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福州民系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88
转发:0
评论:0
分布狭义的福州民系分布于福州十邑,即今天福建省福州地区的福州五区、闽侯县、闽清县、长乐市、福清市、平潭县、连江县、罗源县、永泰县,以及宁德地区的古田县和屏南县。由于历史上各个时期福州人进行移民的缘故,福州民系还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缅甸、泰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来源福州民系的来源有两个:中原汉人的入迁和土著闽越人的汉化。南迁至福州的汉人与当地汉化的闽越人相互融合,形成了福州民系。福州民系有着普遍的中原认同。中原汉民迁居福建可追溯至汉代,自晋代的八姓入闽开始,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汉人入闽渐多,尤以迁居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为众,福州地区成为早期汉人入闽的主要聚居点。到了晚唐和五代,随着王潮、王审知入闽建立闽政权,形成了一个中原汉人入闽的高潮,福州成为闽国的政治中心,得到了大力开发。古闽越人是福建的原住居民。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定都东冶,即今天福州...

分布

狭义的福州民系分布于福州十邑,即今天福建省福州地区的福州五区、闽侯县、闽清县、长乐市、福清市、平潭县、连江县、罗源县、永泰县,以及宁德地区的古田县和屏南县。由于历史上各个时期福州人进行移民的缘故,福州民系还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缅甸、泰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形成

来源

福州民系的来源有两个:中原汉人的入迁和土著闽越人的汉化。南迁至福州的汉人与当地汉化的闽越人相互融合,形成了福州民系。福州民系有着普遍的中原认同。

中原汉民迁居福建可追溯至汉代,自晋代的八姓入闽开始,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汉人入闽渐多,尤以迁居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为众,福州地区成为早期汉人入闽的主要聚居点。到了晚唐和五代,随着王潮、王审知入闽建立闽政权,形成了一个中原汉人入闽的高潮,福州成为闽国的政治中心,得到了大力开发。

古闽越人是福建的原住居民。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定都东冶,即今天福州冶山附近。公元前110年,闽越国被汉朝所灭,闽越国的国民被迁徙至江淮间,闽地遂空。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留居福建的闽越人逐渐被汉化。  

形成时间

对于福州民系的形成时间,陈支平认为大致在隋唐五代已经形成 。从语言形成的角度上看,李如龙认为闽东语形成于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时期 。一般认为,福州民系形成于五代时期。

语言

福州民系使用的语言为闽东语福州话,属于汉语的闽语分支。福州人常称自己的母语为“平话”。

风俗

节日

特有节日

拗九节

拗九节 又称 后九节 、 孝九节 和 送穷节 ,为农历的正月廿九。该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在这一天,要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芝麻、荸荠、桂圆等煮成“拗九粥”,用来祭祖或赠与亲友。出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二月二

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福州人要改吃用糯米、芹菜、葱、蒜、虾米、牡蛎、肉丝等做成的咸粥。

春节

筅堂

春节前,福州人要进行筅堂(或称“扫堂”),即选吉日进屋大扫除,并贴春联、门神。

送年与送灯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出嫁的女儿要往娘家“送年”。传统上所送的是年糕、猪脚、草鱼或鲢鱼以及公鸡。 “送灯”是过年时由亲家舅往出嫁的女儿家里送灯笼,有“添丁”之意。

回娘家,送年礼

女儿女婿春节之前,要回娘家送年礼。

元宵节

元宵节要举办灯会,还有舞龙、舞狮、摆暝、迎神绕境等民间文艺活动。

清明节

清明节要扫墓、压冥纸,还要用菠菠菜做成“菠菠粿”(菠菠饼)来食用。

七月半

七月半为“鬼节”,民间在这一天烧冥纸、冥衣等。

重阳节

在九月初九,福州人有重阳节登高放纸鹞的习俗。

冬节

在每年农历冬至日。福州人冬节有“搓?”的习俗。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祭奠灶神。福州民间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说法,即做官人家在十二月廿三祭灶,平民家庭在廿四祭灶,而疍民家庭(福州贬称为“曲蹄”)在廿五祭灶。

人生礼仪习俗

做寿

福州人常由虚岁五十岁开始做寿,宴请宾客。寿礼常送寿桃包、线面、烛、炮等。做寿要食“太平面”。

丧葬习俗

传统上丧事要“做七”,即在亲人去世后七七四十九天内做法事等。孝男要戴孝,穿麻衣麻帽草鞋,腰扎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

艺术

戏曲音乐

福州人的传统音乐是十番音乐,传统曲艺包括闽剧、福州评话、伬唱、北路戏等。

工艺美术

福州的传统工艺有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福州纸伞、牛角梳等。

建筑

福州民系

  典型福州建筑的封火墙,摄于罗源县

福州民系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民居多为三合型和四合型,注重入口门罩的处理,封火山墙造型尤其独特,比较典型的是马鞍形风火墙。风格明快、灵巧、素雅。代表性的福州民居群落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和闽清的宏琳厝等。

民间信仰

福州人的传统信仰非常丰富。除了妈祖等全闽普遍信仰的神祇外,还有众多的地方神祇,包括开闽圣王、泉安尊王、威武尊王、白马尊王、五福王爷、法主真君、临水夫人、懿德夫人、武夷真君、齐天大圣、董真人、裴真人、马天君、照天君、英武庙英烈王等等,许多神祇仅仅限于某个村落或城镇。每年除夕到元宵期间,有大量的民间游神活动。  

基督教信仰

清末时期,有很多福州人信仰基督教,特别在福清,闽清,古田等。今天的海外福州人社会当中,还可以看到福州基督徒把信仰带到南洋的足迹;如马来西亚的诗巫,和实兆远。直到如今,他们的子子孙孙还仍然保留着祖先们的传下来的基督教信仰。东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基督徒人口比例高达44%。

饮食

福州人的传统菜系为闽菜中的福州菜。

海外移民

老移民

自宋代起,就有明确见诸于文字记录的福州人海外经商移民活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有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定居。明代中叶后,福州地区有不少人移居日本,还有人迁往东南亚。清末有大量的福州十邑人以各种形式移民东南亚,并形成了规模可观的福州人社区,比如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实兆远和沙捞越州的诗巫。这个移民潮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为政治形势的改变,此后直到1970年代,福州人的海外移民基本停止。  

新移民

1970年代开始,福州人开始新一阶段的移民潮。移出地主要为闽江口的福州、长乐、福清、连江等市县,主要移民目的地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这一阶段的新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采取了不合法的手段进入所在国,也有相当多的人最后取得了合法居留权。福州新移民分布极为广泛,遍布于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在海外形成了大量新的福州人社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纽约的曼哈顿华埠。在海外福州人社会当中,既有“长乐人在美国,福清人在日本”的说法。

移民团体

福建社团理事会

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

名人

国内 海外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源流-宋福州刘姓分系
宋期间福州刘姓分系的初步考证《中华姓氏通史、刘姓》写到福建的刘姓,唐末到北宋还人丁不旺,家族势力不强,只是地方上一支普通姓氏。反之,提出因刘存、刘昌祖入闽开基,定居福州凤岗,始成两宋旺族。这种观点与史实不相符。福建的地理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虽然唐末经历了五代十国的诸候割椐,战争不断,但福建是比较稳定的,主要是闽王王审知采取保境息民等著有成效的治闽策略,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经济还得到发展。所以到了宋朝立国后,“闽八郡之士取名第如拾芥,相挽引居台省、历卿不绝于世,举天下言得第之多者必以闽为首称”。①仅福州地区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至宝佑四年(1256年)文进士共3975人(如包括宋皇帝赵姓宗子中进士达4258),武进士309人。(以宋《三山志》为依据,记载到宝佑四年,如加《闽书》、《八闽通志》记载到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止还有一百余人)。刘姓共中文进士141人,武进士14人。北宋年间...
· 客家民系
· 广府民系
简介广义的广府民系包括九大分支,包括粤海民系、莞宝民系、罗广民系、四邑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以及吴化民系。近年来,随着对古“广信”的研究,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据此,一些学者以行政区划来解释“广府”,认为“广府”即“广信府”[1]。古广信原是远古岭南苍梧古国的治所在地,是岭南和珠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6]。古苍梧(广信)地区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粤语的发源地[6]。定义狭义狭义的广府民系即“广府人”,又称粤海民系,旧称番禺旧裔。从定义上说,广府民系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民系:民族与民系:广府人是汉文化之下的一个民系分支。语言:粤语是广府人的母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但底层有大量的侗台成分,这些底层成分通常能在广西壮语中找到同源词,来自古代的俚、僚。文化:广府民系内部对于本民系的共同心理认同感比较强烈,民系凝聚力强,普遍为繁荣的岭南和广东文...
· [福建]福州城门林氏世系
林昌佑--泽--伯奋、仲堪、仲超、叔献、季通、季琮、季材伯奋--次周、次蠡仲堪--次膺(城门之祖)、次庄、次翰、次孟、次回季通--次杨、次伊季材--次衡次膺生九子枢、棣、桷等登进士,余皆以祖荫明经及第,授郡守,号为后九牧。膺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北楼、上林、塘滨、厚埔、总局、桧亭、古龙、剑石、城门等处,皆其裔也。
· 吴越民系
起源文明最早起源于江南一带的文明,如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属古代中原人所称的百越地区。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后来两地连年交战,彼此文化上相互渗透同化,最终融为一体。吴、越两国属于同一个部族,即吴越族,最初被中原诸侯视为蛮族,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被同化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古越语是今天的吴语的源头。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后期随着北方连年战乱,开始衣冠南渡,在晋朝五胡乱华之后,大量北方华人贵族豪强南渡江南(包括后来靖康之变后的宋室南迁),从而又将北人带入其中。文化吴越自古文人辈出,是古代状元和进士产生最多的地方,以及当今出产两院院士最多的地区。文化特征----“士族精神、书生气质”尚文崇儒阳明学经世致用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