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孔子如何过年?全家守岁 为儿女讲历史故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8
转发:0
评论:0
孔子如何过年?全家守岁为儿女讲历史故事,春节前夕,以画孔子闻名的“孔子画派”代表画家郭德福历时三年在沈阳创绘出专题贺

  春节前夕,以画孔子闻名的“孔子画派”代表画家郭德福历时三年在沈阳创绘出专题贺岁历史组画《孔子过年》。该组画由《青年孔子阖家守岁讲古过年图》《孔子师生枣山守岁弦歌“南风”迎新图》《孔子与家人戏雪图》《孔子阖家爆竹迎春图》等五幅国画作品组成。首次以年文化的专题艺术视角描绘出孔子与家人、学生过年迎新春的生活场景,展示出孔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庭、热爱学生,追求美好理想的人文情怀。也展示出春节文化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青年孔子阖家守岁讲古过年图》描绘出除夕之夜,青年孔子与儿子孔鲤、女儿、妻子亓官氏阖家燃灯守岁,孔子为儿子、女儿讲历史故事的温馨瞬间。画中孔鲤手臂悬挂的傩戏面具既增添了年俗气氛,又暗示出历史故事的传说色彩。《孔子师生枣山守岁弦歌“南风”迎新图》,首次描绘出孔子师生在周游列国期间,在异国依家乡年俗,垒枣山守岁弦歌古诗《南风》的过年生活场景。《孔子与家人戏雪图》《孔子阖家爆竹迎春图》则将绘画视角定格在孔子与儿子、女儿、妻子燃竹、堆雪人迎春过年和谐快乐的节日生活。

  郭德福介绍说:孔子迎春过年吗?我在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时,对此做了专题探访,据说春节兴起于舜,已有4000多年,俗称“过年”。孔子时,鲁国亦有迎春之俗,孔子就是因为春祭后,没有得到国君应分给大臣的祭肉,而离鲁赴卫,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孔子曾评论家乡礼俗:“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以之闺门有礼,故三族和。”据相关资料记载,公元前两千年的一天,舜继位天子,率百官和民众祭天地。后来,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春节。舜还曾弹五弦琴,吟咏《南风》诗:多么和煦的南风啊,可以解除我们百姓心中的忧愁;多么及时的南风啊,可以增加我们百姓的财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由于表达了养民爱物的和谐气象,而为历代所推崇。孔子很喜爱弦歌此诗,曾评价说:“德如泉流,至于今,述而弗忘。”据此我画出了此组画。组画中的垒枣山、守岁、燃爆竹等过年生活细节,都源于我在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时,搜寻到的孔子家乡的古老年俗。垒“枣山”就是将蒸熟的顶部有枣的面食,垒成山形,一座“枣山”可供全家过年食用。“枣”同“早”寓意早登高峰,事业丰收。“守岁”则源于古时的传说,为避一常在岁尾之夜伤人作祟的“怪兽”,亲人便在大年三十之夜相约聚于家中,彻夜燃灯闲谈,避凶趋吉,乞愿新春和谐康泰,称为“守岁”。古时,当地民间传说有名叫“山臊”的病魔,春天遇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古人迎春时,有燃竹以其爆裂之声祛除病邪的风俗,俗称“爆竹”,随着火药的发明,后来逐渐演化为春节燃放的鞭炮。

  郭德福为了画好此组画,曾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遍访孔子师生生活之地,一路采风搜集到许多生动的创作素材。郭德福吸收了山东年画的民间装饰风格,融入水墨丹青技艺,既注重孔子与家人、学生过年迎新的神态刻画,又营造出浓郁年俗文化的生活情趣。郭德福还在组画中题写了长篇题跋,以画记史,以画述史,使该组画可读可赏,图文并茂。

  据悉,像这样以年文化专题艺术视角,描绘孔子与家人、学生过年迎新春生活场景的历史组画,尚属首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讲历史——孔子的快乐
孔子是个历史人物,意味着他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他所做的、所说的,和那个时代的处境、遭遇分不开。也意味着他一生经历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他所做的、所说的,必然是回应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而发的。孔子本来就没打算要让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当作普遍的真理来看待。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下说了那么多话,而背后依循着一套我们可以推断、可以理解,也可以认同的道理与原则。孔子的一生并不顺遂,他选了一条“少有人迹”的道路。30岁之前,他在鲁国未曾有什么可称道的成就,30岁突破性地成了第一个“老师”,然后到将近50岁才出仕,从中都宰、司空到大司寇,但没有几年他就开始周游列国,东奔西走,偶尔才遇到愿意收留他、听听他意见的国君,其他时间都在路上颠沛流离。十四年后他回到鲁国,因为学生越来越有名,借此得以有较为安稳的生活,但又遭遇了儿子和重要弟子的死亡打击。孔子死后,靠子贡、子夏、曾子、有若这几个弟子的...
· 讲历史——孔子的教导
宋代的程颢回忆求学过程中曾“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一个简单的答案,那个“乐”在于理解并掌握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没有要去控制他人,也不依赖外在的结果来证明自己,要追求的是内在的自主。了解了这个“乐”的性质,我们就能进一步明白孔子的“诗之教”与“礼之教”。孔子有一个名叫陈亢的弟子,在《论语》中,他前后只出现过三次,却每次都说奇怪的话,做奇怪的事。《论语·季氏》说: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陈亢去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伯鱼),好奇作为老师的儿子,孔鲤有没有得到特别的教导。孔鲤说:“没有,我大多都是和其他学生一起听父亲教导。有一次父亲...
· 讲历史——孔子的生平(三)——夹谷之会
到了鲁定公九年,“三家”受形势所迫,收束气焰减少冲突,向鲁国君和底下的大夫让步。让步的姿态之一,就是让鲁定公出面任命孔子为中都宰,进而升为司空、大司寇。短时间内,孔子在鲁国官场上的职位快速上升,管辖的事务也快速增加。孔子担任大司寇时,参与了夹谷之会。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齐境内的夹谷见面会谈。此会是由齐国方面主动的,是齐在壮大国力过程中要确保鲁国合作的方式,目标是在会中正式成“盟”,要鲁国承诺之后齐国若有战争,鲁国就一定自动参与在齐国这边,发兵相助。“夹谷之会”中,“孔子相”,意思是孔子是主要的“相礼者”,鲁国这边由孔子负责“盟会之礼”的程序安排。齐人知道鲁国由孔子负责,就有了高度的警戒心。因为孔子“知礼”的声名远播,齐人担心孔子搬出他们不懂的礼的道理,扰乱了他们原本的设想,无法达成逼迫鲁定公“盟”的目的。于是齐人就想了一个方法,故意制造混乱,让此会无法中规中矩地进行。他们事先安排了夹谷附近的群...
· 讲历史——孔子的生平(七)——卫国内乱
孔子在叶公那里待了一阵子,到公元前488年,又回到卫国。这时卫灵公去世了,由卫灵公的孙子即位。国君的位子不传儿子而传孙子,就是因为儿子蒯聩与父亲反目成仇,出亡在外。所以卫国此时的新局面变成新君卫孝公(又称卫出公)即位,而他的亲生父亲,原来的卫国太子蒯聩流亡于齐,没有放弃要借齐国的力量对付自己的儿子;而儿子这边也延续卫灵公的策略,拉拢另外一边的大国晋,用晋国的势力来牵制甚至压迫蒯聩。《论语·子路》说:“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面对这样的情况,子路问孔子:“我们到卫国去,卫国国君如果愿意给你治国的权力,第一件事...
· 讲历史——孔子的家世背景
了解孔子,有一份必须小心应用的材料,就是《史记·孔子世家》。后世传统上经常直接将《孔子世家》中的说法当作史实,只以太史公司马迁的这篇文章来认识孔子。司马迁是个了不起的史家,而且极度尊崇孔子,特别将孔子的生平列入“世家”,而不放进“列传”里,给了孔子一个基于历史评断的贵族身份。然而,别忘了,司马迁的时代,比孔子晚了四五百年,而且当他写《孔子世家》时,他所处的是汉朝重新诠释儒家,以现实需要重新认识孔子的环境。司马迁不可能脱离这样的背景来认识孔子,呈现孔子。要尽量接近孔子的原貌,我们必须尽量挖掘最接近孔子时代的材料。从材料的可信度上看,由孔子弟子在他去世后不久就编撰的《论语》,无疑排名最前,然后就是《左传》。产生于孔子时代的这两部作品,形成了一个标准,供我们用来比对时代较晚的史料。如果不抵触《论语》《左传》,我们可以斟酌,纳入考虑;但若是和《论语》《左传》明显抵触的话,那一定优先相信《论语》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