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官场不倒翁”冯道:一生侍奉五朝十三帝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1
转发:0
评论:0
“官场不倒翁”冯道:一生侍奉五朝十三帝,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历史上,多数人对冯道这个人非常不齿,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只有负面的评价。宋代的欧阳修曾在《新五代史》中骂冯道“不知廉耻为何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后,有些历史学家对冯道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如南怀瑾、樊树志等,认为冯道“见风使舵”的行为在的五代十国中,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于过。

  那么,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究竟是有道还是无道呢?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说他无道,大抵有两点原因。首先,认为他没有政治道德,所谓“有奶便是娘”,不忠不义,没有一点儿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气节。其次,是他对契丹卑躬屈膝的态度。石敬瑭曾派冯道出使辽国,以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让他留下时,他又不肯义正词严地直接拒绝,还称“南朝为子,北朝为父”。分明一脸奴才相!

  按照如此标准来看,冯道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结合史实分析一下。冯道曾多朝为官,是个经验老到的政客,如果按照我国古代正统思想来看,他的确不忠不义,丧尽了读书人的气节。但是单单这样看未免忽视了客观历史条件:那是一个异常的年代,短短的八十余年,皇帝不知道换了多少个,而且都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当时就相当于由外国人统治中国,他人,是否应该“忠”?如果应该,在朝代的频繁更迭中,在一个比一个残暴昏庸的皇帝中,他要选择哪一个作为“忠”的对象?反过来看,无论哪个朝代的君主都请他去做官,更证明他实实在在是个好官,是肯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在这八十年的大乱里,他“不忠”为百姓带来的好处该是远多于他“忠”带来的好处的。再说契丹一事:首先,他不曾参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勾当,和石敬瑭那样的卖国贼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次,无论他嘴上怎样说,心里还是非常不想留在契丹的,他的恭维不过是韬光养晦的一种手段。后来辽主耶律德光入开封,任他为太傅,使得他能够在暗中保护中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统治,在复杂的形势下减轻了契丹入侵带来的破坏。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历史上,多数人对冯道这个人非常不齿,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只有负面的评价。宋代的欧阳修曾在《新五代史》中骂冯道“不知廉耻为何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后,有些历史学家对冯道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如南怀瑾、樊树志等,认为冯道“见风使舵”的行为在的五代十国中,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于过。

  那么,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究竟是有道还是无道呢?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说他无道,大抵有两点原因。首先,认为他没有政治道德,所谓“有奶便是娘”,不忠不义,没有一点儿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气节。其次,是他对契丹卑躬屈膝的态度。石敬瑭曾派冯道出使辽国,以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让他留下时,他又不肯义正词严地直接拒绝,还称“南朝为子,北朝为父”。分明一脸奴才相!

  按照如此标准来看,冯道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结合史实分析一下。冯道曾多朝为官,是个经验老到的政客,如果按照我国古代正统思想来看,他的确不忠不义,丧尽了读书人的气节。但是单单这样看未免忽视了客观历史条件:那是一个异常的年代,短短的八十余年,皇帝不知道换了多少个,而且都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当时就相当于由外国人统治中国,他人,是否应该“忠”?如果应该,在朝代的频繁更迭中,在一个比一个残暴昏庸的皇帝中,他要选择哪一个作为“忠”的对象?反过来看,无论哪个朝代的君主都请他去做官,更证明他实实在在是个好官,是肯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在这八十年的大乱里,他“不忠”为百姓带来的好处该是远多于他“忠”带来的好处的。再说契丹一事:首先,他不曾参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勾当,和石敬瑭那样的卖国贼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次,无论他嘴上怎样说,心里还是非常不想留在契丹的,他的恭维不过是韬光养晦的一种手段。后来辽主耶律德光入开封,任他为太傅,使得他能够在暗中保护中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统治,在复杂的形势下减轻了契丹入侵带来的破坏。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

  再看冯道其人:首先他的人品基本没有问题。“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侍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为人简朴,不贪财。其次,他的确是个好官,能真正为百姓做些实事,他不但时时规劝皇帝关心百姓疾苦,而且在他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另外,他还主持国子监《九经》的刻板印刷工程,历时22年未曾间断,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即使改朝换代,只要冯道不倒,印书的进程就没有耽误。

  而“忠”也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一个生于乱世的知识分子,难道非要“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才算得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才算得上是忠吗?如果国家一灭亡大臣们就都应该跟着去死,那么在那混乱的八十年里凡是能有所作为的人都死光了。或者躲到深山老林里,等天下太平了再出来爱国,安享太平?这样的“忠”,是司马光和欧阳修所谓的“忠”。我想冯道的心里,也是有“忠”的标尺的,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前提,打破狭隘的国家和民族的观念,怎样对百姓有好处,他就怎样去做。宋代名臣范质曾赞扬他:“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冯道,对于他的是非功过我们无法定论。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是个聪明人。他在自传中曾说过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还预言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长乐老人但求问心无愧,功过就留与后人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经五朝侍奉多个皇帝他靠啥成为官场不倒翁?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期间,契丹人灭了后晋以后,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五代”时期是一个形势极不安定的乱世,政权皇帝更迭频仍,官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一个动荡变乱的年代,连皇帝都坐不稳,冯道却营盘铁打,先后经历五朝,侍奉十一君,无论谁家天下他都做高官,朝朝为公卿,而且三次拜相,居相位长达二十余年。他为官时间之长,历任朝代之多,出任职务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遍寻中国历史,冯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其父亲熟读诸子百家,受唐朝尊崇道家风尚影响,对道家极为推崇。冯道出生不久,父亲便依据《道德经》开篇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其取名为道,字可道。年轻时,冯道曾做过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
· 冯道是谁?他为何被称为官场不倒翁?
冯道是一个极为特别的人,让我十分感兴趣的是他“不倒翁”的称号,历经4朝,侍奉过十位皇帝,不倒不倒,妙极妙极。中国的文人都极有风骨,不服权势,不慕金钱,讲究的是知遇之恩,所以自古便有“忠臣不事二主”,连武将也不能免俗。比如吕布,便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讽他善变不忠。连吕布都被骂的这么惨,冯道就更甚了。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时说:“《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说一个文人无廉耻之心,简直是比杀了他还难受。可是,我们这样来评价他,似乎片面了一点。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管是从书中还是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了太...
· 他是唐朝将领,先后竟然侍奉了十三位皇帝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当个大臣实在是高危行业,假若稍有不慎惹怒了皇帝,随时都有可能断送性命,即使是功臣宿将也不例外。毕竟天子之怒,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承受得起的。在历史上,凡是能一直都能得到皇帝宠信,甚至在经历好几位皇帝,依旧能够在朝堂上站住脚跟并叱咤风云的人物,绝对都不简单,要是在不同政权干过,那更是人精中的人精。侯益显然就是这样的人。据史书所载,侯益出身贫寒,其父母只是关中普通农户,但这并不影响其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生在乱世,男儿只有参军入伍,成为威风凛凛的将军,才能保证家人平安。因此侯益从小就刻苦练武,唐昭宗光化年间听闻朝廷募兵,便离家应征,成为唐军中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兵,不过也算是离梦想更近了一步。由于侯益从小练武,身强力壮又武艺高强,很快就在众多士兵中崭露头角,受到上级提拔。几次战争下来,侯益因功累迁至将军,终于实现了自己从小树立的远大抱负。谁知成为将军不久,李唐王朝就走向覆灭,天...
· 冯道: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
冯道在五代史上是一个异类,他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官僚,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做官,并且侍奉了五朝八姓十一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位列宰辅,虽生处乱世,时局,他都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使自己永远立于高位不败。生前辅佐了一个个帝王,阅尽繁华与沧桑,死时葬礼达到万人空巷,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寄哀思。最后被柴荣追封为瀛文懿王。有人说他精通为官之道,一本《荣枯鉴》耗尽毕生心血,也有人讽刺其气节丧尽,到底冯道是个忠臣还是奸臣?”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这首名为《偶感》的诗出自冯道之手,自己就是在虎狼相残的乱世之中也要出人头地,修命立身的志向。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
· 清官纪晓岚:乾隆朝官场上的“不倒翁”
因整理《四库全书》、纂修总目有功,纪晓岚此后平步青云:被提拔为内阁学士;授兵部侍郎、御史、礼部尚书;又调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1805年2月,纪晓岚离开人世,当时他已升任为协办大学士18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句词道出的是传统中国人心底的英雄梦:帮助君王,留下美名世代传扬。到了清代中期,情况出现了变化——乾隆皇帝要思想文化,于是疆场厮杀转为文化清理,风云际会,纪晓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此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曾点评过许多学术典籍与名家诗歌,也撰写过家喻户晓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这些都无法与《四库全书》相媲美。《四库全书》成为纪晓岚一生最大的荣光。这荣光的背后,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载浮载沉的人生道路。网络配图记载自己的奇遇1724年,纪晓岚诞生于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庄。他的出生被附会了种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