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遇
重大事件:江阴八十一日
概况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初一至八月二十三日,江阴城数十万百姓因反对清廷蕹发,以血肉之躯抵御清军强兵重炮,坚守城池81日,直至全城悉数战死,谱写了一曲壮歌。清廷为此亦付出3位王爷、15员战将和7万余士兵生命的惨重代价。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江阴降清,知县林之骥去职,新任江阴知县方亨布告全县遵从剃发令,诸生倡议反对,许用等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闰六月初二,江阴士民擒杀方亨,陈明遇被推举为领导人,倡义抗清。二十一日,清贝勒博洛命刘良佐包围江阴城,七月初一,开始攻城。七月九日,陈明遇迎前任典史阎应元入城主兵,守城战斗激烈异常,孤军坚守八十一日。城破后,明遇放火烧死其家男女四十三人。复持刀与清军作殊死战,身负重创身死,僵立墙边。
城破后,博洛下令三日,幸存者仅五十三人。《江阴城守后纪》总结:“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陈、阎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
具体记载
南明覆灭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五月十五日,史可法、黄得功、刘良佐、马士英等拥福王朱由崧于金陵即位、称年号为弘光元年,建立南明政权。南明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高宏图和姜日广、马士英等建议由史可法督师江北,并分江北为四镇,以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分别驻守庐州、寿州、淮安、徐州。 次年,清军南下,江北四镇总兵或拥兵自重或互争地盘或纵兵掠民,而不以国事为重,四重镇很快失守。五月,清豫亲王多铎挥师围逼场州,史可法孤守至二十五日城破被俘遇害。在此之前, 五月初十镇江失守,十八日多铎入江宁,福王逃往芜湖多铎遣贝勒尼堪追福王于芜湖,福王再逃往坂子矶黄得功军营。贝勒尼堪俘明将刘良佐,刘降清,请求擒福王赎罪。五月二十五日,刘良佐、田确等余黄得功,俘福王而献多铎,南明政权覆灭。江南苏锡常等地为清兵所有。
下令易发,围逼县衙
清廷命降臣刘光斗抚常州,檄至江阴,江阴知县福建莆田人林之骥哭庙解印绶而去,参将张宿、海防程某、县丞胡廷栋、学使朱国昌、兵备马鸣霆等皆离任。刘光斗令主簿莫士英暂理县事。
六月二十四口,清廷派降臣方亨任县知事。 不久,方亨出示公告.申严多铎“限江阴三日内易发”的法令。北州乡耆何茂、周顺等9人至县公请知县免蕹发,遭到方亨辱骂。闰六月初一晨,方亨去文庙进香,江阴诸生百余人及耆老百姓随其至文庙,再次请求留发,方亨以清律难违推辞。诸生许用等悬明太祖像于明伦堂率众跪拜,且拜且哭日:"头可断,发决不可薤也!”适值常州府檄文至,文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语,激怒众诸生和百姓。下午,北州乡季世美、王试问、常何泰等人鸣锣持械围逼县衙,从者达万人。时方亨的老师无锡苏提学遣家人来贺方擢知县之喜,在堂上辱骂季世美等人,众人闻之奋臂挥拳将其活活打死并推倒县衙一二两道门板于丹埠内焚其尸 。
方亨欲捕其首事者 , 众人撕其衣冠 。方害怕引起众怒受诛 , 当面允诺众人撰文请免剪发而遣散民众 ,暗里急驰书常州太守并嘱守备陈瑞飞报请兵 。当日晚县吏密告方陈请兵事 , 众人怒入县署拘方亨 。次日早上 , 江阴四乡数十万人集于教场公议守城事 , 全城罢市 , 各保赴县署请发火药器械 。方亨佯允 , 再驰书常州称江阴百姓已反请急派大兵来剿 。书被搜出 , 使者被杀分尸。
推陈明遇为新典史,虞门战败
初三,距城30里各保领乡兵人城,分发兵器,安营于夏港、胡桥等处,防常州驻军西来,公推典史陈明遇为主,战守从其令,全城 ,安徽巨商程璧捐银3.5万两为守城兵饷, 初五,乡兵捕获清军间谍时隆,审讯供称:常州太守于江阴城内伏兵70余人,每人发火药4斤,约于初八夜举火为号,城外清兵望火杀入。乡兵据供逐处捕杀60余人。初六日,驻常清兵马步千余人骑、水兵500余人进发江阴。此后至二十日清大军围逼前,守城乡兵与驻常清兵数次交兵,各有胜负。初七日,乡兵出战失利,兵败虞门,清兵移营虞门。次日,驻常清兵水师统兵王良率500水兵逼进江阴,舟至双桥,田夫辱骂王良,士卒欲擒杀田夫,众田夫拔青苗掷船上,泥滑难以驻足,王良水兵大半落水死,登岸者毙命于田夫镰锄之下。
陈明遇因虞门之败,军行无帅,拜邑人原明游击徐观海、邵娴为将,以夏维新、章经世、王华等人管粮饷,以戚勋、黄毓祺、许用等20余人为参谋,构成城守军事指挥中枢;并造令箭10支,用大明中兴旗号,令执为信,以防塘报讹传。旧都司周瑞隆领舟师百余人驻江口,愿协助守城,借为犄角。方亨、莫士英及其父子被杀。初十日,清兵扎营城西,周瑞隆约邵娴兵出东门,自领舟兵从北门夹击,遇战失利,周还驻江口。次日乡兵人清营侦察,至胡桥见清兵炮阵,伺机尽投水中,清兵数日不至。
清兵围城,战况惨烈
闰六月二十一日,清七王、八王、十王率将千员、马步兵10余万,以降将刘良佐为先锋围逼江阴,从东门至西门分16营围城。清兵火烧东城,大肆劫掠城外富户,火烧民居。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从东城射入城内,其书说:“传谕乡绅士庶人等知悉:照得本府原为安抚地方,况南北两直隶川陕河南山东等地俱已蘺发,惟尔江阴一处,故执违国法,何不顾身家性命。即令本府奉旨平伊江阴,大江一二日即到,尔等速蕹发投顺,保全身家..... 次日, 陈明遇等与士民公议回书,王华执笔,其书称:“江阴礼乐之邦,忠义素著,止以变革大故,随时从俗。方谓虽经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旧,岂意蕹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老少,誓死不从,坚持不二,若城中大众齐心固守,并未尝轻敌也。今天下大事所争,不在一邑,苏杭一带,俱无定局,何必恋此一方,称兵不解!况既为义举,便当爱养百姓,收拾人心,何故屠戮奸淫,烧抢劫掠,使天怨人怨,怆目惊心!为今之计,当速收兵.....不然, 纵百万临城,江阴死守之志已决、断不苟且求生也!”刘良佐以举徽商程璧“管尔县”,文武官员“仍前题叙,照旧管事”,且不动江阴百姓财富一丝一粒诱降,遭到江阴士民严辞拒绝后,至本月底, 指挥清军清扫江阴城外围,追杀江阴乡兵,双方伤亡惨重。
七月初,清军大举攻城;城内开城门放入乡兵20万人与在城民兵分城。清兵数次欲从缺口处入城,乡兵与之肉搏,杀退清军。妇幼、瞽者亦参与,传递砖瓦。十九日,清军又从江宁调来大炮24座,攻东北城。是时城内已弹尽粮绝,居无完垒,乡兵死伤惨重,许用仿楚歌作五更转曲,令善歌者登城传唱。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城上敌楼,胡琴和歌,歌声悲壮,引得清兵争前窥听,歌词中有“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句。
展开巷战,英勇就义
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陷,双方展开巷战。阎应元坐东敌楼,索笔题门:“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题讫率千人上马格斗巷战,至西门,对从者说:“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也!”遂拔短刀自杀,血出未毙,投湖中,义民陆正先欲救,适刘良佐至,令士兵擒送县署见贝勒尼堪。应元至堂,上,挺立不屈,大骂贝勒尼堪,一卒挺枪刺其胫,血涌而仆,当晚囚于栖霞庵,庵僧夜闻其大呼“速杀我!天明已被害。其家属10余人闻讯集体自杀。
陈明遇令闭其家门举火,全家43人死后,明遇持刀搏斗,身负重伤握刀僵立倚壁不仆。训导冯厚敦缢于明化堂,其妻及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合门焚死,戚家37人无一出逃。清军于二十二日始,以拉网式杀戮城民,居民引颈就死,无一顺从,男女老少赴水蹈火上吊者不计其数。二十三日“满城杀尽,然后封刀”。
抗清三公
抗清三公之阎应元
阎应元,字丽亨,北京通州人(今北京通县),民族英雄。崇祯辛巳年,赴任江阴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拒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绩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任江阴典史(相当于正科级公安局长)期间,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
十五年(1642),朝廷追赠其为国子监学录(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并赐予祭祀。
抗清三公之冯厚敦
冯厚敦(?—1645)崇祯末年任江阴训导,明末江阴义军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领导下杀方亨、拒二十四万清师于城门之外,奋战八十一日,后在清军二百多门火炮轰开城门后于明伦堂自尽殉节。
参考书目
清·韩菼,《江阴城守纪》
参见
江阴八十一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