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中国
“道”这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汉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的益州刺史部,《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 道 ”或者“县主蛮夷曰 道 ”。
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 平壤道 行军大总管、 辽东道 行军大总管、 浿江道 行军大总管等等。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撤并郡县(或州县)之初,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这种形式和演变过程,与20世纪的法国相似,法国起初把80多个省份按历史地理渊源划分为10几个“大区”,后来大区逐渐演变成为省份的上级单位。
中世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之后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云年间)。但唐玄宗皇帝的盛唐时期到安史之乱以后的中晚唐,节度使逐渐掌握地方实权后,“道”也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使辖区的称呼,所到中晚唐后期时,甚至连观察使辖区也同节度使辖区一样被称为道,已和初唐、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如中晚唐时期,李吉甫所编著的《元和郡县志》一书,已将唐朝天下分为四十七道,即是包含了节度使与观察使的辖区在内。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此时全国设有: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剑南道
岭南道
京畿道
都畿道
黔中道
而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辽朝的行政区划大体为道、府(州)、县三级;辽全境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南京道
道
近世
元朝建立后,某某等处行中书省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设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区划单位。至明清时期,“道”成为省之下军区的通称,如“福建省台厦道”或“台湾道”,但明朝及清朝意义上稍有不同。其中,也有人把清朝的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例如,《内政年鉴》。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曾经在省下设“ 道 ”为次级行政区划单位,并曾计划“废省置道”,将全国划分为70多个道,但国民政府北伐推翻北京政府之后并未采用此规划,“道”这个行政区划,国民政府也废除。
日本
奈良时代(约7世纪)开始,日本分为5畿7道,后于1869年增设北海道。1872年,日本开始进行地方政区改革,至1889年后废除其他7道,只保留北海道。
五畿(畿内)
东山道
东海道
北陆道
山阳道
山
南海道
西海道
北海道
朝鲜
约10世纪开始,当时的高丽把全国分为八道。这些道的名称随着道府所在地的变化而跟着变迁。直到朝鲜王朝末年。这八道的名称是:
咸镜道,后分为南、北两道
黄海道
平安道,后分为南、北两道
江原道,韩战后被停火线切分属于南北朝鲜
京畿道
忠清道,后分为南、北两道
庆尚道,后分为南、北两道
全罗道,后分为南、北两道
以上8个道称为 朝鲜八道,之后又把这八道再划分为13道。这些名字沿用至今。
越南
越南在唐朝时属于岭南道,设安南都督府,后改 安南都护府、镇南都护府,后又改回安南都护府。府下管辖12个州,交州刺史充任都护,为长官。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国设置静海节度使。
安南独立之初多沿袭唐朝、南汉旧制,丁朝和前黎朝将辖区划分为十道,设将军,道下置州、府、县、社,而名称多不可考。李朝时置24路,陈朝置12路或15路,胡朝改路为镇。
之后,黎朝初期设东、西、南、北、海西等5道,后改为12道:
清化道
义安道
顺化道
天长道
南策道
国威道
北江道
安邦道
兴化道
宣光道
太原道
谅山道
广南道,1471年吞并占城后设
阮朝改为23镇、4营。法国吞并以及越南独立后设省。
参考文献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