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难酬:史上因立志做周公却不得善终的摄政王
导读:古代先贤周公旦历来为后人敬仰,是数千年来王公大臣竞相仿效的楷模,王莽、曹操、袁绍都是他的粉丝,然而均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之辈,其实在周公旦的后代当中就有一位立志做周公并摄政当国的人,只是他的努力不但没有使礼仪之邦得以延续,反而使周公旦的封国陷入了混乱的春秋境地。
周公旦是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去世时成王年幼,周公旦便当朝摄政,他施行德政、推行礼仪、公而忘私、鞠躬尽瘁,为巩固周王朝政权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成王长大后,周公旦还政与成王,被封在鲁地(今曲阜一代),由于朝廷需要,周公无法回归封国,只好派长子姬伯禽前往,周公为儿子制定了治国方针,并一再告诫儿子要用周礼善待自己的臣民,他担心儿子记不住自己的话,于是当面对儿子言传身教,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我还求什么呢?但即使如此,我依然要礼贤下士,洗头的时候要三次握起头发,吃饭的时候要三次吐出食物,唯恐自己有点过失而使国家遭遇祸害。姬伯禽带着周王的诰命,带着周公旦的谆谆教导经营起鲁国,所以鲁国一直是谨遵周礼的“礼仪之邦”。
鲁国第十三位国君鲁惠公有三位姬妾,都是宋国女子,元配叫孟子,二房是孟子的堂妹叫声子,小三叫仲子,孟子死得早没留下后人,另两位妻妾共生育两个儿子,声子生了隐公,仲子生了桓公,说起小老婆仲子,还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并颇具戏剧性的故事。过去诸侯娶亲一般都有妻妹陪嫁,孟子的堂妹声子就随姐姐一起嫁给了鲁惠公,孟子死后,声子便有望扶为正室,可正当此时,宋武公却为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鲁国夫人进行了暗箱操作,他首先贿赂鲁惠公,然后到处宣扬说,自己的女儿仲子出生时手心里就有“为鲁夫人”四个大字。仲子本是隐公的未婚妻,鲁惠公一见到“准儿媳”立刻被其美色迷惑,便厚颜无耻地充进了自己的后宫,于是隐公没过门的媳妇就成了庶母。
仲子嫁给惠公后生育了桓公,被扶为正室,不久惠公就死了,按照周礼“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的传统做法,桓公应继位为君,但由于桓公尚在襁褓之中,大臣们便推举惠公的庶子隐公代理摄政。隐公摄政后注重与其他诸侯国的协调发展,在处理诸侯之间的纷争时一直采取谨慎和中立的政策。惠公晚年曾与岳丈宋武公打仗,隐公摄政当年不仅没有记恨宋武公撕毁与仲子的婚约,反而立即与宋国媾和并结盟。第二年又把女儿嫁给纪国国君,此后逐渐与郑国、齐国、晋国结盟。当郑国共叔段谋叛并要求鲁国发兵的时候,隐公认为共叔段不得人心最终必定失败,所以没有答应。卫国公子州吁弑兄篡位还要起兵攻打郑国,派人联系陈国、蔡国和鲁国,鲁隐公觉得州吁做事道不是正义之师,也没有发兵相助,这说明隐公处理诸侯纠纷还是能够把握原则的。鲁隐公晚年为开拓版图也作出过贡献,公元前713年他与郑国、齐国一起攻打宋国,将宋国的郜邑、防地两座城池划入鲁国版图。
隐公对周边邻国则采取柔和宽厚的政策,它们都认为鲁是大国所以愿意亲附,比如滕国和薛国,这两个小国还发生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公元前712年,滕侯和薛侯同时来鲁国朝见隐公,他们都争着排在前面朝拜,薛侯说,我们薛国比滕国受封早,应该排在前面。滕侯则反驳道,我们滕国是姬姓国,曾做过天子的卜正官,薛国是异姓国,排在异姓国的后面那是滕国的耻辱。他们争的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弄得鲁国接待官不知如何是好,隐公调停说,你们来看我,我非常高兴并表示感谢,俗话说得好,山上的树木只有工匠才能衡量它的用处,宾客有礼,主人才会以礼相待。隐公转向薛侯说,周王室规定,凡是不与主盟国同姓的诸侯都居下位,假如我前往薛国,我绝不会与任姓诸侯一争长短,但现在你到了鲁国,还是让滕侯居先为长吧,都是自家兄弟,别因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真闹翻了我的脸也不好看,是吧。薛侯觉得隐公说的在理,只好屈居下位。
隐公摄政的第一年还发生过一个比较尴尬的事,公元前723年惠公死,周天子派人参加葬礼并带来了送葬的物品,可不知什么原因到了第二年秋天才到达鲁国,并且连同夫人仲子的丧葬品一同带来了,这事不仅把鲁国弄得十分尴尬,周朝来使也落了个大红脸。第一,按照规定,诸侯死后五个月举行葬礼,结果天子来使错过了时间。第二,仲子依然在世,周天子却带来了丧葬用品,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所以鲁国上下极为恼怒,给天子的汇报就是不以礼接待来使,心里默默地诅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720年3月24日周平王果真驾崩,最具戏剧性的是同年夏天隐公的生母声子也死了,鲁人认为是周朝使者带来的晦气,而隐公则指示不许向其他诸侯发讣告,丧事按嫔妃办理一切从简,不许与惠公合葬,葬礼完毕隐公本人也没有参加祖庙哭祭。这事可难坏了鲁国史官,他们对如何记载声子的生平以及送葬情况犹豫不决。
鲁隐公摄政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忠臣和奸臣各有一个,忠臣叫藏僖伯,是隐公的叔叔,公元前718年,鲁隐公突发奇想要去边境棠地去看渔人捕鱼,藏僖伯劝谏说,作为一国之君应当给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凡事要做表率,大事讲法度小事讲威仪,做事不合时节和礼仪就会败坏政事,政事荒废国家就要灭亡,像捕鱼这样的事不是国君应该干的事情,还是不去为好。隐公执意要去,于是借口说,我去边境视察视察有什么不可?藏僖伯没有办法就告假说自己有病不能跟从,隐公说你不去也好。于是隐公兴师动众赶赴棠地,命令渔人张网捕鱼给他观看,隐公兴致高涨乐在其中。《春秋》批评隐公做事不合时宜,讥讽隐公“公矢鱼于棠”,不合乎礼。大概隐公感到政事繁琐劳碌疲惫,只是想找个地方散散心钓钓鱼,权当休假而已,不曾想却落下如此话柄,看来代理摄政要以自由作为代价啊。不久,藏僖伯去世,隐公为弥补自己的过失,对他加以厚葬,提高了葬礼规格,并在送葬时痛哭流涕地说,叔父对寡人怀有怨恨,寡人不敢忘记,以后寡人再也不去休假了。命令将捕鱼的地方建造一个“观鱼台”以示诫勉,至今在山东鱼台县西南仍留有遗址。
奸臣名叫羽父,掌握着军队大权是鲁国权臣,从隐公执政的点滴记载来看,这个羽父似乎不把隐公当作一盘菜,公元前719年秋,宋国攻打郑国要求鲁国出兵,隐公没答应,羽父不服从命令强行出兵;六年后,隐公与齐僖公、郑庄公决定攻打宋国,约定的日期未到羽父就率兵先期抵达并不等隐公下令便与齐、郑一起进攻宋国,隐公只有摇头而没有举措,正是隐公的一再忍让导致了羽父贼胆包天,最终酿成祸患。公元前712年末,羽父先向隐公提出杀掉桓公,条件是让他做太宰,隐公一听,这事有点不靠谱,立即回绝说,过去因为桓公年幼我才代为摄政,现在桓公可以亲政了,我也正要向周公一样还政与他,从此可以安心养老了,同时我一直将周公作为自己的榜样,努力效仿,即使不能像周公那么贤德,也不能做有辱祖宗的事啊。这话让羽父吓个半死,他心想,我若要活命只有先下手为强了,于是他转而向桓公诬告说隐公要杀掉他而自立,并自告奋勇除掉隐公。他掌握了隐公的活动规律,预先派人埋伏在隐公祭祀的地方,这地方供奉的是郑国尹氏家的神主,当年隐公还是公子时被郑国俘虏,隐公贿赂尹氏才得以逃生。羽父趁隐公拜祭完临时在蒍氏家休息之际刺杀了他,并且尽灭蒍氏家族。桓公继位后,羽父如愿以偿当上了太宰,隐公却被降低了葬礼规格,从此,礼仪之邦的鲁国也步入了混乱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