分发展,为希腊文艺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础。古希腊哲学迎来了第二次飞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主体、认识论的问题,理论内容深化到本原的内部结构、一般性存在的探求,理论形式走向抽象、形成概念和范畴体系。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和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成为该时期的主要哲学路线。其中,理念论的心理学思想以毕达哥拉斯把数及其相互关系看成事物的原型和灵魂的本原思想为先驱,开创形成于柏拉图。柏拉图的理念论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有其思想渊源。较远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毕达哥拉斯派的思想,如对数的思考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对于理念论的形成有影响。二是埃利亚派的基本原则,如巴门尼德把“存在”说成是“理念”,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第一性的。三是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的观点,认为真实的理念界遵循埃利亚派不动不变的原则,而不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