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穿皮衣有讲究:亲王郡王以外不穿黑狐皮
近日,网络对官员的服饰着装问题颇多议论,见仁见智之言屡屡爆出。
有人认为,官员的服饰着装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品位问题。其实,在清代,官员的服饰着装就是个热闹话题。
清朝入关后,把满族的很多习俗搞了次普及,这其中也包括服饰着装。清朝官员的正式服饰包括花翎、礼帽、帽顶、袍褂、补服、皮裘、朝珠、靴子等等,每一级别的官员都有相应的服饰,法律上不允许自行更改。
网络配图
清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常提到“黄马褂”。在清代,黄马褂分为明黄色和金黄色。跟随皇帝巡行的扈从大臣都准许穿黄马褂,其颜色用明黄色,而正黄旗因为是皇帝的嫡系部队,其官员与兵丁也穿黄马褂,颜色用金黄色。
清朝皇帝对于有功的大臣和将士,常有“赏给黄马褂”和“赏穿黄马褂”的奖励。虽只一字之差,但二者区别很大。“赏给黄马褂”,所赐只有一件。所以某些大臣得到了皇帝赏给的黄马褂,平时绝对舍不得穿,穿坏了就没啦!
“赏穿黄马褂”则大不相同,你尽管堂而皇之地穿吧,穿坏了还可以自己做。但这权利是高级官员才能享有的,譬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一级的高官都“赏穿黄马褂”。但若犯了错误,“赏穿黄马褂”的权利,随时都可能被褫夺的。
冬天,清朝官员穿裘皮大衣分外讲究。亲王郡王之外的官员一律不准穿用黑狐皮,并且对于每一品级的官员所能穿用的裘皮大衣都作了不厌其烦的规定。可以说,在清代官场,如何穿衣服是官员的必修课,穿错了不仅让人笑话,甚至还是大罪过。
在雍正二年(1724年)因为很多官员对于顶戴、补服、裘皮大衣等的混淆乱用,朝廷重申禁令,违者治罪。但有一点还挺人性化的:大冬天被派到关外地区出差的官员,可以“不拘品级”穿裘皮大衣,防止冻出人命。
网络配图
清朝的某些高官手里有钱,难免在服饰上显摆。据《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顶戴上花翎所用的翎管子,一个就价值一万三千两白银。
而当时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立山有朝珠365挂,每天都换一挂戴。据说,这些朝珠最低等的也值到一千两银子,也就是说,这些朝珠的总价值起码值三十六万五千两白银。该尚书真堪称“朝珠叔”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庆亲王家里开宴会,参加的高官都穿着裘皮大衣,整个宴会就好似名贵裘皮展览会,有雀舌犴尖、鸡心犴尖、云南犴尖、凤眼犴尖、银针紫貂、贝勒紫貂、貂爪仁、金丝猴皮、白狐腿、花灰鼠、青种羊、白狼狈、玉带狈、金边嗉等近六十多种。
这些裘皮大衣,一般人听都没听过。以清代官员的俸禄标准,仅凭薪俸收入,要买那些名贵的裘皮大衣实在是不可能的事。
清人欧阳兆熊所撰《水窗春呓》记述,管理河工巨款的官员所穿的裘皮,都是派人携带重金直接到关外购买当年猎获的整张狐皮做的,就是京师大皮货店也惊叹其完美无比。甚至这些官员便服所用的苏杭绸缎料子,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好花样颜色,再下单给苏杭的商户织造的。
《水窗春呓》还说,在清代也有“敝车羸马,布衣粗粝”的官员,吃喝穿用都非常节俭。其实,清代官员的官俸很少,日子过得相当不易。譬如翰林院的翰林们,维持一家人在京师的日常开支都使他们头疼,更不要说是为自己购置高档服饰了。
官员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严格规定,多数以黑缎为质料,至于款式,清朝前期流行方头靴子。有史料叙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翰林的清苦,因为靠官俸过日子,租车都租不起,更谈不上自己买车,只能步行上班,而且,常常亲自去购物。
网络配图
所以,即便没穿官服,在小酒店大市场一看到有穿方头靴子的,就知道必定是翰林无疑。因为,除了翰林之外,其他穿方头靴子的官员是不屑于同老百姓混在一起的。道光年后,官场流行起穿尖头靴子。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有大臣上奏请将官员军民的着装标准从严规定。雍正却不以为然地说:“朕视诸大臣,亦惟视其品行,并不观其服饰。”
他还举例说,作为一品大员的都统巴拜戴的凉帽子,尽管很旧了,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眼里他是个能干的大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