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农历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1
转发:0
评论:0
阴历、阳历与阴阳合历多数民族都有年和月的概念:通俗地说,所谓年,就是四季的周期;所谓月,就是月相盈亏周期。准确地测量年的长度和月的长度,可以发现一年比十二个月多大约11天,即一个普通的历法无法同时满足年和月的准确周期,这就有了阴历和阳历的区分。阴历的历月是以月相盈亏周期(朔望月)来制定,有着准确的月的周期,而年只是大体上符合一个四季循环,但其长度和四季周期有一些差异,这就导致新年并非固定于某个季节,而是缓慢推移,从冬季逐年移动到夏季。例如回历、古希腊历都是如此。阳历的历年是以太阳视运动周期(回归年)为制定的标准,故有着准确的年的周期,没有真正的月的概念,或者月只是大体符合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周期长度,1个朔望月长约29.530588日,故历月的制订上大月就是30日,小月就是29日,若以12个月为1年,那1年的长度就落在354日或355日之间。例如公历中的月与一个真正的朔望月只相差0.5至1....

阴历、阳历与阴阳合历

多数民族都有年和月的概念:通俗地说,所谓年,就是四季的周期;所谓月,就是月相盈亏周期。准确地测量年的长度和月的长度,可以发现一年比十二个月多大约11天,即一个普通的历法无法同时满足年和月的准确周期,这就有了阴历和阳历的区分。

阴历的历月是以月相盈亏周期(朔望月)来制定,有着准确的月的周期,而年只是大体上符合一个四季循环,但其长度和四季周期有一些差异,这就导致新年并非固定于某个季节,而是缓慢推移,从冬季逐年移动到夏季。例如回历、古希腊历都是如此。

阳历的历年是以太阳视运动周期(回归年)为制定的标准,故有着准确的年的周期,没有真正的月的概念,或者月只是大体符合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周期长度,1个朔望月长约29.530588日,故历月的制订上大月就是30日,小月就是29日,若以12个月为1年,那1年的长度就落在354日或355日之间。例如公历中的月与一个真正的朔望月只相差0.5至1.5天,西方语言中的月与月亮同源(例如英语中的month与moon),但月亮圆缺与每月日期变化没有固定关系(即新月的日期逐月缓慢推移) 。季节明显的地区,其原创历法多为阳历,比如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了古埃及的太阳历。

中国的农历罕有地同时满足了年和月的准确周期,是为阴阳合历,同时考虑到太阳及月球运动所制定的,因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常依此历进行农事,故称为农历。农历通过观测月相,严格按照朔望月的周期确定月份(定朔),为农历的阴历部分,12个月平均约在354天左右;通过观测太阳与黄道的关系,观察出回归年的周期约在365天左右,由太阳的高度角变化,影响地表环境的不同,定出二十四节气(定气),为农历的阳历部分;这两部分在结合时衡量到阴历与阳历每年约有11天的落差值,3年便累积约33天,因此每3年置一闰年,但仍然比阳历的回归年少3天左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春秋时代起即有“十九年七闰法”,使依月相变化的阴历与太阳视运动的回归年彼此长度能够更加接近,又为了调和某些节气必须在相应的固定月份,因此就依据气候变化的周期排定闰月的规则以求平衡。这样做到既达到年合四季、月合圆缺,达成阴阳和谐的目的。(即新月固定于初一,新年固定于冬春之交)

大多数东亚地区的其他阴阳历都源自中国的农历或受农历影响,比如藏历、和历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的历法等等。

此外,很少被提及的是,农历内含一个纯阳历:干支纪月采用了完全由二十四节气确定月份的历法(每两个节气一个月份),即完全由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年和月的历法,是一个纯粹的阳历。此阳历属天文历,月长度为30天与31天交替、年长度多365天少366天,立春为年界(正月初一围绕立春前后波动,两者相差不超过15天)。此阳历并未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于生辰八字的推算。

公转、自转与四季

地球以椭圆形的轨道绕日公转。地球的赤道面与它的公转轨道面成23度26分的夹角(黄赤交角)。四季由此角产生。因此,在 北半球 可以观测到:

注1: H 为物体高度, Φ 为地球纬度。即影长等于物体高度乘以纬度的正切。

注2: SZA 为Solar Zenith Angle,即太阳天顶角。 Φ 为地球纬度。

1回归年= 春分至下一个春分的时间间隔= 365.2422日

因为影响季节最主要的因素是轨道倾角,所以地球在冬至时并非刚好运行到近日点。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60种搭配,循环往复,每60年干支纪年一个周期、每60月干支纪月一个周期、每60天干支纪日一个周期、每60时辰干支纪时一个周期。

天干地支对应到月份,通常采用干支纪月,这种干支纪月以二十四节气确定月份,舍弃了朔望月周期,是夏历内含的一个纯阳历。

其中地支、特别是地支中的子午,在夏历有着重要地位。

地支

地支与月份、时辰有固定关系:

年、月表征地球公转,每圈为1年,均分为12格,每格为1个月份,各对应十二地支,

日、时表征地球自转,每圈为1日,均分为12格,每格为1个时辰,各对应十二地支;

由于这种对应关系,每5年(日),月份(时辰)的天干地支正好完成一次周期。(干支纪月无闰月)

子午

十二地支中,子午依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子为阴极盛,午为阳极盛,子午为岁、日周期定出始末与中点:

以每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期夏至定出午月,为每岁的中点月份(干支五月),

以每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期冬至定出子月,为每岁的始末月份(干支11月);

以每日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的时刻正午定出午时,为每日的中点时辰(11~13点),

以每日太阳位于正北方向的时刻子夜定出子时,为每日的始末时辰(23~01点)。

岁与年等长,起始点平均相差八分之一年,即半个季度。因为岁末岁初各有半个冬季,年的安排使得冬季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年末。

干支月和朔望月对应

每个朔望月的始末与中点通过太阳和月球的相对位置确定:

以每月太阳直射月球正面的日期满月定出十五,为每月的中点日期,

以每月太阳直射月球背面的日期新月定出初一,为每月的始末日期。

属阳历的干支月来源于观测太阳的回归年并按地支均分,属阴历的朔望月来源于观测月亮的盈亏。

每个干支月比朔望月平均多21.75小时,两者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朔望月就闰一个月,以此达到两者平衡对应(具体变化过程是:相对干支月,较短的朔望月逐月提前;当提前的天数达到半个月时,闰一个朔望月,即一个干支月对应两个朔望月,于是朔望月变成推后半个月;然后朔望月继续逐月提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结果是,每32.6个朔望月中有一个闰月。实际观测中,由于定朔和定气的方法与绝对平均值存在差异,每两个闰月并非精确地相差32~33个朔望月,而是28~36个朔望月,总体19年7闰(12×19÷7)仍然符合32.6的平均值。

农历的基本要素

农历中,一日开始于(东经120线上)子夜时分的子正(0点),结丛于子夜之前。但习惯中,人们倾向于认为一日开始于寅时(平旦)5点。 中国传统中,将一日分割为12个时辰,依次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1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子时是下午11时至上午1时,丑时是上午1时至上午3时,以此类推。

农历中,通常会用干支来标记流水日,就像星期那样。比如,2013年春节(2月10日)是丁未日,2014年春节(1月31日,又是1月的尾日)是壬寅日。

农历中,一个月开始于朔日子夜,结丛于下一个朔日子夜之前。

朔望月的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日之间变动着,长期的平均长度是29.530588日(29天12小时44分2.8秒)。因此,农历一个月是29日或30日。

有30日的月份习惯上称做大月。有29日的月份习惯上称做小月。

平朔

早期,采用平朔的方法确定朔日。换句话说,经过长期观察,确定一个朔望月长度,比如 29 499 940 {\displaystyle 29{\begin{matrix}{\frac {499}{940}}\end{matrix}}} 日。然后,选一个日月合朔的日期作为历元,每经过一个月增加一个朔望月天数,取整数部分即得朔日。

平朔规则下,通常是大小月相间,然后每经过15或17个月有一对连大月。

定朔

近代采用实际天象数据确定朔日,将太阳的黄经和月的黄经一致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初一。天文台运用天体运行规律和实际观测数据,确定每个朔日的具体时间。每个月起始于朔日子夜,结丛于下一个朔日子夜前。

定朔规则下,各月大小排列并不固定,有时会碰到连续四个大月或是连续三个小月。

节气

平气

在古代,通常以冬至到冬至之间(约 365 1 4 {\displaystyle 365{\begin{matrix}{\frac {1}{4}}\end{matrix}}} 日),分割为24段(每段约 15 7 32 {\displaystyle 15{\begin{matrix}{\frac {7}{32}}\end{matrix}}} 日,即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为十月,无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中气之间的时间约为30日 5 1 4 {\displaystyle 5{\begin{matrix}{\frac {1}{4}}\end{matrix}}} 时,因此中气日之间的间隔(含前不含后)为30或31日。而一个月的时间为29日或30日,一个月内要么一个中气要么没有中气。因此,中气可以直接来确定月份及闰否。

以下是前103年至1644年各闰月的统计。

定气

定气按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中,原本惊蛰在雨水之前,谷雨在清明之前。后西汉末年刘歆将雨水、惊蛰对调,清明、谷雨对调。

由于地球靠近近日点时公转速度会比较快,当前近日点在小寒附近,因此冬至到大寒两个中气之间相隔较短,约29.45日;而地球靠近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当前远日点在小暑附近,因此夏至到大暑两个中气之间相隔较长,约31.45日(以北半球为准)。

当两个中气日之间的间隔可以比1个朔望月(=29.53059日)长时,一个月可能完全在两个中气日之间,这时候,一个月就没有中气。

反过来,当两个中气日之间的间隔比一个朔望月短时,两个节气可能完全在两个朔日之间,这个时候,一个月内就有两个中气。

1810年春节(立春)至2409年除夕(立春前日)600年间的7421个月中,有双中气月19个,无中气月240个(221闰)。

以冬至日子夜到冬至日子夜前为一岁。一岁一般为365日,有时为366日。

冬至 在子月的朔日,则前一年必闰月;冬至 在晦日(或月底,同样此月会被定位子月),则冬至后的一年必闰月。

1岁通常包含11/12个整月及2个不完整月或12个整月及1个不完整月。

冬至所在月为冬月。除冬月以外,一岁将包含11/12个整月。

包含12个整月(不含冬至月)时,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农历中,各月和中气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一般情况下,冬至对应冬月、大寒对应腊月、雨水对应正月、春分对应二月、谷雨对应三月、小满对应四月、夏至对应五月、大暑对应六月、处暑对应七月、秋分对应八月、霜降对应九月、小雪对应十月。

冬至可以做到100%对应,其余中气不对应率仅0.4%。

民用历法中,将正月朔日(含)到下一个正月朔日(不含)中间的时间段称为一年。

1年通常有12个月或13个月。包含13个月的年份为闰年。 1810年到2409年间,有221个闰年,闰月分布如下:

下一次闰十一月出现于2033年。(2033年问题) 前一次闰正月出现于1651年,下一次闰正月会出现于2262年;首次闰腊月将出现于3358年。

置闰规则争议

由于古代, 天文知识的匮乏和观测技术的局限,以及缺乏全球通信全球思维;中国古人对冬至的理解,是日影最长的一天正午;因此“冬至”就是最接近冬至时点正午的那一天,是“冬至日”。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技术的发达;“冬至” 就是太阳直射南半球最南点(南回归线)的时间,现在可以精确到几点几分,如2015年冬至预测是, 2014-12-21 23:03分 (有时冬至是夜晚,而不是正午)。

如果恰逢 冬至日是农历的朔日,或晦日, 现今, 对朔的观测定朔也可以精确到小时分钟,这也引发了冬至是归于农历上一月还是下一月的争议,是遵循更古的传统,还是按照朔、冬至具体的时分先后划分? (明清的历法已经逐渐开始定朔、定冬至到时分) 如1983年、2014年、2033年问题等情况。

纪年、纪月、纪日

民用历中,以正月朔日为一年的开始,称为元旦(元春旦)或正旦(正月旦)。民国成立时,废除农历的官方历法地位,同时将农历正月朔日称为春节。

在古代,官方通常会指定年号,并确定开始时间(奉正朔);随后,依顺序纪年。比如建元元年、太初元年、宣统三年等。

民国成立时,废除农历的官方历法地位的同时废除了年号制度。

农历中,同时会使用干支标注年份的顺序,比如公元二〇一二年壬辰。

民用历中,一年内各个月份依次名称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 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

有闰月时,闰月参照上一个月的名称,标记为闰*月,比如:闰二月、闰三月、闰四月、闰五月、闰六月、闰七月、闰八月、闰九月、闰十月、闰冬月等。

民用历中,一个月内各日名称依次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廿一、廿二、廿三、廿四、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三十。

历法

依现行农历历法,每年以朔分月(朔日为每月初一)。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之后为十二月、正月、二月……复至十一月。若两冬至间有13个月(否则应有12个月),则置闰于冬至后第一个没中气的月,月序与前一个月相同(闰月在几月后面,就称闰几月)。

农历节日

日月同单数的节日

农历新年(中国称为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日,古代称为“元旦”、“正旦”等,越南称为 Tết Nguyên Đán(元旦節) ,韩国称为 설날 。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中国、越南、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纽约州中国城等国家和地区法定假日。

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日,韩国称为 삼짇날 。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日,越南称为 Tết Đoan Ngọ(端午節) ,韩国称为 단오(端午) 或 수릿날 ( 戌衣日/水瀨日 ,同音,两种汉字写法在韩国皆可用)。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上,越南称为 Thất tịch(七夕) ,韩国称为 칠석(七夕) 。

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日,越南称为 Tết Trùng Cửu(重九節) 。

十五(月圆)元节

元宵节、上元节,均为农历正月十五日,越南称为 Tết Thượng Nguyên(上元節) ,韩国称为 대보름(大보름) 。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越南称为 Tết Trung Nguyên(中元節) 或 Lễ Vu Lan(盂蘭禮) ,韩国称为 백중(百中/百種) 或 망혼일(亡魂日) 或 중원(中元) 。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日,越南称为 Tết Trung Thu(中秋節) ,韩国称为 추석(秋夕) 。

下元节,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越南称为 Tết Hạ Nguyên(下元節) 。

腊月节日

腊八节,即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日。

祭灶节,亦称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北方)或廿四日(南方),越南称为 Tết Táo Quân(竈君節) 。

除夕,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

这三个节日通常被认为是最大节日农历新年的准备和酝酿。

以节气定义的节日

以节气定义的节日,通常都有很浓重的季节特征,大多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种季节最为明显的节气附近,清明是紧接春分后第一个节气。

春季: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春分前后。

春季:寒食节,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大约在清明附近,韩国称为 한식(寒食) 。

春季:清明节,清明当日,越南称为 Tết Thanh Minh(清明節) 。

夏季:夏至节,又称“夏节”、“仲夏”,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北方尤其受到重视。清代以前特别是宋代的法定假日,辽代谓之‘朝节’。

秋季:秋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秋分前后。

冬季:冬至节,冬至当日,也称“小年”,越南称为 Lễ hội Đông Chí(冬至禮會) ,韩国称为 동지(冬至) 。

历史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现时阴阳历采用天文演算定气定朔法。

各地使用

目前,由于时区差别,中国(UTC+8) 、韩国(UTC+9)与越南 (UTC+7)使用的农历的版本并不一致,因此各国农历日期也不完全一致(例如2012年中国闰四月而韩国闰三月,端午节亦相差一天)。

日本古时使用中国历法,从1685年开始自行编制历法,一直到明治五年(1872年),次年废除天保历,改用欧洲的格里历(即现行公历或阳历),并于1910年起停止在官历内并记旧历。但目前日本国立天文台每年2月都会发报的“ 暦要項 ”官报中仍有节气和朔弦望等资料可供自行计算农历。现时日本国内仅有如中秋节等少量节日按农历庆祝,其余绝大多数原以农历日期庆祝的节日均在改历时延后约一个月改成了按照公历里的相同日期庆祝。

有些侨居海外的华人会使用和中国一致的农历,但在澳洲等地也有人出版按当地时间所制作的历书。部分在南半球出版的此等历书也会因应当地季节而把节气错开半年。

其他

夏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夏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 初日 ,如夏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 廿日 ,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 念日 ;如夏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夏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如下。

正月:孟春、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蚕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槐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兰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腊月

^ 朔望月 平均=29.530588日=29天12小时44分2.8秒(长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

^ 中国官方于1929年从北京子午线时间转换到UTC+8

^北越政府于1967年8月8日改采UTC+7时区制历 

参见

历法、历法列表

中国传统历法

黄历

公历

干支、生肖

五行

七曜、六曜

关于公元2033年的置闰:2033年问题

关于公元2066年的置闰:2066年问题

关于公元2185年的置闰:2185年问题 2185年冬至12月21日改为12月22日

关于公元2337年的置闰:2337年问题

关于公元2473年的置闰:2473年问题

关于公元2511年的置闰:2511年问题

关于公元2519年的置闰:2519年问题

关于公元2538年的置闰:2538年问题

关于公元2566年的置闰:2566年问题

关于公元2671年的置闰:2671年问题

关于公元3182年的置闰:3182年问题

关于公元3201年的置闰:3201年问题

关于公元3266年的置闰:3266年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 假农历 是对不对?
答: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还说什么要给农民一个“真农历”,我个人不能苟同他们的说法;因为农历是一部特殊的阴阳合历(它是普通阴阳历性质和特殊的太阳历性质的集合),之所以说它特殊,就是因为普通的阴阳历只有闰月和固定的闰周(属于平气),而我们的农历则包含有太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它是一个特殊的太阳历(特殊之处就是直接用太阳高度作为制历标准)另外还从节气引出的七十候(气候历)一起成为农历的一部分。我国农历还包含干支历(节气历)就是有关人所说的真农历;他们称农历是“假农历”的理由之一是说,农历有包含阴历的历月(即农历不是太阳历的),按传统的观点是和气候无关的,但现代科学发现,月相同样影响气候,所以在作精确的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报时一定要考虑月相,现阶段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级;且不说这个,我国劳动人民积累的各种谚语(是农业生产中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农历(节气的和历月历日的)为准的。另外,...
·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是对不对?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还说什么要给农民一个“真农历”,我个人不能苟同他们的说法;因为农历是一部特殊的阴阳合历(它是普通阴阳历性质和特殊的太阳历性质的集合),之所以说它特殊,就是因为普通的阴阳历只有闰月和固定的闰周(属于平气),而我们的农历则包含有太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它是一个特殊的太阳历(特殊之处就是直接用太阳高度作为制历标准)另外还从节气引出的七十候(气候历)一起成为农历的一部分。我国农历还包含干支历(节气历)就是有关人所说的真农历;他们称农历是“假农历”的理由之一是说,农历有包含阴历的历月(即农历不是太阳历的),按传统的观点是和气候无关的,但现代科学发现,月相同样影响气候,所以在作精确的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报时一定要考虑月相,现阶段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级;且不说这个,我国劳动人民积累的各种谚语(是农业生产中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农历(节气的和历月历日的)为准的。另外,阴历...
·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是对不对?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还说什么要给农民一个“真农历”,我个人不能苟同他们的说法;因为农历是一部特殊的阴阳合历(它是普通阴阳历性质和特殊的太阳历性质的集合),之所以说它特殊,就是因为普通的阴阳历只有闰月和固定的闰周(属于平气),而我们的农历则包含有太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它是一个特殊的太阳历(特殊之处就是直接用太阳高度作为制历标准)另外还从节气引出的七十候(气候历)一起成为农历的一部分。我国农历还包含干支历(节气历)就是有关人所说的真农历;他们称农历是“假农历”的理由之一是说,农历有包含阴历的历月(即农历不是太阳历的),按传统的观点是和气候无关的,但现代科学发现,月相同样影响气候,所以在作精确的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报时一定要考虑月相,现阶段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级;且不说这个,我国劳动人民积累的各种谚语(是农业生产中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农历(节气的和历月历日的)为准的。另外,阴历...
· 什么是农历
由于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 中国农历是怎么来的中国传统农历节日有哪些?
导读: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老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加之主要是汉族人使用,所以中国其他民族包括清朝刚建立时都把此历称为汉历。到辛亥义举后,因使用西历,此历称为旧历或夏历。汉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