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荀彧传: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7
转发:0
评论:0
荀彧传: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他后来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劝说曹操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到力主“迎天子都许”;从官渡之战中激励曹操斗志,使曹操明白“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到战后劝曹操乘胜追击,扫荡河北;从出谋划策,主持政务,到荐举人才等等,均有荀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功。此乃曹操之所以能战胜群雄,统一北方的重大原因之一,重大推力之一。但也正是这样一位屡立奇功,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人物,最终却仅仅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一事,而被后者所逼,最终“以忧薨”,年仅五十。我们不能不说荀彧的结局甚为悲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呢?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荡的时局决定了荀彧对政治集团的依附性

  东汉末年,王朝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一方面是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生活,纷纷揭竿而起,爆发起义;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民不聊生,而且像荀彧这样的世族名士的政治、经济利益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生活已被打乱,急迫地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动荡的局面,找到一条能谋求生存、施展才华的出路。但无奈的是,他们手中没有军队,也没有权势,既不能像军阀一样割据一方,也不能像贵族那样擅权一时,更不可能参加到其对立面的农民阶级的斗争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成大业”的人,在为之效力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我们要认识到,此时名士所选之人必为割据一方且有实力的军阀。因为“此特求贤之急时”。这些军阀固然欢迎名士的到来,希望这些才能之士能为其献计献策,压倒异己;但他们并未把名士真正敬为师尊,而是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凌驾其上。如果名士有令其不满者,就很可能遭到责罚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如袁绍在向南方进军时,谋士田丰为其献策,而袁绍不从,反而“以为沮众,机系之”,将田丰囚禁起来。后来袁绍战败,又自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反而将田丰处死。可见,当时的名士也只是某一割据政权的附属。他们没有自主权,生杀权柄都掌握在控制他们的军阀手中。

  当然,荀彧也不能例外,只能选择依附于曹操。虽然曹操在诸多方面都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并赞美荀彧“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但他并非将荀彧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在曹操心目中,不管荀彧如何智慧超群,劳苦功高,仍旧是自己的下属,其生死决定权依然在自己手中。因此,荀彧这种隶属性使他根本没有自主权,就连自己的生死也无法做主。如果自己能顺应“上级”的意思,那么他还可以“保性命之期”,否则就只能听凭发落。荀彧是有个性、有主见的人,他显然属于后者。因此,这种动荡的时代和名士这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荀彧只能依附于某一政治集团,没有自主权,并最终造成其人生悲剧。

  二、荀彧根深蒂固的忠汉思想是其人生悲剧的最大症结

  荀彧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所以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当然,这里的“君”自然是指汉朝皇帝,史称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希望重新振兴汉室的想法,所以荀彧最终选择了弃绍从操。虽然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但荀彧以为绍不以汉廷为意,多有僭逆之举,并“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故弃而不顾。曹操却在反董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决心,让荀彧颇为赞许;加上荀彧认为曹有雄略,有拯救汉室之力,所以他最终作出投靠曹操这一重要决择。历史大全网

  在跟随曹操以后,荀彧更是尽忠尽责,为操出谋献策,推荐人才。在他的心目中,助操打败群雄,获得胜利,就是为汉天子扫除乱军,平定天下。也就是说,助操乃是忠汉。但他这一想法错了。曹操最初在讨伐董之时是有匡佑汉室的想法,但随着他对汉廷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的政治野心也就进一步膨胀,并不满足于仅为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称王天下。可是荀彧的想法却从未改变过。他认为操兴义兵是为“匡朝宁国”,理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所以当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进升爵位为国公,赐予他象征朝廷威仪的九锡时,这位忠实的汉臣便立即说出了“不宜如此”的话。曹操“由是心不能平”,二人从此失和。曹操此时已充分地认识到他的这位“子房”与他并不是同道中人。他绝不能让这样一个一心为汉室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可见,荀彧被曹操逼上绝路,正是由于其忠汉思想为曹操所不能容而铸成的悲惨结局。

  三、荀彧率直的性格特点也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荀彧是一个待人率直、讲求原则的人。这一性格,从《三国志·荀彧传》中不难看出。这样的性格使得荀彧能伸展才华,为曹操所重。每当曹操有何疑难之处询求荀彧的意见,或荀彧自己认为有何不妥时,荀彧都直言不讳地向曹操进言。在反对曹操进爵国公之前,荀彧所进之言多未触怒曹操。他也因此排除阻碍,将正确的谋略进达曹操;而曹操也倚重荀彧,屡建奇功,终成霸业。

  然而,这样的性格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荀彧在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之事上,仍表现出直率与坚持原则的一面,以“不宜如此”直接回绝董昭,自然招致曹操的嫉恨。如果他能隐忍不发,而像董昭那样与世沉浮、像贾诩那样“权以济事”,明哲保身,一味地迎合曹操,兴许还不至于遭此劫难。试想,像荀彧这样聪明的人会不知道曹操的想法吗?肯定不会,况且他还亲眼目睹了曹操是如何对待祢衡、孔融等名士的。但是他那种坚定的信仰和坦诚率直、讲求原则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董昭、贾诩之流,随波逐流,而是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了他被曹操所逼,未能善终。因此,荀彧的这一性格特点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观直接导致荀彧的人生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观早在他起兵以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孙盛《杂记》记载道:曹操在逃奔途中,因误认为吕伯奢家人图害己,因此杀死吕氏一家。但当他后来知道自己错杀以后,竟然“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此之后,他这种荒诞的处事观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所加强。比如他诛杀孔融、处死华佗、赐死崔琰、罢免毛玠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的这种处事态度。而荀彧之死,也与他的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紧密相关。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的一号谋士,“行义休整而有智谋”,又“好推贤进士”,其功劳是时人有目共睹的,曹操对此也感受颇深。但对这样一位在当时曹营中德高望重、立功无数的谋臣,当触犯到自己切身利益时,曹操照样不会有丝毫手软。当得知荀彧反对自己进爵魏公时,曹操认为荀彧有负于己:他给了荀彧身份、地位、名望,自己的好事却遭到荀彧的阻挠;既然你荀彧对我不义,就别怪我曹操对你不仁了。从事实来看,曹操最后干脆地“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并给荀彧送去一空食品盒,示意一场空,使荀彧忧惧自杀而死。可见,曹操最后对待荀彧的态度仍然是其一贯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处事观使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荀彧的人生悲剧,既与东汉末年特殊的历史大背景和名士这一阶层的特殊性有关,也与荀彧的个人因素及其上司曹操的处事态度有关。荀彧的不幸是多种原因合力的结果,倘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他的人生命运或许就会有所改变。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操传——荀彧之死
?对关中一连串的胜利,让曹操的威望到达顶峰。在回到许昌后,那个曾经帮过他的董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这回,他把曹操送上了人生巅峰。董昭是曹操控制中央朝廷的实际负责人之一,另外一个则是荀彧。董昭在曹操战胜马超等关中军阀回许昌后向皇帝刘协提出,曹操功勋卓著,应该进封他为国公(魏公),备九锡。这是许多人臣发疯做梦都想得到的殊荣,中国两千年帝制下的大臣,得此荣耀的凤毛麟角。皇帝刘协同意了董昭的提议,他不得不同意,因为曹操来要这种荣耀,他不敢不给。不过,刘协还是做出了一点抵抗。他说:“王莽也曾接受过这种荣耀,这不是个好兆头。”刘协这话绵里藏针,潜台词是,王莽是汉帝国的叛徒,曹操也想做叛徒?董昭不认可刘协的逻辑,他说:“您就别废话了,让你干啥就干啥嘛。”刘协浑身发抖说:“曹操都不敢这样和我说话。”董昭笑起来说:“所以我才来说啊!”刘协憋住内心的伤痛,吞下羞辱,同意董昭的提议。董昭屁颠屁颠地向曹操报告了情...
· 荀彧之死:荀彧是被曹操逼死的吗?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网络配图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
· 三国演义里的荀彧是谁荀彧简介荀彧与曹操是什么关系
若不是曹操,恐怕荀彧这个名字都要被历史忘记了,荀彧有一个非常美且极富诗意的名字,荀彧,彧字指有文采、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教养的意思。他字文若,从名到字都美好到无以复加。不仅如此,荀令君还是个爱熏香的男子,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历来便被作为美男子的经典典故。三国战火连天,这充斥着血腥气的杀伐乱世,却再也难觅那一缕清沁肺腑的衣香了。谦谦君子留香荀令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出生并不差,他的祖父很出名,他的父亲曾任济南相,当时宦官当权,其父忌惮宦官,因此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的才华和名气,才避免了遭人非议。永汉元年,被举孝廉,当此之时,奸臣董卓主宰朝政,荀彧弃官归乡,为了躲避战乱又举家迁往冀州。荀彧...
· 荀彧之死:为何荀彧看到曹操送的空盒会自杀?
话说曹操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功劳极大,愈加九锡,封魏王,荀彧力阻,曹操便送一空食盒,荀彧于是服毒自杀。问题来了:为什么荀彧看到空盒会自杀?电视剧里,曹操给荀彧的空盒子有三层,有人说象征着荀彧的三十年功劳,然而原文并没有。原文: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猜想一:空盒子象征棺材空盒子本身就像是一个棺材,所以荀彧会其意,服毒自尽。猜想二:盒里无物意为尽饮食盒子本身是应该装着东西的,但现在却空空如也,意为尽,意思是曹操希望他自尽,所以荀彧服毒自尽。猜想三:空盒为椟空盒子就是椟,例如“买椟还珠”,椟与毒同音,荀彧看到空盒子,就看到了毒药,所以服毒自杀。猜想四:空盒是亡曹操以前想招纳太史慈,就给太史慈送了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副药“当归”,意思是说太史慈该来我这。而这次盒子是空的,既然是空的,那也就是无,古代“亡”既可以做死亡之亡,也可...
· 荀彧为何要自杀?是被曹操逼的吗?
荀彧(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虽然在他死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荣耀,但这些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