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不倒翁”冯道:一生侍奉五朝十三帝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历史上,多数人对冯道这个人非常不齿,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只有负面的评价。宋代的欧阳修曾在《新五代史》中骂冯道“不知廉耻为何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后,有些历史学家对冯道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如南怀瑾、樊树志等,认为冯道“见风使舵”的行为在的五代十国中,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于过。
那么,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究竟是有道还是无道呢?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说他无道,大抵有两点原因。首先,认为他没有政治道德,所谓“有奶便是娘”,不忠不义,没有一点儿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气节。其次,是他对契丹卑躬屈膝的态度。石敬瑭曾派冯道出使辽国,以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让他留下时,他又不肯义正词严地直接拒绝,还称“南朝为子,北朝为父”。分明一脸奴才相!
按照如此标准来看,冯道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结合史实分析一下。冯道曾多朝为官,是个经验老到的政客,如果按照我国古代正统思想来看,他的确不忠不义,丧尽了读书人的气节。但是单单这样看未免忽视了客观历史条件:那是一个异常的年代,短短的八十余年,皇帝不知道换了多少个,而且都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当时就相当于由外国人统治中国,他人,是否应该“忠”?如果应该,在朝代的频繁更迭中,在一个比一个残暴昏庸的皇帝中,他要选择哪一个作为“忠”的对象?反过来看,无论哪个朝代的君主都请他去做官,更证明他实实在在是个好官,是肯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在这八十年的大乱里,他“不忠”为百姓带来的好处该是远多于他“忠”带来的好处的。再说契丹一事:首先,他不曾参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勾当,和石敬瑭那样的卖国贼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次,无论他嘴上怎样说,心里还是非常不想留在契丹的,他的恭维不过是韬光养晦的一种手段。后来辽主耶律德光入开封,任他为太傅,使得他能够在暗中保护中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统治,在复杂的形势下减轻了契丹入侵带来的破坏。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历史上,多数人对冯道这个人非常不齿,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只有负面的评价。宋代的欧阳修曾在《新五代史》中骂冯道“不知廉耻为何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后,有些历史学家对冯道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如南怀瑾、樊树志等,认为冯道“见风使舵”的行为在的五代十国中,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于过。
那么,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究竟是有道还是无道呢?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说他无道,大抵有两点原因。首先,认为他没有政治道德,所谓“有奶便是娘”,不忠不义,没有一点儿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气节。其次,是他对契丹卑躬屈膝的态度。石敬瑭曾派冯道出使辽国,以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让他留下时,他又不肯义正词严地直接拒绝,还称“南朝为子,北朝为父”。分明一脸奴才相!
按照如此标准来看,冯道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结合史实分析一下。冯道曾多朝为官,是个经验老到的政客,如果按照我国古代正统思想来看,他的确不忠不义,丧尽了读书人的气节。但是单单这样看未免忽视了客观历史条件:那是一个异常的年代,短短的八十余年,皇帝不知道换了多少个,而且都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当时就相当于由外国人统治中国,他人,是否应该“忠”?如果应该,在朝代的频繁更迭中,在一个比一个残暴昏庸的皇帝中,他要选择哪一个作为“忠”的对象?反过来看,无论哪个朝代的君主都请他去做官,更证明他实实在在是个好官,是肯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在这八十年的大乱里,他“不忠”为百姓带来的好处该是远多于他“忠”带来的好处的。再说契丹一事:首先,他不曾参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勾当,和石敬瑭那样的卖国贼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次,无论他嘴上怎样说,心里还是非常不想留在契丹的,他的恭维不过是韬光养晦的一种手段。后来辽主耶律德光入开封,任他为太傅,使得他能够在暗中保护中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统治,在复杂的形势下减轻了契丹入侵带来的破坏。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再看冯道其人:首先他的人品基本没有问题。“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侍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为人简朴,不贪财。其次,他的确是个好官,能真正为百姓做些实事,他不但时时规劝皇帝关心百姓疾苦,而且在他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另外,他还主持国子监《九经》的刻板印刷工程,历时22年未曾间断,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即使改朝换代,只要冯道不倒,印书的进程就没有耽误。
而“忠”也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一个生于乱世的知识分子,难道非要“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才算得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才算得上是忠吗?如果国家一灭亡大臣们就都应该跟着去死,那么在那混乱的八十年里凡是能有所作为的人都死光了。或者躲到深山老林里,等天下太平了再出来爱国,安享太平?这样的“忠”,是司马光和欧阳修所谓的“忠”。我想冯道的心里,也是有“忠”的标尺的,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前提,打破狭隘的国家和民族的观念,怎样对百姓有好处,他就怎样去做。宋代名臣范质曾赞扬他:“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冯道,对于他的是非功过我们无法定论。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是个聪明人。他在自传中曾说过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还预言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长乐老人但求问心无愧,功过就留与后人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