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赵匡胤之死: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是赵匡义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7
转发:0
评论:0
赵匡胤之死: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是赵匡义吗?,976年初冬,已经是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赵匡胤去世的那天,《宋史》中只作了

  976年初冬,已经是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赵匡胤去世的那天,《宋史》中只作了一条最为简单的记载:“癸丑(指日期)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在这之前,没有皇帝患病以及如何医治的任何记录,在这之后,也没有说明帝位继承的任何问题。一个年方五十岁的大活人,怎么说死就死!别说是堂堂的开国之君,就是民间的家谱,记事也不能如此简单。现代人都知道,对于总统、总理之类的重要人物,生了病都会报道。如果没有患病的报道,突然死了,那就是死得不正常,有在政变中被杀的可能。《宋史》中对赵匡胤的“驾崩”说得如此简单,那就说明其中必然有大问题。

  那天晚上,东京皇城里皇宫的寝殿静悄悄,值班的太监、宫女既不敢走远,又不敢靠近。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晚官家(在宋王朝,所有的臣民对皇帝都称官家,这里所说的官家是指赵匡胤)独宿于寝殿,并且把其弟晋王(指赵光义)召进宫来,商量国家大事。两个人一边谈话,一边喝点小酒。他们为了怕外人偷听谈话的内容,就把太监、宫女一律赶到殿下去。到了殿下,只能通过门窗遥望殿里的动静,至于殿里人所说的话,就一概听不清了。殿里的兄弟二人先是低声密谈,后来声音越来越大,好像发生了争执,又见晋王来回走动,或坐或起。然后忽听得官家大叫一声,好像在说:“你好自为之,你好自为之……”其声凄厉,又听到玉斧(一种文具)落地的声音,从此寂静无声。隔了一阵,突然听到殿里人声嘈杂,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官家归天了!”大家乱成一团,那些守在殿外的太监、宫女都觉得大惑不解,一直没有听说官家有什么不舒服,怎么转眼之间,说归天就归天了。

 赵匡胤4.jpg 

网络配图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一千多年前,皇宫里深夜发生的事,连当时的太监宫女都闹不清楚,你是怎么知道的?

  不错,这个问题该问。我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也会问个明白。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上面所说的情况全部来自可靠的史料,而不是我凭空编造出来的。如果像写小说那样,可以编造一些情节,那我一定会编得更为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来吸引大家的眼球,而不会写得那么枯燥,那么糊里糊涂,不仅是当时的太监宫女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连今天的读者也会想来想去想不明白。

  刚才我上面所记述的,是当夜太监宫女们在殿外的所见所闻。至于殿里发生的事情呢,让我再引另外一份史料,继续记述下去。

  当时殿里人声嘈杂,议论纷纷,宋皇后最先来到,她大声急叫大太监王继恩去喊德芳(赵匡胤的小儿子)。王继恩走后,她就在寝殿中坐等。不久,王继恩回来了,她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还未来得及答话,她一眼就看到了王继恩身后的晋王(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不禁大吃一惊,心里明白自己已经落进了赵光义布置好的圈套,只好立刻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并且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你了。”赵光义这时已经毫不掩饰,满口答应:“可以共保富贵,请你不必担心。”——当时大太监王继恩敢于公开违抗宋皇后的意旨,不喊赵德芳而喊赵光义,说明他已被收买,成为赵光义的死党。

  这一段记载出自什么史料,我可以明白地告诉你,是出自司马光的著作《涑水纪闻》。司马光是一位以耿直闻名的大史学家,他说名道姓的记载,必有根据,不会乱造谣言。至于前一段记载(就是当夜太监与宫女的所见所闻)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那是出自《续湘山野录》等书,来源不止一处,但是所说的内容大致相同。这更说明确实有这么回事,如果是编造的,不同的来源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怎么会一致呢?

  对于杀害赵匡胤的凶手、犯罪嫌疑人,我们既然已经点了赵光义的名,那就不得不对赵家的家世作一番简单的介绍。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是一个军人,后周时代,父子同在军中任职。他有五个儿子,叫做匡济、匡胤、匡义、匡美、匡赞,头尾两个早死,中间三个养大成人。为什么后来这几个人的名字全不相同,这是因为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所造成的麻烦。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匡”字不能用了,匡义就只好改为光义,匡美就只好改为光美。十六年之后,赵光义又当了皇帝,光美只好又改名字,改为廷美。赵光义比赵匡胤小12岁,从小就聪明伶俐,颇有心机,很得父兄的欢心。赵匡胤办事精明能干,处理问题也有决断,却看不透这个亲弟弟内心的凶险,最后才遭到他的暗算。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不断提拔赵光义,一直把他提到开封府尹(首都市长)。在赵匡胤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心的时候,赵光义也在日夜操心,他操心的是如何在开封府培植个人的势力,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夺取帝位。

  赵匡胤5.png

网络配图

    976年,赵匡胤带领文武百官西去洛阳,考查山川形势,准备迁都。一旦迁都成功,赵光义在开封府所培植的个人势力就会付之东流。他不能等待赵匡胤自然死亡,因为当时赵匡胤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且都已成年,赵匡胤如果自然死亡,帝位就没有他的份。所以从洛阳回到开封不久,他就决心冒险对赵匡胤下手。恰好这一天赵匡胤邀他进宫商量国事(很可能就是商量迁都的事),两人发生争执(这就是太监、宫女们从殿外向内看到的一切)。在争执之前,赵光义早已在赵匡胤的酒杯中下了毒药,后来药性开始发作,赵匡胤虽然有所察觉,但已头重脚轻,支持不住,这就是他以极其凄厉的声音高喊“你好自为之”的原因。后来,巡夜的太监发现赵匡胤已在抽搐,而且神志不清,不由发出惊呼,赵光义则乘乱离开,回家等待消息。太监与宫女们在殿外倾听时,听得不很清楚。赵匡胤那一声凄厉的惨叫,有人认为说的是“你好自为之”,有人认为说的是:“你做的好事!”从当年十月十九日的上半夜,一直忙到二十日的中午,赵光义安排他多年收买的死党共同行动,控制了宋皇后、赵德昭、赵德芳等人,接收了皇宫和一些重要机构,他自己就在赵匡胤的棺材前面即帝位,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一次宫廷政变。群臣都是外人,而且事起仓促,大家无法阻挡这一幕大悲剧的产生。一时之间,生杀大权都控制在赵光义一人之手。大家虽然明白赵匡胤是被谋杀的,但是谁去报案?凶手就是当今皇帝,你报了案,谁敢帮你立案?不过许多人还是有是非心,对于成天为国事操劳、平时待人宽厚的赵匡胤惨遭暗算,都会产生同情,都想知道事实真相,所以“烛影斧声”万口流传。

  赵光义心里有鬼,也不敢过于追查,只假装不知道。当时有不少高官、知识分子,也参与了这种流言的传播,当中有些人就是宋王朝的开国元勋,他们也是著书修史的内行,会把从民间精心搜集到的(包括从皇宫内部太监宫女口中搜集到的)宝贵资料加以梳理,去伪存真,去芜存精,写进一些野史笔记中去,作为上乘史料保存下来。这些记载有用吗?有用。在赵光义做皇帝的二十一年中,这个惊天大案虽然还没有被公开揭穿,但是在万千臣民中一直流传着对他不利的说法,这造成许多人仇视他,许多人鄙视他,使他心神不定,寝食难安。他想推行的许多政令都推不动,特别是两次伐辽,两次都是大败。在败逃的过程中,没有人愿意拼命保护他,以致他的屁股上被辽兵射中两箭。箭疮年年都要发作,一直医不好(没有人愿意真心为他效劳)。他最后还是死于箭疮的大发作,在病榻上辗转呻吟而亡。

 赵匡胤6.jpg

网络配图

    在他死后,这些说法并未中断。到了金兵南下,二帝被掳,中原广大的老百姓受尽了金兵的蹂躏,这时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盛行,大家就把这场民族的大悲剧归罪于赵光义,说是因为他干尽了坏事才召来的报应。到了宋孝宗赵昚在位的时代,曾经支持大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揭开赵匡胤被谋杀这一大案的真相。赵昚是赵匡胤小儿子赵德芳的后代,他祖先两辈人都遭到赵光义的毒手,他想揭破此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时内外都有压力,内有赵构的压制(赵构是赵光义的子孙),外受金国的威胁(在这个大敌当前的时候,不能暴露宋王朝皇室中这么大的内部矛盾),他只能半公开地揭露,把一些在民间流传已久的说法和材料记载在史书上,留下证据,留下线索,以便让后人在适当的时候再完全揭开此案。李焘对这件事做得恰到好处。他所采用的那些说法、那些记载,就是从一百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到了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要来彻底揭开这件惊天大案,还得采用这些史料,这些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匡胤和赵匡义两兄弟留下的千古难题
赵匡胤和赵匡义这亲兄弟两自周世宗手中篡夺皇位之后,一直对自己的手下将军不放心,最后赵匡胤来个杯酒释兵权,就这样轻松的扫清了手握重兵的将军对自己皇位的威胁。按理说他此时已经可以放心的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芳,可是没成想竟然戏剧性的传给了赵匡义。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两个千古谜案。第一个谜案就是斧声烛影谜案,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病重,但是依然没有忘记国事,在一天晚上找晋王赵匡义塌前议事,而且此时只有这两个人在谈话,不过在远处,有宫人从烛光下看到赵匡义有躲闪之状,又听到赵匡胤以斧戳地,并说道“好为之”。没成想当天夜里,赵匡胤归天。宋皇后赶紧要求太监王继恩把赵德芳带来,可是王继恩竟然将赵匡义找来了,最终赵匡义成功取得了皇位。第二个谜案就是在赵匡义登基之后引发的谜案,这也是赵匡义一手打造。为了让自己的登基变得名正言顺,赵匡义和赵普联手打造了金匮之盟。他们告诉臣子,在太祖建隆二年,...
· 为何说赵匡胤之死最大的嫌疑人是赵光义
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他们一块儿参与了“陈桥兵变”,都算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
· 赵光义是篡位吗赵光义为什么要干掉赵匡胤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的位置一般是由上一位皇帝传给自己的子嗣的,而且这个子嗣一般的要求的是嫡长子,这就是著名的“嫡长子继承制“。千百年这个规矩几乎很少被打破过。不过凡事总会有例外,比如说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其实说是赵匡胤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并不准确,因为赵匡胤在死前并没有立下过什么遗诏要把皇位传给他,而赵匡胤的死本身就是历史上一个千古之谜。赵匡胤的死亡要追溯到个公元976年10月19日,这天夜里,赵匡胤把赵光义叫到了皇宫中一起喝酒。或许两人喝得太过尽兴了,当晚赵光义就留在了宫中。于是蹊跷的事情发生了,隔日的清晨,赵匡胤毫无预兆地暴死,终年五十岁。在古代,能够活到五十岁已经算是比较长寿了,但是按照赵匡胤强健的身体来说,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此前他也没有生过什么大病,突然之间就猝死了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 赵匡胤——赵匡胤溺爱赵光义
赵匡胤对外的事业非常成功,可谓是叱咤风云,然而,由于天性过于仁慈、善良,后来却被自己从小疼爱的弟弟赵光义篡取了江山,可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可说是君子常败于小人之手吧。赵匡胤是一向疼爱这个比自己小着十二岁的弟弟的。早年的时候,赵光义病了,赵匡胤还亲自去他的床头服侍他。在烧艾草热炙之时,赵匡胤总是害怕会烫坏了弟弟,便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试试,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般。赵匡胤总是对身边的大臣们夸赞自己的这个弟弟说:“朕这个兄弟,生下来之时便与一般人不同,你们可以留心瞧瞧,他龙骧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成大器,为朕所不及啊!”也许是赵匡胤太过于溺爱这个弟弟了,才使他这个弟弟内心滋生了要簒其位,并超过他的想法。赵光义脸上一向很随和,与疼爱他的哥哥很亲密,其实内心里阴得很,他的哥哥比他强得太多,在他面前像一座山,使他不得不仰视着他的哥哥,不得不和他的哥哥亲密,不得不讨好他的哥哥,敬老的、爱小的,...
· 赵匡义射箭射死嫂子,赵匡胤为何没生气?
北宋时期,有位宋太祖,赵匡胤,他精通军事政治,也精通武术,他也是宋朝的开国皇帝。959年,周世宗驾崩之前,让他来看官禁军,之后的皇帝继位不久,他就攻打了很多联军,陈桥兵变完成回京城之后,原来的皇帝被迫让位,他就成了皇帝,国号为宋,在历史上成为“北宋”,他在位的时候,他也非常热衷于统一全国,会解散兵权,让他们都去自力更生。这位皇帝可是出生在河南洛阳,他本来就出生军人世家,所以精通武术,能够善战也解释通了这个意思。可是他的去世,让世人都画了个问号,但据说跟他的弟弟有关。说到他的弟弟,那可称为是个魔,他利用哥哥的信任谋权篡位,对弟弟的行为,不知他当时作何感想,当时为了稳住江山,他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和付出,面对弟弟的所作所为,他也是尽可能地堵住别人的嘴,这也可谓是家贼难防。都没想到会对自己的亲弟弟所杀害,所背叛。可是,做尽坏事的赵光义却平安的度过了一生,可是他的子女都遭了罪,他的子孙曾两次惨遭绝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