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指的是谁?他们是人还是神?
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指的是谁?他们是人还是神?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经常说三皇五帝,而“皇帝”这个称呼也是从此而来,秦始皇自认功劳高过三皇五帝,所以要取一个前无古人的称谓,这才有了皇帝。不过三皇五帝到底分别都是谁,他们在历史上是不是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还是说他们只是神话传说中才存在的人物,历史上其实并没有?那就一起来看看,究竟历史上有没有三皇五帝?
我们经常能在书本上看到这样的句子:“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用斧头开天辟地的盘古,无疑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他们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真有其人呢?
史料记载中,有些说“三皇”是燧人、伏羲和神农氏,“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总之,众说不一。大部分的意见是“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 “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此外, “三皇五帝”是人是神,也没有明确的论断。比如,“三皇”中的太吴伏羲氏,史料记载他为古代东夷的部落首领,根据阴阳的变化创制了八卦,还模仿蜘蛛结网发明了渔网,并创制了乐器“瑟”,这很明显属于人类的行为。可是,他却是人头蛇身,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恐怕只能排人妖怪的行列。
又如,神农氏。相传他用树木制作了耒、耜等农具,并发明了草药,为人治病。他虽然有着人身,却是牛头。
和人最相近的要算燧人氏。传说他发明钻木取火,以在森林中捕食野兽为生。
到了“五帝”时期,这些古代的英雄们已经没有牛头或蛇身的怪异长相了。他们不仅和人类一样吃肉食,吃水果,而且更热衷搞发明。比如,仅黄帝就发明了养蚕、缫丝、舟车、文字、音律、算术、历法、棺椁、器皿等。
这些仅属于传说,因为没有确切的年代,也没有相关的资料来证明。我们也可以说, “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时期神话传说和历史考古资料参半的人物。也可把他们看作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
三皇五帝和后来的“皇帝”有什么渊源呢?
“皇”本来的意思是“大”和“美”,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到了战国末期,由于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比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
“帝”原指天帝,是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五帝”时期,“帝”指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
在秦王赢政即位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或称“皇”,或称“帝”,或称“王”,唯独没有“皇帝”一称。古代,由于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因此人们将“国家”作为国的通称。
东汉时期,人们称皇帝为“国家”,因为皇帝是国的化身。唐朝人认为皇帝“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所以,代称皇帝为“圣人”和“宅家”,后者为皇宫里面的皇帝称谓。宋代,取“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之意,故以“庙”、“祖”、 “官家”和“官里”称皇帝。
除了上面的称谓,皇帝的别称还有许多,比如陛下、天子、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等。另外,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在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之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广为流传,到战国时期早有把三皇五帝之说载入史册。“皇”的原义还有“大”和“美”一说,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但《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引》、《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说。“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道教文化来说也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并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包羲(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鼎盛时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君王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皇五帝时代,很多学者忽视其中内含的史实素地,觉得神话时代虚无缥缈甚至胡编乱造,因而难以言说,顾先生就是其中极端者的代表。对古代之帝,近代史学界在解释上有一个悖论,既要打破一元的体系,又非要将所有典籍中的帝排成一个系列,而从文献中排不出来后,就硬说这些帝是编造出来,然后得出五帝就是挑选出来的。
可以想见的是,现在可见的文献是华夏成长过程的记录,主要以华夏为主,兼及东夷等族群,对各族之酋领或其神灵以帝称之,在黄帝之前,各族之帝不知凡几,一统之后,华夷两大族群对此名号未必如秦始皇般加以限制,非一统之酋领仍有以帝称之者。犹如今日俄罗斯联邦的最高元首以总统称之,而其下的联邦组成单位如自治共和国等也有称总统的,我们当然不能将他们排成一条线,排不出就说这些人物是编造的。大禹之后,一统之首脑虽改以夏后、商王称之,但仍有一些族群或以帝称其酋领,华夏等在祭祀及谈论历史仍以帝称之。轻易否定我们偶见的帝是不应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