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楚悼王如果不死,吴起变法还能成功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5
转发:0
评论:0
楚悼王如果不死,吴起变法还能成功吗?,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如果楚悼王活更久,吴起也不能变法成功。看过战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如果楚悼王活更久,吴起也不能变法成功。

  看过战国那段历史,相信很多人会深深触动于烽火连城,诸侯争霸,更不会忘记各诸侯国依次变法强国,而那些为变法,为战争牺牲的英雄人物。齐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之盛况,各家学说纷纷登上政治舞台,企图获得君主青睐,成为流芳百世的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开篇第一个重点介绍的人物就是战国吴起,最早施行变法强国政策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

  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致仕。鲁国人呢,看中了吴起的才能,想让他当将军,去攻打齐国。可是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鲁国人就一直犹豫不决,吴起则是毫不犹豫的杀掉自己的妻子,然后当上将军,不负众望大破齐师。俗话说,树大招风,吴起这种心坚如铁,杀伐果断,才能过人的人是不愁的前途的,他一定能够功成名就,而且是在很短时间内。但是,你一个外来者想要在根基深厚的世族之间分一杯羹,就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与势力。事实证明,吴起的孤单力薄是他最大的弱点,也是他最后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

image.png

  有人向鲁侯进谗言:

  “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就这样,一个大将被推向魏国,楚国怀抱,并在一段时间内强大了楚国实力,不知鲁国人是否会后悔的捶胸顿足。

  这样的人足够冷酷,足够无情,足够杀伐果断,而这种杀伐果断,在于他内心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他来说,妻子重要,母亲不重要,家不是重要的,而功名利禄,个人事业与成就远胜于家庭,这大抵是古人出生便被灌输的使命,更突出自己在国家事业中的作用,所以史书很少有描写个人家庭部分。

  《大学》的开篇经术中便介绍了个人与外界的先后关系,也是整本书的主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很多致仕的人则直接跳过齐家,直接治国,前期修身好的人则可能做了好官,虽不能明明德于天下,至少史书上也能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修身差的则就不忍直视了,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无功无过的过一生也算圆满,最怕遗臭万年。

  吴起就真的矛盾了,治国方面吧,他有不小成就,并且为以后秦国变法提供了前车之鉴;齐家这个不行,老婆杀了,母亲去世而不去悼唁,不是一个好丈夫和好儿子;致知吧,也是无话可说,法家思想精通,还是一个革命家,军事家;修身和正其心吧,有些矛盾,亦正亦邪。为什么如此说呢?看看《资治通鉴》对他的描述: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很难想象吴起这个为了自己将军地位,能够杀害自己妻子,母亲逝世也不去奔丧的人,能够与士兵同住,士兵得了毒疮,还为士兵吸出毒汁,甚至对魏武侯说出治国安邦“在德不在险”这样的高尚论调。

  吴起在魏国遇到伯乐了吗?他能够风生水起吗?遇到了伯乐魏文侯,可惜文侯死的太早。吴起内心一定是“文侯,我真的希望你再活五百年,俺还没实现毕生抱负,你不能丢下我一个人。”可惜历史不会让一个人顺风顺水,看看吴起逃亡魏国之初,李克向魏文侯的评价: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看吧,先说他的缺点,君王先入为主,他就很难摆脱第一印象。

image.png

  读到这里,我的想法是,他贪婪而好色,然用兵也厉害。有优势有劣势,却不能扬长避短,有弱点就好,弱点被拿捏在君王手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其长处,成为君王手中的一把利剑。一个没有弱点的人,才是难于控制的人。

  起初,吴起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莽夫,没有文化,可是他却能用禹灭三苗氏,商汤灭夏桀,周武王灭商纣,这样的历史事件来劝诫魏武侯要施行德政,治理江山在德不在险。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治国才能,让人无法联想到杀妻,贪婪,好色。终归是,人无完人吧,太完美反而不真实。

  然,国相公叔的仆人,却能够轻易的说出吴起“刚劲自喜”的性格缺陷,这样的缺陷又是一个莽夫形象,而莽夫是极易除去的,可怜一个军事大家,居然被一个仆人,一个小人小小算计而被迫逃离魏国。

  吴起继续逃亡,到了楚国,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楚悼王,从此在政坛上那时如鱼得水,威风凛凛。

  楚悼王对他是极为欣赏,直接封为相,也就是直接治国,不像以前得从将军做起,一步步打擂升级,一不小心还被小人干掉。现在多好啊,只要君王这座靠山在,看谁敢来老虎头上拔须。所以吴起开始了他的变法大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起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这真的是一只老虎和一群狮子抢地盘,世族功勋阶级的庞大与盘根错节的势力,不是你一个小小臣子可以撼动的,即使是一届君王在位期间,也难以实现。不管后续如何,当下楚国是耀武扬威,吴起也跟着水涨船高,风光无限。

  说起变法,我们首先想到商鞅,很少有人想到商鞅之前有吴起,商鞅变法很多借鉴于吴起变法,无论是疏远权贵,还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富国强兵都由吴起起了头。

  从前面的描述,我们看到吴起这个人刚直,有德才,又有些鲁莽。变法实现了阶段性的强国,可它触及了楚国权贵的利益,权贵这个庞大阶层,一年年积累下来的势力,盘根错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连根拔起,这就导致楚悼王死后吴起的极其惨烈下场,那些权贵们连君王的尊贵身体都不再顾及,将吴起和君王一起射成了马蜂窝。

  这一时期,似乎秦国也在实施变法强国,商鞅也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而此时秦孝公也快驾鹤西游了,这两大法家思想大将,最后的下场让人可嗟可叹。

  楚肃王即位后,使令尹诛尽作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趁机削弱了世族贵勋们的势力,权利极大的掌握在君王手中。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的做法如出一辙,最终受惠的都是君王,无论是变法一方的大权,还是庞大权贵阶层的权力,都集中在君王手中,真正是幕后大老板,政治赢家。

  吴起精通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他创建战国最精锐的步军--魏武卒,无往不胜,让楚国实现强国,他奉劝君主,以仁德治国。为什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之人,不为人知呢?徇着他出仕的踪迹,鲁国,魏国,楚国,一路上追求功名而不得。同样是变法,商鞅名留青史,而吴起却籍籍无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军事上无败绩的将军,为什么没有跻身战国四大名将呢?

  吴起创建了武卒制。那时的步兵在战国时期是多么厉害,这支队伍放到楚悼王手中,就是一把刚出鞘的利剑,急需鲜血来展现自己的风采。俗话说,实权和虚名比起来,很多人更偏爱实权,无论官场还是职场,只要是名利场,有机会就会选择实权。皇帝手握兵权,腰杆子就能挺起来。这一把利剑,过五关斩六将,在世族大家中砍来砍去,用世族的鲜血展现自己的风姿,和世族大家形成分足鼎立之势,进而瓦解世族间盘根错节的庞大势力,虽然吴起牺牲了,但是皇帝最终手握两方大权。纵观秦国变法,历史是何其相似。

image.png

  无论废除世卿,还是削除官员制度中的冗余官员,都直接涉及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利益,吴起没有充分利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孤身一人对抗贵族和中产阶级,变法没有惠及百姓的条款,所以他个人的生死对百姓来说无关紧要,千百年来,民生问题解决了,百姓就不会反抗,而战国这个物资匮乏,民生疾苦的时代,吴起没有因时造势,充分发挥强大农民团的力量。

  吴起这个人,放现在来说,那就是工作狂,事业心极重,对于家庭来说,他不会是父母的孝顺儿子,不会是女人的好丈夫,不会是子女的好父亲。不过呢,时代环境不同,我们也不能一而概之,太多古人都是如此,大宋的郑国公富弼出使契丹时,女死儿生均不予理会,甚至不拆看家书。其实,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史书很少记载人物的家庭事迹,大多关注在人物的事业上,也变相说明了他们受的教育。

  如果吴起的伯乐魏文侯,楚悼王活的时间长一些,吴起能功成名就吗?我认为即使他们活的时间长,吴起的路也走不长。

  这就像职场,为什么各方能力都很强,却无法向上升?我们不能归咎于周围的环境,说小人居多或者是别人排挤。归根是心态的问题,他太过于追求功名,而功名这种东西,你越追求越求而不得,因为你太过在意,才会觉得求而不得,才会痛苦。这种痛苦,一点点就会放大到很大,所以我们看到吴起辗转三国,却依然没有得到一个很高的地位。

  即使在现代,恐怕他也很难走向高位,充其量是老板手中的一把利剑。没有背景,没有家族的羁绊,没有战队,没有抱团。有能力没有背景的人最好拿捏,最得老板喜爱,因为对方的命脉捏在自己手里,又没有可以抗衡的势力。这剑往往身先士卒。剑砍得多,也就磨损得快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紧紧的攀附着老板。所以魏文侯死后,吴起不再有上升的可能,楚悼王死后,吴起被贵族射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始皇如果不死,刘邦项羽起义能够成功吗?
要论中国历史上最叱咤风云尤其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非秦始皇嬴政莫属。秦始皇从前230年至前221年,用10年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山东六国,在三十九岁年富力强之时,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起了秦朝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网络配图然而,就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四年时间,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便迅速土崩瓦解,分崩离析,以让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覆亡了。那么,如果秦始皇不死,这里说的是如果,秦朝会这么快速地灭亡吗?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窃以为,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起义根本不可能成功!理由当然很多,关键一点,就是秦始皇有着当时中国疆域上最勇猛最强悍的军队。秦朝的军队有多勇猛强悍呢?看看秦军与匈奴作战就知道。网络配图秦军对军功的表彰,主要是以敌人的头颅来确定。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与匈奴开战,在战场上,秦军只要把对方击倒,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头先砍下来...
· 如果朱标在长寿一些朱棣还能造反成功吗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长子,明朝第一位皇太子,朱棣则是他的四弟,被册封为燕王。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非要假定朱标长寿一些,活到朱元璋传位给他,那么,小编认为,朱棣必然不是他的对手,也基本上没有夺位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名正言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长子都是父亲首选的继承人,而在王朝传承过程中,还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说明了继承人首选嫡长子,次选长子。按照《明史》等官方史书记载,朱标和朱棣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那么朱标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就是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朱棣没有任何反对他的理由。退一步来说,按照《南京太常寺志》等私家记载,孝慈高皇后马氏没有生育子女,那么朱元璋就没有嫡子,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因此,从名分上来说,朱棣完全不占道义优势。第二,深得人心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将朱标作为继承人来培养,他是吴王的时候,朱标被册立为吴王世子,他称帝以后...
· 变法图强——吴起变法
?吴起来到了郢都,这一次与第一次来完全不同。第一次来的时候,他心怀忐忑,根本没有心情欣赏周围的风景。而这一次不同,他可以从容地端详所见到的一切。“城墙太薄了。”吴起自言自语。郢都的城墙就像南方人的身体一样清秀,但是不够坚固,作为一个首都,完全没有威仪感和安全感。楚悼王像迎接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迎接他,同时也是做样子给大家看:我都这样敬重他,你们不要失礼。吴起有些受宠若惊,不过很快就习以为常,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出生入死的事情都见惯了,还有什么能令他惊慌的。楚王的卿大夫们则表现得非常冷淡,欢迎仪式结束后就都匆匆离去,似乎根本就不认识也不想认识吴起。吴起注视着他们,发出冷笑,他们就是吴起的目标。对付他们,跟对付秦国人是两种方法。“令尹哪,你来了,我就放心走了。我早就跟大王说早点把你请回来,楚国要复兴,就拜托你了。”上一任令尹庄臣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过来,热情地说。“多谢老令尹勉励,吴起一定尽力。”...
· 如果范增不死项羽会输吗
为什么项羽成为楚汉争霸最后的失败者,排除外在因素,个人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项羽本身的弱点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跟项羽的眼界有关。项羽的眼界不高,可以说是鼠目寸光,看问题看事情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实质,这个最主要体现在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上。比如说对田荣的误封,对彭越的失封,对陈馀的错封导致田荣、彭越、陈馀联手叛楚,客观上帮了刘邦。其次,跟项羽的心态有关。项羽的虽然雷厉风行,但却狂妄自大,他进入咸阳宫后,把对暴秦的愤怒化为一把火,而这一一把火把这座宫给烧了。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时,还把劝说他的书生丢进油锅榨油去了。通过这些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心态极为不稳定,他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在困境时,暴燥狂戾、急功近利,在顺境时享图安盎、我行我素。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在脸上展现出来。如此沉不气的人,自然达不到心怀天下的高境界了。再次,跟项羽的性格有关。性格决定...
· 吴起变法简介吴起为变法改革而献身
公元前四世纪八十年代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楚国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时期。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目的,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如子产在郑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等等,这些改革家,除子产得意善终外,李悝的身世因不为史籍记载而不详,吴起和商鞅,都因改革而下场悲惨。吴起,卫国人,曾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奇功。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守,防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遭陷害,投奔楚国,楚悼王十五年时,升任令尹(楚国最高军政官),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吴起变法主要措施是“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让出一些官职以增加收入,减少国家对贵族的供养,收回传世三代的旧贵族爵禄,以节省钱粮支援军队打仗。变法还让一些旧贵族迁“广虚之地”,以开发土地。还有“选贤用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