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投降曹操后为什么又起了反心?张绣的结局是什么?
张绣投降曹操后为什么又起了反心?张绣的结局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发生在曹操进攻张绣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典韦、张绣、贾诩和胡车儿。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后,来到许昌投靠曹操。谋士荀彧建议曹操除掉刘备,但遭到郭嘉的反对。郭嘉认为,一旦除掉刘备,曹操将背负害贤的恶名,对争取天下智谋之士加盟曹操阵营不利。最终,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任命刘备为豫州牧,并拨给刘备三千兵马到豫州上任。
没过多久,曹操得知张绣暗中与刘表勾结,屯兵宛城,企图向许昌发动进攻。曹操大怒,立即率十五万兵马征召张绣。得知曹操亲自率兵前来,张绣的谋士贾诩认为曹操兵强马壮,张绣不是对手,建议张绣向曹操投降。次日,贾诩便与张绣一起来到曹操军营投降。
过了数日,曹操因与张绣的婶娘有染,引发张绣的愤怒,与贾诩一起密谋除掉曹操。按照贾诩提出的计策,张绣借口军中逃往将士增多,请求将自己的军中驻扎在曹操的中军附近。曹操不明真相,满口应允。为了保证叛乱计划的顺利实施,张绣又命偏将胡车儿与典韦饮酒,将其灌醉,以便消除来自典韦的威胁。
张绣与贾诩的计策果然成功。当晚,曹操营寨突然火起。被胡车儿灌醉的典韦在慌乱中也找不到自己的兵器——双戟。此时,叛军蜂拥而至,杀向曹操居住的营寨。典韦拼死挡住寨门,与叛军搏斗,重伤而亡。曹操在逃跑途中陷入困境。长子曹昂将自己的战马给曹操,自己步行逃跑,被叛军所杀。最终,夏侯惇和于禁等将领陆续赶到,令曹操转危为安。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曹操与张绣之间的较量,在历史上确有发生,也被称为“淯水之战”。不过,事情的起因并非是张绣与刘表勾结,企图进攻许昌,而是曹操为了保证许昌的安全主动向张绣发动的进攻。此战的发生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曹操为什么要主动进攻张绣呢?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张绣这支割据势力背后的支持者是荆州牧刘表。刘表与袁绍属于同一阵营,与曹操关系紧张。曹操若想与袁绍展开战略决战、统一北方地区,就必须解决张绣这个后顾之忧,否则将面临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其次,张绣所盘踞的淯水地区,距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很近,对许昌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因此,曹操下定决心在与袁绍决战前先拔掉张绣这颗钉子。
不过,令曹操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亲自率军对阵张绣时,张绣的谋士贾诩便说服了张绣,令张绣不战而降,来自张绣的威胁就这样突然烟消云散。曹操得意忘形,既没有将张绣前往自己的地盘加以监视和控制,也没有就地对张绣所部进行整编,而是做了两件糊涂事。
首先,曹操看上了张济的婶娘并与之有染,此举令张绣非常不满;其次,曹操又打起了拉拢张济心腹胡车儿的念头。《三国志张绣传》注引《傅子》载:“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此举又令张绣怀疑曹操是想借刀杀人除掉自己。
两个事件同时发生,令张绣觉得曹操并非真心招降自己,而是想借机将自己除掉。因此,张绣与谋士贾诩密谋,打算起兵与曹操对抗。而曹操得知张绣再生反意后,也“密有杀绣之计”。事态变得逐渐恶化。
此时,谋士贾诩为张绣出了一个计策,导致了典韦及曹昂的被杀。《三国志张绣传》注引《吴书》载:“(张绣)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胡车儿盗取典韦双戟的故事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据《三国志典韦传》载:“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从这段记载来看,张绣发动偷袭后,典韦为掩护曹操安全撤退拼死抵抗,用的就是自己擅长的兵器——长戟。作者之所以这样虚构,大概是为了突出典韦的神勇形象。但由于小说的描述,胡车儿也背上了害死典韦的黑锅。
淯水之战令曹操损失惨重,不仅猛将典韦阵亡,连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此战还引发了两个结果,一是曹操的夫人丁氏与曹操彻底决裂,二是为张绣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虽然在两年后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度投降了曹操并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但其子曹丕却对张绣在此战中害死自己的兄长曹昂耿耿于怀。
《三国志张绣传》注引《魏略》载,在一场公开场合中,曹丕当众呵斥张绣说:“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惊恐不已,回到家中后自尽。可以这么说,这一事件不仅对曹操及其家人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同时也成了张绣自尽的根本原因。唯一受益的则是张绣的谋士贾诩。贾诩两次劝说张绣投降,赢得了曹操的欣赏和信任。从此,贾诩在曹魏集团平步青云。至于引发曹、张反目原因之一的胡车儿经此一役后却突然无影无踪,也不知道他的结局究竟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