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什么?让人沉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9
转发:0
评论:0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什么?让人沉思,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让他虽功高震主却善始善终,令人沉思,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让他虽功高震主却善始善终,令人沉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纵观我国的历史,有无数个英雄豪杰,或功勋卓著,或满腹经纶,或功高震主,但是能够善始善终者却很少。而唐朝的郭子仪却能一身正气,功高盖世,且善始善终,实属千年难遇。特别是从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攻克河北,收复两京,再战邺城,大唐的国运几乎系于一身。之后,他又计退吐蕃,二次收复两京。接下来说服回纥,再败吐蕃。最后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真正是以一人之身为天下安危几十年,几乎是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那么,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善始善终的呢?

image.png

  郭子仪的赤胆忠心,君子风范。郭子仪作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七朝元老,赤胆忠心为天子保驾护航,为国家安危效劳,为百姓安定出力,无疑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他的功劳可谓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试想一下,历朝历代的大功臣大英雄,有很多人都会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很凄惨的结局。因为常常有皇帝的戒备心,同僚的嫉妒心,平民的羡慕心等等,总是会让他们越是功劳天大,位高权重,就越会跌得越惨的。可是,郭子仪为人处世的君子风范,让他真正做到了“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能够做到主不疑功,众不嫉位,人不非奢,而且经历了好几代皇帝,其中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不言而喻了。

  郭子仪的荣不骄傲,辱不怨恨。做人难,做名人更难,做封建社会朝廷中的重臣,就难上加难。郭子仪从不贪权,更不恋权。天下太平无事时,皇帝让他归野他就归野,丝毫没有拥兵自重,持权要强的意思,从不赖在位子上不肯走。而当国家有难,皇帝令其出山他就出山,从来没有丝毫怨言,更没有讨价还价的做法,而是立即上马出征。为了江山社稷如此忠心,为了黎民百姓如此上心,而且屡建奇功时从不骄傲,退隐闲居时从不埋怨,对于一般人说来,特别是手握重兵大权的人,真的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难啊。屡黜屡起,反反复复,而他却能忠心无二,从无怨言,也正是大唐的历朝天子们,如此倚重于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吧。

image.png

  郭子仪的博大胸襟,超大智慧。历史上大凡位高权重的人,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的分寸,或跋扈霸道,或骄奢淫逸,或心胸狭窄,或利令智昏等等,而郭子仪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他的胸襟和智慧几乎征服了所有的人。比如有一个权宦小人叫鱼朝恩,曾多次想找茬扳倒郭子仪,最后甚至荒唐地干出扒郭家祖坟的恶事。郭子仪不但没用手里的权力兴师问罪,反倒说这是自己没管理好军队,是老天在惩罚自己的不忠不孝。后来又不顾宰相和众将的提醒劝说,毅然决然只带家僮去赴鱼朝恩的约,并说,所以这样来,是怕你杀我太费周折。郭的极其坦荡和大义凛然,彻底征服了这个权宦小人。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王府豪华奢侈非常讲究,但他立下一个规矩,即从不关门,一切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向世人充分显示出君子的坦荡,告诉人们王府虽奢,但无秘密,更无野心异志。如此真实的他,皇帝和世人又岂能对他心生猜忌呢?

image.png

  综上所述,郭子仪在朝廷中有一颗忠心报国的赤子之心,且功高盖世,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堂堂正正,坦坦荡荡,且宽容睿智,无论是天子还是草民,都会敬重佩服有加,还能不善始善终吗?历史是一面真实的镜子,后人可以从中看到和学会许多东西的。如此的郭子仪,确实应该是一部为人处世极有价值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大家以为如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郭子仪虽功高震主,但为人处世之道让他善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郭子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纵观我国的历史,有无数个英雄豪杰,或功勋卓著,或满腹经纶,或功高震主,但是能够善始善终者却很少。而唐朝的郭子仪却能一身正气,功高盖世,且善始善终,实属千年难遇。特别是从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攻克河北,收复两京,再战邺城,大唐的国运几乎系于一身。之后,他又计退吐蕃,二次收复两京。接下来说服回纥,再败吐蕃。最后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真正是以一人之身为天下安危几十年,几乎是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那么,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善始善终的呢?郭子仪的赤胆忠心,君子风范。郭子仪作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七朝元老,赤胆忠心为天子保驾护航,为国家安危效劳,为百姓安定出力,无疑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他的功劳可谓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试想一下,历朝历代的大功臣大英雄,有很多人都会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很凄惨的结局。因为常常有皇帝的...
· 刘邦为什么让陈平去杀樊哙,陈平的为人处世之道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需要先来研究一下,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陈平年轻时候分肉,分得让大家满意。他为什么让大家满意?是他切割得轻重一样吗?肯定不是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随便一个厨师水平都比陈平高。那是什么呢?我觉得是陈平能掌握别人的心理,知道人家喜欢什么样的肉,他在分的时候投其所好,这样大家才会很高兴。(陈平)后来陈平过江,上了贼船。他知道性命难保,赶紧把上衣脱下来,扔进船里,然后去帮贼划船。贼本来要砍了他,看到他身无分文,自然就没有再动手。陈平能躲过这一劫,就在于他从对方内心里去想。贼需要的是钱,不是命。只不过别人不愿意拿钱出来,贼才连带把命也要了。既然如此,他把上身裸露出来,就是告诉对方,自己身上没钱,不用要他的命了。陈平从项羽那里转投刘邦,因刘邦很器重他,引起刘邦的那一帮发小哥们不满,纷纷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不是,说他年轻的时候与嫂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说他贪图贿赂,总之是品行不好,不能...
· 祝氏文化传承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南京第七届华夏祝氏宗亲联谊会上,有先生提及了祝氏的“贵族基因”。这个所谓的“贵族基因”,并不是指祝氏在历史上曾经飞黄腾达,或有人做过多大的官、发过多大的财,而是只祝氏在血脉传承中的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在当今的时代,梳理和继承这种独一无二的精神遗产,极其重要。因为,在祝氏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相互联系的空前加强,编纂总谱、成立和有效运转各地宗亲会和商会等家族共同目标,都需要我们在家族的传统中吸取道德的血液,从内心里真正认同“天下祝氏一家亲”的理念。由于我手头缺乏其他支系的资料,本文的论述主要以海昌祝氏的家范传承为例证。海昌祝氏是祝后人,元末三五公迁居元花里(今海宁袁华镇)时,系贫寒之家。但在贫寒的状态下,海昌祝氏的先人们却十分重视家教。初修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至1931年续修至第八版的《海昌祝氏宗谱》,列出有专门的“家范”卷。据其记载,有七位海昌祝氏的先人留下了家训,其中包括开美公的...
· 东晋杰出政治家谢安为人处世之道如何?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一直隐居拒绝为官,直到四十多岁才正式出仕。入朝为官后,谢安就为朝廷尽心竭力,为东晋政局稳定、多年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深受后世赞赏。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为出身名门又年少聪慧,谢安从小就得到了东晋许多名士和官员的肯定。然而,谢安志不在仕途,一直拒绝他人的举荐和朝廷的。为了躲避出仕,谢安跑到了会稽东山隐居,与王羲之等一票名士好友游山玩水,悠然自得。除了纵情山水,他当时还一直教育自己谢家的子弟。直到在朝中为官的弟弟战败被贬,谢家在朝廷的势力减弱,谢安才起了出仕之心。公元360年,他先是在桓温帐下作司马,再被任命为太守,之后入朝一路升迁。373年,桓温意图篡位,谢安从容不迫与其笑谈许久,使他不敢下手,在他求九锡之礼时也是谢安借故拖延。谢安竭力辅佐皇帝,缓和桓族势力与朝廷的矛盾,协调百官,稳定朝政。除了政治,谢安在军事上也有颇有成...
· 东汉胡广为何能连绵六朝屹立不倒?胡广的为人处世之道
东汉的胡广,是六朝元老,辅佐过安帝、顺帝、灵帝等六朝皇帝。他被史学家誉为“兴汉以来的绝代奇才”,无论谁主政,他都能得到重用。胡广是孤儿,但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文章尤其写得好。初举孝廉,后中策试第一,授任尚书郎。因为会迎合皇帝,又不得罪同僚,仕途坦荡,五次升迁后,当上了尚书仆射。在之后数十年的宦海碧波中,胡广可谓是浪里白条,游刃有余。胡广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最强盛的时期,匈奴已在窦固、窦宪等强将的打击下,不成气候了。而东汉当时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良好,国力日益昌盛。但是,正因为没有外患了,政坛反而汹流暗涌。在胡广仕途中,历经三次政治大地震。第一次政治大地震是在汉质帝时期至桓帝建和元年。当时跋扈将军梁冀横行霸道,长期把持朝政,在冲帝死后,立了年仅8岁的质帝。其后,又嫌质帝太聪明,不好掌控,就把小皇帝毒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立新皇帝的大事就提上了日程。在立帝问题上,太尉李固与胡广、赵戒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