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中原霸主魏惠王:迁都大梁,称雄中原
在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魏惠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继位后妥善解决国内矛盾,振奋军威,一举攻破秦国都城,打得秦孝公节节败退。他迁都大梁,构建了以大梁为中心的水网,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沉着应对赵、秦、齐、楚四个强国的联合进攻,取得了这场大战的全面胜利,把魏国的霸业推到了颠峰。他在战国列强中率先称王,敢于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成为中原霸主,将外交艺术推向极致……
一、荣登君位,重振雄风
魏国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出来的。晋国本是春秋初期最为强大的封国之一,后来由于内乱频繁,政权渐渐被势力强大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掌握。公元前403年,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联合起来灭掉了晋国。以“三家分晋”为标志,魏国迅速崛起,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
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雄才大略。他手下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李悝、吴起、西门豹,都是平民出身的优秀人才。李俚为相期间变法图强,使社会得到长时间的安定。西门豹在邺城兴办灌溉工程,发展经济,使魏国更加富足。吴起镇守西河之地,屡战屡胜,打得秦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魏文侯在位50多年,魏国的实力蒸蒸日上。第二任君王魏武侯继续开拓疆土,夺取了中原地区的大块土地。公元前391年,魏武侯联合韩、赵与楚国在大梁、榆关(河南中牟)一带展开激战,大败楚军,占据大梁。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国君的努力,魏国已经成为了当时诸侯中的超级强国。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儿子,原名魏莹,少年聪颖,颇受他爷爷魏文侯的喜欢。魏文侯请名师对他悉心栽培,魏莹很快就崭露头角。但另一个魏国公子公仲缓也有才能,受到李悝等人青睐和拥戴。由于魏武侯生前没有立下太子,他死后引起了两位公子的君位之争。韩、赵两国趁机发兵打魏国,魏国几近灭亡。但是,韩、赵两国各怀心思,对于如何处置魏国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结果韩国单方撤军,赵国联合公仲缓继续攻打魏莹,企图独占魏国。魏莹在叔叔公叔痤的帮助下大败赵国和公仲缓的联军,取得了君位争夺的胜利。
经过这场内乱,魏国受到重创,实力有所削弱。魏惠王上任伊始,在消除恩怨、稳定人心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他决心重振军威,亲自选拔了庞涓、公子昂、龙贾等青年将领,使魏军实力大增。庞涓攻破秦国都城栎阳,迫使秦孝公迁都回雍。魏国声势大振,再现昔日的霸主雄风。
二、迁都大梁,争霸中原
魏惠王在重创秦国之后,将都城迁至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是开封有明确记载的首次建都。因为迁都大梁,魏国又被称为梁国,魏惠王又被称为梁惠王。
然而,由于各种史籍上对迁都时间的记载不一,历史上对迁都的原因存有争议。人们通常认为魏惠王迁都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为躲避强秦的骚扰;二是为争霸中原。
《史记》记载的迁都时间为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迁都的原因是当时秦、赵、齐联合进攻魏国,商鞅施诡计俘获魏将公子印,大败魏军并且攻占了魏国的旧都安邑,魏惠王被迫迁都。因为这种说法为《史记》所首倡,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在《资治通鉴》中也得以延袭。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国派重兵围赵都邯郸,第二年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赵。田忌打算直接进入赵国攻击魏军,孙膑则建议利用大梁城内空虚之机,“引兵疾走大梁”,迫使魏军撤军自救,以解邯郸之围。田忌采纳了孙膑建议,魏军果然回师自救。
关于“围魏救赵”的时间,《战国策》等史籍与《史记》记载大体一致。这说明至少在魏惠王十七年之前,魏国就已迁都大梁,所以齐国才把大梁作为主要进攻目标。
既然《史记》纪年明显有误,成书年代更为久远的《竹书纪年》便成了更有说服力的史料。这本书被考证为魏惠王之子魏襄王时的史官所作,可以说是魏国的官方档案材料。
然而,由于《竹书纪年》书简残缺错乱,后人在对它考正时也有分歧。同样依据这本书,《水经注》、《汉书》注等都引作魏惠王六年,即公元前364年;而《史记集解》、《孟子正义》等却引为魏惠王九年,即公元前361年。
虽然两种说法时间相差3年,但这对于考察魏惠王迁都的背景和原因,应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不管迁都时间是在六年还是九年,都是在魏惠王即位后不久。
当时,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数十年的奋斗,魏国已经成为列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魏惠王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迅速巩固霸权,使魏国达到鼎盛。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强大起来的,此前各方面都比魏国落后,与魏国多次交战也败多胜少,长期受到魏国的压制。商鞅入秦的时间是秦孝公元年,即魏惠王九年,直到5年后任左庶长才开始变法。如果说在商鞅入秦之前,魏国便畏惧秦国,为躲避秦国骚扰被迫迁都,显然不符合两国当时的实力对比。
大梁地处中原地区的腹心部位。魏惠王要继续壮大实力、称霸诸侯,就要积极向中原发展。他即位后不久便迁都大梁,并非畏惧秦国,而是力图争霸中原。从当时各国的形势和实力对比来看,迁都大梁极有可能是魏惠王在即位前就已经定下的基本策略,即位以后很快着手实施。
三、营建大梁,构建水网
魏国的都城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西边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回旋余地狭窄,极易受到封锁和攻击。大梁则处于中原地区的核心,可以让魏国拥有更为肥沃的土地、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的空间。迁都以后,魏惠王苦心经营,把大梁城建造得规模宏大、坚固无比。
他所建造的大梁城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城内大街长约10里,居民约有三四十万。可以说,大梁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诸侯各国中规模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城市,惟有齐国的都城临淄。
大梁城交通四通八达,物产极为丰富,有利于东进南下继续扩张。魏惠王把大梁作为向四面开拓的战略据点,广筑宫殿,大造苑囿,聚集人口,兴修水利,使大梁城迅速繁荣起来。大梁城墙高大坚固,宏大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城内池宽沼广,宫殿富丽豪华,街道宽阔通畅,景象一片繁华。
大梁不仅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对大梁西边的圃田泽(今河南中牟西)进行整修,引黄河水南下入圃田泽,把圃田泽改造成了方圆300里的巨大湖泊,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现在的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运河——鸿沟。
“鸿沟”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现在人们通常用它比喻分明的界线,不可逾越。作为水系工程,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大梁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的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当时,大梁水道纵横,航运十分发达,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魏国的船只从大梁出发可以直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国,促进了魏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凭借巨大的交通优势,大梁城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一跃而成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
不过,魏惠王以大梁为中心构建水网,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加强防卫,希望依靠坚固的城墙和发达的水网,形成完整的水陆防御体系。他命人沿鸿沟修筑从黄河南岸到圃田泽附近的内陆长城,把鸿沟当作“护城河”,以截断秦、韩等西方强国沿黄河南岸进攻大梁的进军路线。而在难以逾越的巨大湖泊圃田泽南端,还有著名的要塞榆关(今尉氏大庄头一带)卡住绕湖通往大梁的要道。这样,由黄河、长城、鸿沟、圃田和榆关共同构成的西部防线就显得非常牢固。
四、力战群雄,率先称王
魏惠王迁都大梁,筑坚城,建水网,又迫使赵国和韩国交换土地,占据战略要地,不断扩大疆土,使中原各国的竞争骤然加剧。魏国本来就是一个称霸数十载、家底雄厚的超级强国,再经魏惠王这番气势咄咄逼人的建设和整治,更是如虎添翼。在群雄争战的混乱局面中,魏国对于瞬息万变的国际关系举足轻重,周边小国纷纷臣服。
魏惠王的举动引起了各国极大的恐慌,他们联合起来从三面夹攻魏国。魏惠王沉着应对,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齐国派大将田忌前去救援。田忌没有进军邯郸与猛将庞涓硬拼,而是选择了直接兵进大梁。在他看来,只要攻破大梁,就控制了中原的交通枢纽,齐国霸业可成。
然而,当他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大梁城下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在这座周长30余里的巨城外围,护城河四周环绕且深不可测,要想把它严密包围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魏惠王早有防备,早已坚壁清野,齐军不仅找不到渡河的船只和攻城的器具,就连大军的粮草都难以保障。他连番进攻,竟然连城墙都无法靠近。
大梁城坚民众,粮食储备丰厚,守城的将士战术灵活多变,而且斗志高昂。齐军千里迢迢调集来的粮草,却不断遭受沿途魏国军民的伏击拦截,很难运到大梁城下。田忌既不能久战,又不可能速胜,只好孤注一掷,硬着头皮接着向大梁城发动了几次强攻,结果屡受重创,损失惨重。
相持一段时间之后,田忌攻城乏术,被迫撤军。固若金汤的大梁城傲然挺立,为庞涓制服老冤家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久,庞涓攻破邯郸,赵国战败投降。然后,魏国集中兵力与齐、楚等国联军展开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各国见势不妙纷纷撤军,割地求和。魏国大获全胜。
在这场战国时期最精彩、参与国家最多、战场最广阔的大混战中,魏惠王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过人的才能。通过这场战争,魏国不仅解除四面危机,夺回了更多的土地,也把魏国的霸业推到了颠峰。纵观整个战国时代,能够同时击败赵、秦、齐、楚四大强国的,只有魏惠王一人。
在制服了所有强国之后,魏国“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一时没有哪个国家敢公然与之为敌。于是,魏惠王在大梁城南的蓬泽广筑宫室,召集诸侯各国在此会盟。会盟采用天子的礼仪,参加的12个诸侯国都以臣子之礼事魏。魏惠王称王后率众前往朝见周天子,成为号令天下的盟主。逢泽会盟为战国时代周王室以外的诸侯国君称王的开端。
五、独霸中原,长寿国君
关于魏惠王出生的时间,史书上有不同记载。以《史记》的记载来看,他生于公元前421年,死于公元前319年,寿命长达102岁,很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长寿的人。
逢泽会盟之后,魏惠王成为了诸侯各国的领袖,中原地区出现了难得的短暂和平。各国之间的纠纷都由魏惠王来做终极裁判,各国对他的裁判也都遵从,就连周天子也要听命于他。 周天子的权威在鼎盛时期也没有超出黄河流域,而由于中原水路的开通和疏导,此时的魏惠王却能让长江流域的楚国、越国俯首帖耳,他的一举一动都会使天下震动。
如果魏惠王能够保持迁都大梁最初10余年的气魄,魏国完全有可能走得更远,甚至。只可惜,在他执政20年以后,内政外交失误频繁,再无当年之雄风,
就在魏国独霸中原之际,秦国正通过商鞅变法,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其他各国也纷纷招揽人才,加强彼此之间的联合,不断壮大实力。后来,在各国声势浩大的联合进攻中,魏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先后失去庞涓、太子申、公子昂三位优秀将领,军事实力严重削弱。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占据着中原最富庶地区的魏国,就成了强国竞相攻击的目标。魏国无力阻挡秦国,霸业渐渐走向衰落。
从公元前369年即位,到公元前319年去世,魏惠王在战国时代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50多年。到魏惠王晚年,魏国接连受到沉重的打击,中原各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戏。魏惠王不甘心百年霸业的丧失,重金卑礼招纳贤士,于是才有孟子游访大梁,与他慷慨对话。
就个人而言,长寿是福不是错,但作为国家元首,衰老显然会影响他的作为和能力。到了晚年,魏惠王虽然仍是列强争霸的重要角色,但魏国已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