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为什么被称作“三国第一鬼才谋士”?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为什么被称作“三国第一鬼才谋士”?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郭嘉是曹操身边十分重要的一位谋士,也是曹操能够一统北方的重要功臣。只可惜天妒英才,郭嘉年仅37岁便染疾去世。很多人都喜欢把郭嘉还有诸葛亮等谋士放在一起比较,不过我们都应该听说过一句话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此话似乎已经是让郭嘉力压诸葛亮一筹。那和他们齐名的凤雏又如何呢?这并没有被提到。把郭嘉放置如此之高的位置,以郭嘉的能力来说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实?
郭嘉,号称三国第一鬼才谋士,在三国演义场不多,却拥有大量的粉丝。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同年秋,曹操北征乌桓大胜而归,郭嘉病逝在途中。
作为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最重要的谋士,因为时空的交错未能有缘一较高下。所以,后世也有一种说法:“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卧龙诸葛亮是什么身份?说起智谋,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小说演义,都把诸葛亮当成是第一人一般的的存在,但是一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又将郭嘉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郭嘉真那么强吗?
170年,郭嘉出生于颍川(河南省禹州市),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起来,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见了袁绍之后,觉得袁公思虑多端,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很难和他一起谋划建王称霸的大业,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一直赋闲了六年。
郭嘉能成为曹操的幕僚,很有些巧合。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再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两人共论天下大事,曹操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真吾主也。”
曹操唯才是用,麾下谋士号称“百人团”,而郭嘉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了。郭嘉一入曹营就得到了曹操的宠爱,甚至是独宠,视为心腹中的心腹,为此,曹操为郭嘉另外专门设立“军师祭酒”一职,就好像孙权为周瑜专门设大都督一职,刘备为诸葛亮专门设军师中郎将一样,为曹操麾下智囊军师之首。当然,这得益于郭嘉才能的展现。
郭嘉战略眼光十分毒辣,对未来局势预判极为精准,说他料事如神是没问题的。不过这一点上,诸葛亮同样称得上料事如神,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给刘备制定好了战略目标,刘备也按照诸葛亮制订的“荆州--西川--北伐”的路线一步步前进。那郭嘉究竟强在哪里?一个字——“奇”!
诸葛亮生性谨慎,而郭嘉敢于出奇冒险。郭嘉追随曹操的时候,曹操还是一个不太起眼的诸侯,实力并不强。所以每当面临重大抉择,曹操总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而此时站出来一锤定音的往往就是郭嘉,而且郭嘉总是提出风险最大,但好处也最大的方案。
如官渡之战前,刘备夺了徐州,与袁绍形成联盟,对抗曹操。当时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而徐州是曹军的右翼,如果曹操和袁绍打起来,刘备随时可以从侧翼打击曹操。当时曹操的兵力捉襟见肘,大部分谋士都认为,主力应该备战袁绍,如果东征徐州,袁绍一定会趁机向南进攻,腹背受敌,局势将变得更加危险。
但郭嘉针锋相对说,袁绍优柔寡断,对战场变化反应慢,只要东征迅速,等他明白过来已经晚了。曹操接受郭嘉建议,出人意料地亲征徐州,刘备措手不及,大败。至于袁绍正如郭嘉所料,等反应过来想有所动作,曹操已经凯旋回师了。
由于袁绍太强,曹操想打官渡之战,但是心里却没底,后来竟有了打退堂鼓心思。郭嘉张口就是“十胜十败”,曹操吃了定心丸,大败袁绍,为以后的称霸打下坚实基础。
北方基本平定之后,东北的乌桓又成了一个潜在威胁。曹操想解决乌桓,又担心荆州刘表、刘备会趁机进攻。又是郭嘉出面,断言刘表不足为虑:“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他算定刘表懦弱,就算刘备想来,刘表也必不允许。果然直到曹操凯旋,刘表刘备也没敢来犯。
远征乌桓的路上,山高路远,部队行进缓慢,郭嘉果断建议曹操放弃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亲率一支骑兵快马奔袭二百里,突入乌桓的领地,取得白狼山大捷,乌桓主力基本被消灭,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至此,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
种种事例表明,郭嘉的确配得上“鬼才”这个称号,虽让曹操每每冒险游走于刀尖之上,却能让曹操在最危险的处境获得最大的利益,相比之下,诸葛亮似乎过于谨慎。来自对手的评价总是最准确的,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诸葛亮自己也曾表示:“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甚至谨慎到不相信任何人,唯恐别人出一点差错,会导致他前功尽弃。“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魏延打算奇袭曹魏,而且只要5千精兵,但是诸葛亮“制而不允”,5千精兵级别的冒险他都不愿尝试。只好规规矩矩兵出祁山,跟曹魏正面硬刚,结果六出祁山,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因此,有“诸葛一生唯谨慎”一说。
所以刘备在世时,行军打仗方面他是不愿意用诸葛亮的,而更喜欢法正。“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在刘备眼中是一个大管家的形象,是可以治国的相才,而不是打天下的帅才。蜀汉后期,在司马懿摸清诸葛亮的性格后,可以说完全掌控了诸葛亮和蜀汉的命运,北伐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当然,诸葛亮这种“谨慎”背后,交织着太多的无奈与成熟、责任与地位等复杂因素。从二十六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故,刘备从来就没有富裕过,没有资本可以让诸葛亮冒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